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海綿城市建設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修復城市水生態、改善城市水環境、提升城市水安全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位于長江中游南岸,坐擁半城山水半城湖的“中國光谷”,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結合自身山水格局特色,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融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以高水平保護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光谷生態大走廊
如今,漫步在光谷,海綿元素已是觸手可及——新建小區里,透水路面兩旁是植草溝,雨水花園與下凹式綠地相融合;城市道路上,綠化帶兼具“顏值”與“內涵”,既是隔離綠島更可排水蓄水;再透過國內首條空軌的270°視角,可見綿延10余公里的生態大走廊水鳥相依、水清岸綠……
一片片收放自如的“吸水海綿”讓城市具有“彈性”“韌性”,更讓老百姓在城市暢享田園詩意可望可及。
抬頭見綠游憩之間
“海綿體”觸手可及
近日,極目新聞記者隨東湖高新區建設局海綿辦工作人員,走進位于花山街道的一新建小區,隨處可見綠化草叢、景觀設施、磚體小道,看上去與傳統小區打造的山水園林景觀并無區別,實則處處暗藏海綿設計。
海綿型小區
在兒童區開闊的空間里,地面采用透水鋪裝,周邊以淺凹式草坪綠地為主,下設雨水滲透管,晴天是老少親子互動場地,雨天則秒變成一個具備蓄水緩漬功能的微單元;蜿蜒的人行道兩側,雨水花園與耐濕地被植物、園林造景相結合,形成相互協調的“海綿系統”,對雨水進行有效管理。
目光轉至光谷中心城區的孟新路,位于九峰一路與高新大道段今年剛建成通車,全長約479米的道路橫穿雞公山公園。
“道路人行道、慢行道及綠化帶全部采用海綿城市理念施工。”建設單位武漢光谷交通建設有限公司項目現場負責人程振宇介紹,該道路人行道采用透水磚鋪裝,并埋設滲管,形成雨水下滲和排空系統,以促進人行道雨水下滲和滯留。
海綿型道路
記者注意到,道路行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不僅實現“零高差”,人行道外側與公園綠地交界處,還創新地取消了傳統路緣石,通過人行道透水磚交錯鋪裝,鋪設草皮。
“這不僅使道路視覺上與周邊公園渾然一體,還可讓路面雨水自然流入綠化帶進行緩釋,而非直接進入市政雨水管網,從而達到削峰和削減地表徑流污染的目的。”程振宇說,如果遇到更大的雨,在透水結構層蓄水能力飽和之后,下滲雨水可通過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邊緣的滲水盲溝及橫向連接管,排至市政雨水系統。
像上述新建小區、新建道路運用海綿城市理念進行建設的案例,在東湖高新區已是“慣例”。“滲、滯、蓄、凈、用、排”等生態措施與工程措施融入海綿城市建設全過程,街頭巷尾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吸水海綿”。
既是生態廊道
又是城市雨洪通道
在光谷龍泉山、九峰山之間,一條超級“綠絲帶”蜿蜒十余公里。
豹子溪流水潺潺,兩岸高低錯落綠樹成蔭,既是生態廊道又是城市雨洪通道的光谷生態大走廊,無疑是東湖高新區在海綿城市建設實踐中的典范之作。
光谷生態大走廊
海綿城市建設立足區域生態本底,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促進雨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并結合多類具體技術跨尺度構建了生態型基礎設施,這是海綿城市理念的核心,也正是光谷生態大走廊建設的亮點。
透過光谷空軌視角可以看到,這條“綠絲帶”周邊還圍繞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珍珠”。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項目負責人周文武介紹,這些“珍珠”正是項目依據地形所設置,有調蓄池、兼性塘、好氧塘、雨水花園等,它們讓大走廊變身巨型“海綿體”。下暴雨時,周邊雨水匯流到池塘邊的排口,先進入兼性塘凈化雜質,如果雨量更大,則溢流到相鄰的好氧塘,塘內的藻類生物會進一步凈化,保障水質穩定性。“池塘可干可涸,有雨時調節水量,沒雨時便是綠地。”
經過排口治理、河道擴寬等改造,豹子溪防洪排澇能力提升至50年一遇。后期通過豹澥湖向上游補水,豹子溪枯水期生態流量也將得到保證,豹子溪將變成一條常年有水的城市山丘區階梯溪潭型河道。
在枯水期,通過生態補水形成連續不斷的生態溪流;平水期,形成豐盈蜿蜒的自然河流;洪水期,通過生態漫灘增大過洪能力,形成順直通暢的過洪通道。
這將解決城市山丘區季節性河流“枯水期無水、洪水期過洪能力不足”的根本矛盾,讓“汛期不澇、枯期不臭”的區域水安全、水環境得到保障。
系統化全域推進
打造藍綠交融樣板
光谷生態大走廊的東側,被打造為“帶狀雨水花園”的新月溪公園,未來,該水系將與豹子溪、九峰水系連通,沿線匯集周邊雨水,削峰調蓄,兼具排澇功能,形成大型的“彈性綠色海綿體”。
一塊塊收放自如的“吸水海綿”正在逐步由點連線再成片。
據介紹,東湖高新區在認真總結“十三五”海綿城市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城鎮化開發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增效轉型的新形勢,提出建管并重,綜合統籌的建設思路。計劃“十四五”期間,建成區以問題為導向,重點聚焦湯遜湖匯水區,實現50%以上建成區面積達標;針對光谷中心城片近期快速發展的特征,嚴守區域自然生態空間格局,嚴格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管控,實現“建設一片,達標一片”。同時,依托流域綜合治理,系統化推進項目建設,確保連片效應。
隨著海綿城市理念“嵌入”城市建設,越來越多的“海綿”元素將助力城市暢快“呼吸”,提升城市的“韌性”和“彈性”。
目前,東湖高新區海綿城市建設成效凸顯。未來,東湖高新區將進一步強化山水稟賦,補齊排水系統短板,打造人水相依、藍綠交融的海綿城市建設樣板,擦亮光谷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通訊員武建、武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