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6日,武漢同濟醫院、陽新縣人民醫院醫聯體協作一周年總結大會在陽新縣人民醫院城東院區綜合樓順利召開。
會議現場
武漢同濟醫院院長劉繼紅,黨委副書記廖家智,院長助理陳知水,辦公室副主任曾正航,醫療發展部部長萬里,泌尿外科教授王少剛、陳忠、余虓,骨科教授陳文堅,眼科教授劉榮,同濟泰康醫院副院長柯賢軍,陽新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柯友國,副縣長蔡暖心,陽新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石峰,陽新縣人民醫院黨委班子成員、掛職副院長曾明,以及醫院全體中層干部和科室醫務代表出席此次會議。大會由蔡暖心主持。
蔡暖心
會上,尹合奎代表陽新縣人民醫院對武漢同濟醫院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他表示,合作一年來,武漢同濟醫院在重點學科建設、人才梯隊建設、等級醫院創建、遠程醫療會診、醫院規范化管理、新技術開發和引進等方面給予了陽新縣人民醫院鼎力的支持,全面提升了醫院綜合實力,為陽新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就醫實惠。下一步,陽新縣人民醫院將繼續與武漢同濟醫院同心攜手,依托同濟名醫工作室高起點、高平臺的優勢,承借爭創三級甲等醫院的東風,力推兩院醫療協作、人員交流、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打造“醫院得發展、群眾得實惠、政府得民心”的共贏局面。
柯友國
柯友國表示,武漢同濟醫院和陽新縣人民醫院的合作是陽新縣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縣委、縣政府對雙方合作給予高度關注和全力支持。
“醫聯體簽約協作一年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醫院管理水平、醫療技術、服務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柯友國說,希望同濟醫院在醫療技術、人才培養、新技術新業務開展以及醫院管理等多方面都給予陽新更加有力的支持和幫助,促進自身醫療技術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提升,推動醫院整體醫療服務水平實現新的跨越。
劉繼紅
會議現場,劉繼紅發表講話,他對陽新縣人民醫院一年來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并就幫助打開陽新人民醫院醫療健康新局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舉措。
“一是將‘輸血’變為‘造血’,做好真正的‘傳、幫、帶’,全力打造區域型、整合型、高水平的醫聯體;二是以‘解決重大疾病’為抓手幫助陽新縣人民醫院提高診療技術,以‘??坡撁?/span>’為平臺幫助陽新縣人民醫院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實現精準幫扶;三是創新互聯網協作機制,通過兩院信息部門的對接,進一步完善遠程醫療、遠程培訓、雙向轉診和大數據共享的建設工作。”劉繼紅說。
會議現場
據悉,武漢同濟醫院通過派遣專家教授、學科帶頭人以“在線+在位”等多種形式的指導幫扶,對陽新縣人民醫院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及發展給予了極大支持,在大會現場,尹合奎分別為武漢同濟醫院眼科教授劉榮、骨科教授陳文堅、泌尿外科教授余虓頒發聘書。未來,這三位專家將每周在陽新縣人民醫院坐診,讓陽新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名醫。
聘任儀式結束后,劉繼紅和柯賢軍分別就《“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雙驅動--學科建設助力醫院高質量發展》《“以評促建,評建并舉”三級醫院評審標準(2020年版)標準解讀》進行現場授課。
隨后,尹合奎代表陽新縣人民醫院匯報了協作一年的工作成果,與會專家在會上做了交流發言。
石峰
陽新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石峰在座談會中表示,陽新縣人民醫院要背靠同濟醫院這家綜合實力強大、全國有名的綜合性,現代化的三甲醫院,要全方位、多維度的向同濟醫院的專家們學習,加強溝通,不斷的革新醫療技術,提升醫療水平,優化醫院管理,打造一個高質量發展的縣域級、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做陽新縣醫療體制改革的先行者,造福百萬陽新人民的排頭兵。
活動現場
此外,武漢同濟醫院黨委副書記廖家智帶隊前往排市鎮衛生院開展公益義診活動,免費為當地居民提供咨詢診療服務。在義診活動分會場,16名武漢同濟醫院的知名專家們為該縣患者帶來了一次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省級知名專家服務的機會。前來就診的群眾絡繹不絕,提前就在排市鎮衛生院的門診前有序地排起了長隊。
手術現場
在泌尿外科U醫公益行活動分會場,尹合奎對與會專家表示熱烈歡迎,同濟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王少剛教授出席并講話。
據悉,2021年6月26日,武漢同濟醫院和陽新縣人民醫院舉行簽約揭牌儀式,優質醫療資源落地陽新。家門口就能看名醫,疑難雜癥不用出遠門,對于陽新百姓來說,這是醫聯體協作帶來的最切身和最直觀的實惠。
一年來,陽新縣人民醫院發揮自身優勢,帶來了高水平的專家、高質量的醫療、高品質的服務,成立同濟專家工作室、多學科帶頭人來到陽新縣人民醫院,舉辦學術講座,義診咨詢、培訓查房、手術帶教,指導醫院管理和學科建設,進行疑難病例遠程會診,推動了陽新縣人民醫院實現快速可持續發展,幫助醫院在多個領域取得突破,使醫療服務惠及周邊百姓,顯著提高了群眾滿意度。
活動現場
據介紹,未來,陽新縣人民醫院將結合“十四五”發展戰略,按照三甲醫院管理要求,推進醫院高質量發展,醫聯體建設作為重要抓手之一,立足陽新,服務周邊。通過上掛下聯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服務質量,更好地為區域內居民提供健康醫療服務,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馬哲釗、程婭、吳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