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鄉村振興>新農業新農人
湖北浠水:新農人走出新“稻”路
2022-05-05 10:46:10   來源:黃岡日報

1651718757500014.png       3月3日,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汪崗鎮洗菜港村田間旋耕機來回穿梭,春風里揚起泥土的芬芳。

68歲的陳金松站在田埂上,大聲指揮農機作業。村干部介紹,陳金松種田500余畝,去年純收入16萬多元。

年近7旬,種這么多田,搞得過來嗎?

陳金松憨笑著說,有了農機幫忙,有了龍頭企業帶動,種田不用下田,種好不愁銷路,越種越有勁兒,“500畝算什么,人家后生伢黃金安種了6000多畝呢!”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陳金松點贊的是2021年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的新農人代表黃金安。

8年前,黃金安返鄉創立浠水縣禾溢園農場。如今,在浠水縣4個鄉鎮11個村流轉土地6300畝,并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發展周邊農戶種植糧食3萬余畝。新農人牽手“老把式”,走出一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產銷一體化的新“稻”路。

重拾雙季稻,畝產增長350公斤

48歲的黃金安說話語速頗快,走路風風火火。他指著農場烘干車間外碼得整整齊齊的春耕備耕物資,“這一堆化肥,第二遍翻耕時播下去;那一堆是早稻種子,下個月用無人植保機直播。”

8年前,得知黃金安回鄉下種田,鄉親們不理解,“寒窗苦讀不就是為了跳出農門嗎,怎么又跳回來了?”種雙季稻,鄉親們更不理解了。

雙季稻,指的是先種早稻、收割以后栽晚稻的雙季連作方式。陳金松說自打記事起,當地普遍種雙季稻,以增加糧食產量。種早稻沒效益,越來越多農民“雙改單”,一年只種植一季中稻。

不走尋常路的黃金安有自己的打算。“之所以選擇回來,還是一種信念和情懷吧。”黃金安說,他畢業于原武漢食品工業學院(現武漢輕工大學)糧食工程,畢業后在長沙從事于糧食加工機械行業,看好現代農業這個方向,而浠水是全國糧油作物主產區,糧食生產大有可為。著眼于長遠的糧食安全戰略,要讓農民重拾雙季稻種植信心:“我先探出一條路,為鄉親們做個樣兒。”

然而,現實給他潑了盆冷水。連續幾年,早稻產量低、口感差,本地加工企業需求少,一度出現虧損。

黃金安沒有氣餒,背個包就外出市場搞調研。長沙米粉、柳州螺螄粉、桂林米粉、云南過橋米線、廣東腸粉……他了解到,這些風靡市場的美食都是用大米加工的,主要原料以早秈稻米為主。調研發現,兩廣、湖南市場對早稻需求旺盛,在浠水本地賣不出去的早稻在這些地方很是暢銷,單價比中晚稻還要高。

思路一變天地寬。2019年,在省市縣農科專家指導下,他在基地里試種早稻(中早39,粉米專用稻)320畝,早稻收獲后賣到廣東、廣西、湖南市場,并栽種晚稻。

一年算下來,每畝較一季稻增產350公斤以上。于是,逐年擴大雙季稻種植面積,2021年2300畝,今年將增加到4500畝。

只有連著舌尖,田間才有奔頭。這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實踐,給禾溢園農場帶來了效益,調動了周邊群眾種植雙季稻的積極性。今年,意向種植訂單達3萬余畝。浠水縣農業農村局采購優質早稻種子10萬公斤,免費發放給種糧大戶和集中連片區域。

“種子由政府發,種好后由黃金安收購,還有保底價,我們心里踏實。”陳金松說出了糧農們的心聲。

全程機械化,節省70%以上勞力投入

嘗到種雙季稻的甜頭,但是想擴大種植規模,仍困難重重。

機插和拋秧已普及,但育秧、拔秧、移栽等環節仍需人工完成,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投入較大。兩季水稻之間茬口銜接緊,搶收早稻后馬上就要搶種晚稻,俗稱“雙搶”,稍有不慎就會錯過農時,容易受災減產。

如何克服這些困難?農場里隨處可見的標語給出了答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智能化”。

農場里,拖拉機、直播機、育秧機、插秧機、收割機、無人飛機等50多臺農機設備,正在進行檢修和保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是種田的好幫手。”黃金安說。

積極與科研院所對接,依靠科技動能提高產能。2018年起,浠水縣聯合省農科院糧食專家夏賢格團隊在禾溢園家庭農場開展技術攻關,科研團隊提出“雙早雙直播”全程機械化種植雙季稻技術。

“早稻在4月3日左右搶晴播種,晚稻要在7月20日以前播種。”黃金安科普“雙早雙直播技術”:早稻和晚稻都采用無人機播撒稻種,直播后三天以內進行芽前封閉除草,播后保持田面濕潤,便于種子扎根,在水稻封行時,根據苗情適當早曬、重曬田,防止倒伏……

“操作無人機,一天可播種50畝以上;打藥,一畝地只需要幾分鐘。”無人機手甘凱說道,有了機械助力,人不用下田,一個人種幾百畝田不算難事。

浠水縣農業農村局正高級農藝師皮楚舒介紹,“雙早雙直播”技術省去育秧、栽秧環節,全程機械化作業代替人工作業,較傳統育栽方式節省70%以上勞動力投入,單季畝節本150-200元。該技術畝產平均收益在2000元左右,畝純收益700元左右,比一季中稻畝平均增收400元左右。

夏賢格團隊還篩選出適宜湖北氣候的雙季稻品種,摸索雙季稻品種搭配規律、無人機播種適宜播期,研發出揚晚抑早、早發促熟、秸稈還田等一系列配套技術。同時,將篩選出的稻種,每粒種子都裹上殺菌劑、生長調節劑等“外衣”,可實現“殺菌、防蟲、驅鳥”。

“雙早雙直播”全程機械化種植雙季稻技術試驗成功,意味著湖北成功突破雙季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要瓶頸,有利于恢復全省雙季稻種植。

打通產銷鏈,年產值6400余萬元

種好糧更要賣好糧。陳金松說,以往到秋收就開始發愁糧食在哪兒曬,曬不好發霉了就會虧損。曬好了往哪兒存又是問題,誰家也沒那么大的糧倉放那么多糧食,存下了糧食往哪兒銷又成了大難題。

作為龍頭企業,黃金安的浠水縣禾溢園農場一一破解這些難題。

農場先后投1700多萬元,在蘭溪鎮和汪崗鎮建有糧食烘干車間和倉庫,日烘干能力達到420噸。附近村民的糧食,可就近烘干。濕稻谷進倉,接著烘干的稻谷從管口吐出,在傳送帶上輕輕跳躍,被運至漏斗狀的干谷倉……糧食全程不落地,毛糧處理成凈糧。這一生產線還將毛糧身上的雜質收集到有機肥廠循環再利用。

處理好的凈糧賣到了廣東的中央儲備糧庫。黃金安說,我們這里的重金屬、鎘的含量非常低,品質較高。

雖然品質好,因運到廣東交通成本大,在公開競標中,與湖南等地的糧食競爭并不占優勢。為搞活流通,著力開發江海聯運。“公路運費320塊一噸,水路只要100塊一噸。”黃金安說,江海聯運,大大降低了運費,解決了運力問題,在廣東和福建沿海有很強的競爭力,2021年年產值達6400余萬元。

今年,禾溢園農場將牽頭成立糧食流通聯合體,利用黃岡的水運優勢,聯合各大市場主體,集中資源,優勢共享,在福建、廣東沿海發達城市建立云倉配貨,將本地的糧食通過低廉的水運系統,實現云倉配發到終端市場,提高糧食外運外銷效益。

實現了帶鄉親們種好糧、賣好糧的目標,下一步如何延伸產業鏈,是黃金安當前思索的重點。

稻谷碾米是延續了上千年的習慣,從原始的舂米到現今的工業自動化加工,已經非常完善。如何擺脫傳統稻谷變米的簡單工藝,科技含量低,缺乏產品核心競爭力的傳統格局?他說,省、市委提出水稻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思路后,2022年,公司將建設一條年產1萬噸特色米面生產線,制作鮮粉和方便米線,帶動更多鄉親致富。

黃金安又背著包上路了。這次,他是去考察湖南懷化的米粉廠,為延伸產業鏈條謀劃一條新道路。

上一篇: 沒有了
下一篇: 黃陂90后新農人引領鄉村振興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中文字幕无码人妻777网,欧美特黄激情视频一区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 | 日日超级碰碰碰碰久久久久 | 在线精品国产大象香蕉网 |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熟女偷拍中文字幕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