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各區都在做“環大學”經濟圈。
我曾經介紹過楊浦區的情況。
上海市科委與市教委會同相關部門、區、高校,聯合制定《關于加快推進我市大學科技園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2020年10月21日正式發布。
力爭到2025年,基本形成多層次、開放性的大學科技園體系,全力打造3-5家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的大學科技園示范園,輻射帶動高校周邊高新園區、產業園區等形成若干個產值規模達到千億元級的創新創業集聚區,孵化培育1萬家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型企業。
上海大學科技園發展始于1991年,2002年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園、復旦大學科技園被認定為首批國家大學科技園。
截至2019年底,上海共有13家國家大學科技園,占全國總量的11%;累計培育了10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539家高新技術企業和66家上市企業。2019年各園區共實現1091項科技成果轉化,其中來源于高校的成果有578項,占比53%。
在重點區域合理布局建設大學科技園,探索“多校一園” “區校合建”等建設模式,圍繞重點領域打造一批大學科技園示范園,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孵化,同時支持已建大學科技園升級建設國家級大學科技園。
名校云集的楊浦區則形成了“一圈、一廊、一谷、一園”的特色產業集群:
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以現代設計為特色,2300余家知識創新型企業中,同濟大學師生創業企業達600多家。在同濟大學周邊,赤峰路、密云路、國康路、四平路已形成“環同濟知識經濟圈”。2019年,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總產出460億元。這不僅為區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帶來強大動能,更是在集聚創新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同時,成為吸引高校畢業生的創業圈、就業圈。雙創企業想“排著隊”入駐,同濟畢業生也因為信賴這個品牌而選擇在這里就業,開啟人生新里程。
復旦創新走廊有各類相關企業萬余家。
上海財大金融谷是全國唯一專注于科技金融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理工產業園依托光機電一體化、數控機床、能源動力等優勢學科,孵化了不少行業隱形冠軍。
此外,楊浦區還有上海電力學院科技園、上海海洋大學科技園、上海體育科技園。
而同濟大學有四個校區,就分別攜手楊浦、虹口、普陀、嘉定四區協力打造“環同濟”創新圈。
《破冰與突圍——湖北干部“借火”長三角啟示錄》中介紹了上海大學的情況。補充了我的不足。
一是把現有大學圍起來。
在寶山區科委跟班學習,湖北干部的感受是:大家幾乎都在圍著“環上大科技園”轉。
“上大”即上海大學,“211工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以上海大學為策源地劃“環”,規劃面積約57平方公里的環上大科技園于去年11月30日開園,寶山區與上海大學攜手構筑千億級規模的科創產業高地。
橫穿上海大學校門前的馬路,就是園區平臺企業上海環上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這里還有個名稱——“環上大科技園零號基地”。
二是迎接大咖。
2019年,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落戶上海科技金融產業集聚區,普陀區科創能級提升迎來重大機遇。
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依托清華大學的科研、人才和國際合作資源,建立互相支撐與促進的科技研發平臺、技術轉化平臺、國際合作平臺、智庫研究平臺和人才培養平臺。以空天技術、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為重點,促進全球高科技成果在上海和長三角的培育和轉化,助力人才培養和集聚。
以國際合作為例,涵蓋清華大學北美創新創業中心、拉美中心等全球重要科創中心和9個離岸孵化器,服務海外高層次人才。中心與校企合作實行復合雙掛導師模式,計劃每年在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領域,輸出學術帶頭人+產業領軍人才博士10人、碩士20人。
位于普陀區桃浦智創城的中以(上海)創新園,定位聯合創新研發與雙向技術轉移。
成立短短一年半,這個國際創新合作示范區,已吸納50家中以合作企業、機構和項目,其中以色列注冊企業37家。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12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756所(本科1270所、專科1486所),成人高等學校256所。本名單未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高等學校。
湖北有130所。
不算軍事院校,武漢擁有84所普通高等院校,7所211大學,其中在校研究生有12.7萬人。
如果能夠做好“環大學”的文章,資源用不完。
在這個方面,武漢與上海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