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相對來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對高層次人才吸引力,比武漢要高。
因此,在2017年,陳一新書記提出要“四大工程”:大學生留漢、校友回漢、海外人才來漢、成果轉化。
其實,人才來漢、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留漢,還有一個重要的辦法,在武漢辦實驗室、研究院,讓教授團隊入駐,這樣人才也就有了。即“院士+教授+博士+碩士+本科畢業”,隨著研究成果轉化的增加,隊伍越來越大,越來越成熟,一個隊伍會裂變為幾個隊伍。
最近武漢的一個例子說明:跟著老師創業,比自己創業風險更低,時機成熟了再單獨創業。
湖北日報報道:
湖北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湖北產業創新發展需要,在光電科學、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種、服務國家存儲器基地建設等領域,先后布局建設了光谷、珞珈、江夏、洪山、江城、東湖、九峰山、隆中、三峽等9家湖北實驗室,現已全部進入實體化運行,成為全省核心戰略科技力量。
作為組織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同創新的綜合性科研平臺,湖北實驗室通過單聘雙聘、全時全職及承擔項目等方式,引進各類人才約1400人。這1400人,應該有很多師徒搭班子的隊伍。因此,理工科大學,要注意培育教授科研團隊。
財經大學也有類似平臺。
上海財經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于2006年孕育而生,是經國家教育部、科技部批準的,由上海財經大學、楊浦區政府、上海市科委聯合創設的一所兼有科技園,又突出以財經服務為特色的現代服務產業園。園區集國內最具實力的財經智庫,致力于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培育、財經服務企業專業化發展及規模型、總部型企業集聚發展服務,打造上海乃至全國一流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平臺。
2021年10月21日,科技部、教育部發布國家大學科技園績效評價結果,該科技園被評價為合格。
湖北實驗室聚焦優勢領域凝練38個研究方向開展技術攻關,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光谷實驗室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面-體復合型的“幽靈”雙曲極化激元電磁波,研制出我國首臺鐵路軌道在線強化與修復車輛、我國首臺十萬瓦級超高功率工業光纖激光器、國內唯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可印刷介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洪山實驗室發現提高玉米和水稻產量關鍵基因,揭示玉米和水稻趨同選擇遺傳規律。
珞珈實驗室發布我國首個全球雷達正射影像一張圖和全國地標形變一張圖,發射我國首顆可見光高光譜和夜光多光譜多模式在軌可編程微納衛星“啟明星一號”。
江夏實驗室構建了新冠病毒突變株的特異、快速、簡便的RT-PC篩查試劑盒。
隆中實驗室提出汽車高強輕質構件高性能精確成型技術。
三峽實驗室制備出超高純電子級硫酸、高性能BOE蝕刻液,實現國產替代。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湖北實驗室9家,在鄂國家重點實驗室30家,省重點實驗室201家,實現了重點領域和優勢學科全覆蓋。
武漢光谷還有一個創新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6月,是武漢市人民政府舉辦的新型研發機構,為不納入機構編制核定范圍、不明確機構規格、不核定事業編制的事業單位法人,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采取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
李錫玲,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曾任廣東省生物島實驗室黨委書記、健實科創公司董事長、國家科研組織知識產權管理標準化發展研究基地主任、中科院知識產權研究與培訓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客座教授、國際標準化組織創新管理技術委員會注冊專家。她長期在中科院從事知識產權運營管理工作,與中科院系統專家建立了緊密的合作網絡。在廣東生物島實驗室任職期間,參與了實驗室從啟動建設到穩定運行的全過程,在創新管理和科研體系建設、高層次創新人才發展和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完成了大量奠基性、開拓性工作,在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運營管理方面具有豐富經驗。
她說:“我們不是研究所,也不是企業,但在我們的體系里面,既有高校、研究所,也有企業,著力打通從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到產業發展的全流程,為創新聚勢,為產業聚力,為發展賦能。”
專業研究所方面,武創院目前已建成生命科學工具產業研究所、區塊鏈產業研究所、光電研究所、抗病毒研究所、生物醫用材料器械研究所等5家專業研究所,將圍繞武漢產業和創新發展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攻關。
企業聯合創新中心方面,武創院已聯合遠大醫藥、聯影智融等行業龍頭企業建設了6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整個產業建鏈、強鏈、補鏈。
在平臺建設方面,武創院圍繞產業重大需求,運用市場化機制,已啟動布置納米抗體產業平臺、集成電路技術與產業促進中心等5大相關領域平臺。以納米抗體產業平臺為例,預計未來在該平臺上將每年孵化成立2到5家新型科創企業。
在跨區域協同方面,武創院以區域重點產業需求為牽引,集聚全國乃至全球創新力量,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和京津冀的優勢創新資源向武漢匯集,已形成跨區域的多主體合作。
未來5年(2022-2026年),集聚國內一流及國際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100個以上、創新創業人才1000名以上;加盟、合作、新建新型研發機構不少于50家,聚集至少50位院士,共建企業創新中心100家以上,支持建設10個以上細分領域小試中試平臺;投資轉化科技成果2500項以上;孵化高科技企業1000家以上,其中上市企業5家以上。未來10年左右,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新型研發機構。
河南也有同樣的動作。2022年12月30日,河南省出臺穩經濟90條措施。其中,
29.籌建天健先進生物醫學實驗室、平原實驗室和柔性電子產業技術研究院,2023年在高端軸承、動物疫苗、超硬材料、光電信息等優勢特色領域爭創5家左右國家級創新平臺,新增省級創新平臺400家以上,規劃建設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功能區。
30.加快構建標準化雙創載體體系,2023年建成20個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智慧島”。
31.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樹標引領行動和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春筍”計劃,強化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新設立一批創新聯合體,2023年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000家以上。
32.積極推動重點產業鏈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創新成果產業化,新設立一批省產業研究院和省中試基地,高質量推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2023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100億元以上。
33.積極推動高校參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2023年爭取共建高質量研發中心1500家,建設30個左右省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機構)。
34.統籌開展省級產教融合型城市、企業、院校建設試點,調整優化職業教育專業結構,每所職業院校重點打造1—3個具有行業特色和區域優勢的專業(群),形成一批省級職業教育專業品牌,2023年建設200個左右省級示范性專業點和200個服務研發和成果轉化的工匠實驗室、生產性實訓基地、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
35.繼續辦好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中國·河南科技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精準引進高層次創新型領軍人才和團隊,力爭引進培育10名左右具有國際一流水平和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頂尖人才。
36.實施“中原英才計劃”、博士后招引培育“雙提”行動等人才培育工程,2023年新建中原學者工作站30家以上,新設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和創新實踐基地,招引博士后等青年人才2000人以上。
覆蓋面非常廣。
二十大報告說: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吸引人才,就是要筑巢引鳳凰。這個巢就是研究院、實驗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