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各城市經濟數據陸續公布,2023年上半年GDP十強城市名單出爐。上海、北京、深圳穩坐前三甲重慶緊隨其后,超越廣州位列第四;令人注目的是,成都的GDP穩定在第七,并首次突破了1萬億元的大關,略領先于“中部第一城”武漢。杭州與南京分別占據第八與第十的位置。
延伸閱讀
READING
觀察近年來的數據變化,武漢的經濟目標明顯是追趕成都與杭州。當然,除了關注城市GDP總量,人均GDP也同樣重要。根據上半年的人均GDP排名,杭州和武漢分別位列第14位和第20位,而成都、重慶、鄭州等大型城市均未進入前50名。
延伸閱讀
READING
兩大因素影響了成都超越武漢的趨勢。
首先是天府機場的建設。2014年10月2日,國務院同意設立四川天府新區。資陽市代管的縣級市——簡陽市191平方公里被納入天府新區規劃,用于天府機場的建設。涉及老君井、五指、武廟、丹景、新民5個鄉。
隨后武漢市長唐良智調任成都,為成都帶來了新的機遇。這是一位比較敢干的市長,正好在建新機場這個節骨眼上到任成都。2016年5月7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開工。2016年7月,唐良智任成都市委書記。2016年9月25日,根據國務院批復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有關決定,簡陽整體劃歸成都代管。2017年3月,唐良智任重慶市委副書記。因為簡陽市劃入成都,成都的GDP也自然超過武漢。2015年武漢GDP還超過成都61億元,2016年超過35億元(該年9月成都代管簡陽),2017年成都GDP13890億元,武漢是13400億元,到目前武漢都在成都之后,不能不說與簡陽市有關。
其次,川渝雙城經濟圈的合力同樣促進了成都的經濟發展,今年4月,四川省統計局和重慶市統計局聯合發布《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發展監測報告》。2022年,川渝兩地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持續強化戰略協作、政策協同和工作協調,推動重點區域、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經濟實力穩步增強。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587.99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6.4%,占西部地區的比重為30.2%;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0%,與全國持平。
而武漢與杭州的競爭歷史長達數十年。武漢、杭州可以說是一對“老對手”。兩城曾三度因GDP總量相互超越。
2002年武漢GDP總量為1662億,排在全國十名開外。杭州則GDP總量已超2000億關卡,居全國總量第十。隨后的八年時間里,武漢GDP都一直落后于杭州。
而第一次轉折發生2012年。武漢在這一年首次GDP突破了8000億大關,超過了杭州,一躍成為全國GDP總量第九。2012年-2019年期間,武漢GDP總量一直領先于杭州。尤其在2018年,武漢GDP達到1.48萬億,和杭州GDP的“順差”擴大到1338億。
疫情的影響使武漢在2020年GDP總量稍微落后于杭州,但是兩年之后,武漢GDP總量達1.88萬億,并以113億再次領先杭州,重回全國GDP第八名。
延伸閱讀
READING
兩者之間的差距,其實在于兩大原因:首先,長三角一體化策略使杭州的經濟潛力得到了極大的挖掘。再者,與武漢相比,杭州在科研和研發領域具有更強的實力。
2022年,由于“上海保衛戰”波及江浙,杭州的GDP次于武漢,今年恢復正常之后,第一季度,杭州就超過了武漢。
所以說,武漢如果沒有超常規的發展措施,是很難再反超杭州的。
從科研企業的規模上看,杭州強于武漢。2021年杭州有研究與實驗發展(R&D活動)的企業共計2902家,是武漢的2.9倍;相關科研人員達10.8萬,是武漢的1.9倍。
但是武漢也并非沒有優勢,值得指出的是,武漢的科教資源明顯優于杭州。根據教育部2022年高等院校名單,武漢擁有高等院校83所,居全國第二,杭州則排在全國前十之外。同時,武漢的大學生數量也遠超杭州。兩地2022年統計年鑒顯示,武漢2021年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高達110萬,是杭州的1.9倍。
在之前的直播中我也與大家分享過相關數據(直播實錄 | 進一步提振消費須提高低收入人群待遇),即今年第一季度,武漢市新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人數為5.65萬人,同比增長了7.4%,即新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人數比去年增加了7.4%。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武漢市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正在逐步提高。留住人才,也就意味著留住未來創新發展的無限可能。
總的來說,武漢在五大科創中心城市中,力量相對較弱。因此唯有超常規創新發展,才有超過成都、杭州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