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周邊幾個省會城市相比,武漢有水陸空運輸方式并存的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因此,多式聯運是一大平臺。最近,日本—武漢—歐洲的海鐵聯運已經開通,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12月12日上午9時30分,兩個來自日本名古屋豐田工廠的集裝箱乘上X8015/6次列車,從漢西車務段吳家山站出發,駛向德國杜伊斯堡,再通過集裝箱卡車運往捷克的豐田工廠。這也標志著日本—武漢—歐洲海鐵聯運國際物流新通道正式打通,日本到歐洲的貨物運輸時間將由原來的45天縮短至22天左右。
原來日本到歐洲需要等貨期,一艘大船裝滿才能出港,如今日本直航武漢一周一班,貨物再由武漢到歐洲,搭乘中歐班列,更加便捷了。
一百多年前,武漢之所以成為“大武漢”,是因為武漢的大工業與大貿易。工貿的總量都是僅次于上海,排在中國第二。
制造業讓物流有物可運。張之洞時代,據馮天瑜先生的分析,漢陽鋼鐵廠的鋼鐵產量是全國的95%左右,煤炭、鐵礦石、鋼鐵產成品成為物流的主要內容。此外,漢正街的商品也是物流的主要內容。再就是武昌岸邊是密布的紡織廠,棉花、布匹的運輸也是當時物流的核心內容。武漢是長江漢江的交匯點,又位于中國的中心,不成為經濟中心都難。這也證明一點,交通位置好,不等于經濟就好,還要有加工業。這是古今同理的事情。
當時武漢對外貿易位居第二,是因為交通區位好。更重要的是,武漢是內陸的外貿中心,按照當時的條件,武漢做貿易比沿海還要方便。當時的海船與江船差不多,世界各地的船也大都可以進入漢口港,畢竟沒有現在南京長江大橋的阻隔。漢口港因此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集散地。水運是成本最低的,海船直接到漢口,極大地降低了貿易成本。所以,不能埋頭拉貨,還要賺做貿易的錢。
現在的情況變了,可以裝兩萬多個集裝箱的大海船不可能再到漢口了,目前武漢到上海洋山港的集裝箱船只能夠裝1140個集裝箱。將來最多也就是1500個集裝箱。武漢的集裝箱船只能夠做近洋航線,到日韓、臺灣、東南亞一帶。即使是現在,武漢的水路運輸是對外貿易最好的方式。
一方面,武漢的制造業要大力發展,除了武漢之外,武漢城市圈、中三角、湖北省的產品都要成為武漢低成本物流的服務對象。另一方面,武漢要利用國家給予的政策,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使武漢成為對外貿易的樞紐,比如最近給予武漢的(陽邏港)港口型物流樞紐城市的政策優惠。
沒有制造業與對外貿易,物流中心要做大是很困難的。義烏大市場,有四分之三的小商品來自浙江,其他來自廣東、福建、江蘇等。
兩通起飛真的不容易。1984年4月,武漢市政府采納經濟學家李崇淮的建議,實施“兩通起飛”戰略,即憑借加強交通運輸和商品流通起飛,把武漢市建設成為“內聯九省,外通海洋”的經濟中心。這一戰略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全國各地紛紛學習的榜樣。同年5月,國務院批準武漢為省會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綜合改革試點。
當時具有水陸空交通立體優勢的武漢,是我國內陸最大的商貿中心,擁有各類交易市場近700個,輻射全國30個省市區的600個縣市。后來,隨著各地市場的增加,這種優勢難以保持。
2004年7月26日,中共武漢市委十屆六次全體會議舉行。會議的議題是:學習貫徹中央關于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決策,全面加快武漢發展,努力走在中西部前列。
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訓秋認為,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和核心;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服務現代制造業、全面提升城市服務功能的重要舉措,也是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這就是兩翼齊飛。
現在,要從長江經濟帶看武漢。武漢要與西部陸海新通道、長三角大通道對接,使武漢成為長江中下游與上游及西部陸海新通道對接的樞紐。
建議把“中部陸海聯運大通道”簡稱為“中部陸海大通道”,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相呼應。
12月2日,武漢鐵路局與宜昌市對接,加快翻壩鐵路建設,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對接。武漢要用好到宜昌的水路。上海到武漢的是萬噸船,武漢到宜昌是五千噸的船,經過武漢調整之后再往西走。
總之,制造業中心+對外貿易中心+物流中心,就是新武漢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