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舊小區改造如何改出亮點?怎樣將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湖北省蘄春縣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10月16日,秋高氣爽,走近位于齊昌大道的黃黃公路小區的入口處,一面近1米高的繪有醫圣李時珍像和“蘄春四寶”——蘄蛇、蘄竹、蘄龜、蘄艾的圍墻映入眼簾,淡雅的色彩與墻面顏色、小區風格相得益彰,賦予了老舊小區嶄新顏值和文化底蘊。
改造后的黃黃公路小區
“我們蘄春縣是世界文化名人、醫圣李時珍故里所在地,也是首批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蘄春縣住建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黃浩介紹,所以,在此次改造中,我們結合該小區實際,對小區進行文化墻改造,并針對性地注入歷史故事、地域文化等文化元素。
特色墻繪
黃黃公路小區始建于1999年,長久以來,該小區無運動健身設施、無活動廣場、無電動車棚及充電樁、無專用停車場……經過改造后,小區實現“從無到有”。
同時,乘著這次老舊小區改造的東風,通過繪制多幅彩色墻畫,老舊小區的墻體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改出了滿滿文化能量,讓文化特色和歷史元素變得隨處可觀可感可觸。
在蘄春縣住建局的指導下,設計人員以精妙細膩的筆觸,繪制了一幅幅“文化圖景”,墻外繪制的是“時珍故里”和“蘄春四寶”,墻內則繪制的是栩栩如生的中醫藥材和博大精深的中醫特色治療方法,有造型別致的“人參”“靈芝”,還有生動傳神的“推拿”“艾灸”……目光所及之處,古樸雅致之感“撲面而來”。
特色墻繪
此處也成為廣受居民歡迎的“文化墻”。“改造前,小區雜草叢生,無人打理,現在改造后的小區不僅寬敞整潔,也更具有文化氣息,住起來更舒適了。”小區住戶陳奶奶笑著說。
如今,這道文化墻不僅深受小區居民的肯定,由于黃黃公路小區臨街而建,來來往往的群眾也是對其贊不絕口。“這條街是我回家的必經之路,這里墻繪剛完工的時候,我路過時,就覺得眼前一亮,畫得真是好!”李女士頻頻點頭。
值得一提的是,在與黃黃公路小區距離不遠的工校小區,施工人員正在對該小區長達70米的外墻面進行底色涂抹,不久后,這里將被打造成“從古至今的蘄春縣名人”文化墻。“因為蘄春還是著名的‘教授縣’,以人才輩出著稱,所以我們以此為出發點,設計了這個墻繪主題。”蘄春縣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康濤說。
相關負責人視察黃黃公路小區
近年來,蘄春縣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在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積極挖掘城市文化元素,將老舊小區改造與周邊歷史和人文環境高度融合,努力實現一街一特色,為城市留下有跡可循的記憶。
實地調研
“老舊小區改造不僅要改善生活環境,更要打造居民的精神歸宿。我們根據文化記憶和歷史元素,努力挖掘屬于他們自己的文化味,留住鄉愁。”康濤表示,下一步,蘄春縣將繼續從細微處入手,在充分爭取社區居民意見的基礎上,對小區進行優化設計,提升細節節點,改善群眾居住環境,讓改造后的老舊小區有文化、有趣味、有品質、有溫情,不斷豐富城市內涵品質。(金若茜、王鵬、曹昌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