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的武漢,藍天白云的美圖不斷刷屏微信朋友圈。然而,這貌似清新的表象下,大氣環境的“隱形殺手”——臭氧污染也悄悄逼近。什么導致了臭氧污染?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因此,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勢在必行。
眾所周知,使用溶劑型涂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以及涉及有機化工生產的相關行業和企業,都可能是排放揮發性有機物的“大戶”,而武漢蔡甸有一家鋼構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加強環保治理,不僅有效治理了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而且還提高了企業綜合效益。
近日,記者前往位于武漢市蔡甸區的中建鋼構武漢有限公司,了解該公司的環保“秘技”。
中建鋼構武漢有限公司鋼構涂裝廠房
該公司主營各類鋼結構產品的技術開發、設計、試驗檢測業務,承擔著各類鋼結構工程如網架、輕型鋼結構的制作、安裝。
走進中建鋼構武漢有限公司寬敞明亮的鋼構涂裝廠房,一排橙色印有“中建鋼構”字樣的半門式、橋式重機下是一條條自動化鋼構涂裝生產線,一臺臺平臺車運送著一個個長條形的灰色鋼構件在生產線上緩緩移動。在生產線的左側,有兩個像長條集裝箱似的“大盒子”并排罩在生產線上。
中建鋼構武漢有限公司設備負責人田勇介紹,鋼構涂裝廠房投資1600余萬元,廠房內,左右相鄰一共兩條生產線,長約150米、寬約15.5米,兩條生產線上的“大盒子”就是封閉的自動化鋼構涂裝生產線的車間,包括噴漆室、流平室和烘干室,車間內的設備不僅能高效進行涂裝生產,而且能“綠色”地收集處理作業時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
記者看到,一臺平臺車載著鋼梁沿著軌道緩緩向其中一個房子駛去,入口處的閘門緩緩升起,平臺車進去后,閘門緩緩關上,過了一會兒,另一輛平臺車從入口旁邊的另外一個閘門處駛了出來,車上的鋼梁上已經噴上了油漆,從眼前駛過,記者并沒有聞到刺鼻的油漆味。
處理完后的鋼材
原來,平臺車在這兩個房子里的運行軌跡呈“U”,先直線經過噴漆室、流平室、烘干室,駛出第一間“房子”,然后平移后進入第二間“房子”,反方向依次經過噴漆室、流平室和烘干室,構成一個循環。
田勇帶著記者首先進入了噴漆室,這里的“主角”是位于平臺車行駛軌道兩側的“獨臂”噴涂機器人,機器人可以在平行于平臺車軌道的運行軌道上來回移動,噴頭可以360度給鋼梁噴漆,十分智能靈活,而天花板、地面、軌道兩側均有網狀格柵。
噴漆室內的噴漆機器人
“當噴漆機器人對鋼材表面全自動噴涂時,送風機會從室外將過濾后的新風從天花板送入室內,噴涂過程產生的漆霧和揮發性有機物,會在強制排風的抽吸作用下,從噴漆室底部進入漆霧分離模組,噴涂過程中產生的漆渣,會從地面網狀格柵進入底部地坑。”田勇介紹說。
鋼材受漆后,平臺車將鋼構件運送至流平室,“流平室主要目的是將濕漆鋼材表面的溶劑揮發氣體在一定時間內揮發掉,流平運行10至12分鐘,不僅漆膜得以流平,而且不會出現孔洞,由于室內底部設置的地坑與噴漆室相連接,室內揮發性有機物會在噴漆室排風機的作用下統一收集。”田勇指著鋼材說,記者湊近鋼構件發現,鋼構件經過流平后果然漆面變得十分平整有光澤。
隨后,鋼材前進至烘干室,記者看到,室體由矩形型鋼、角鋼和保溫板組成,室內設有溫度探測點和加熱裝置,在烘干室進出口門洞兩側還設有熱風幕裝置。
在烘干室內,室內的揮發性有機物也會定量在排風機的作用下收集起來統一處理,設備會以40-60℃的熱空氣為載體對鋼材涂裝的漆膜進行徹底烘干,烘干后平臺車會將鋼材平移至對面的車間再進行下一輪噴漆、流平、烘干操作。
“以前,噴漆后的鋼梁靠自然陰干,很費時,現在有了烘干室,時間縮短了,效率提高了50%。”田勇表示。
那車間內收集的揮發性有機物去了哪里呢?面對記者的疑問,田勇帶著記者來到鋼構涂裝廠房外部,記者抬頭看到,緊貼著廠房有一個兩層的鋼架平臺,最上層的平臺上首先看到的是五臺灰色形似加大版“空調外機”的裝置,隔著兩個“大鐵盒子”后面就是一根高聳的煙囪,所有設備整齊排列。
揮發性有機物處理裝置
田勇指著這些設備向記者解釋,這五臺“空調外機”就是前置過濾裝置,過濾等級由弱到強一共5級,吸附率高達98%,用來過濾掉粉塵等大顆粒,過濾完成后,揮發性有機物會進入后面第一個“大鐵盒子”里進行高溫脫附濃縮,然后再進入后面的RTO焚化爐中加熱與燃燒,燃燒后的高溫煙氣送入蓄熱體重,降溫后干凈的氣體最后通過煙囪排出。
據了解,中建鋼構武漢有限公司以前處理揮發性有機物采用的是活性炭吸附處理工藝,對揮發性有機物的溫度、濕度、粉塵含量等要求很高,處理效果不理想,很容易超標排放。
“后來,在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蔡甸區分局幫扶指導下,公司引進了如今的這套國內先進的揮發性有機物處理裝置,處理效率高達95%以上,處理后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濃度遠遠低于國家標準,為蔡甸區揮發性有機物減排工作做了重大貢獻。”田勇說。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蔡甸區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武漢市“十四五”期間的揮發性有機物削減目標是0.7萬噸,相當于每年1400噸,企業應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加大環保設施管理力度,完善環保設施運行臺賬,只有每個企業在這方面“斤斤計較”,才能打好這場“藍天保衛戰”。(通訊員胡菲、張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