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粽葉飄香,雄黃酒濃。一個傳統節日,就是一杯歲月的陳釀,其中的歷史傳承與文化韻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嘗。為做好屈原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培養廣大青年上下求索的實干精神與潔身自好的節操,三峽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三峽職院”)在端午之月開辦了為期一個月的國潮系列活動。
“三閭大夫”登場領誦《橘頌》
“讓屈原的精神融入城市的肌理”,不僅僅是一代代詩人心中遠大的抱負,也是一代代三峽職院人躬行的實踐。該校圍繞立德樹人的辦學宗旨,將屈原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深度融合,以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筑牢學子的價值之基。
穿越時光 屈原精神激起巨大回響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民本情懷,“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這些屈原精神如同黃鐘大呂,穿越兩千年時空,催生出一場宏大的文化盛宴。
三峽職院優秀學生代表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完成了精彩的剪彩儀式,同時也拉開了“國潮游園會”的序幕。
活動現場
此次游園會使用“互動打卡”作為國潮主題載體,場景布置將屈原文化與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正則、修能、追遠”三峽職院的六字校訓與屈原文化一脈相承。此次游園會精心設置了“正則”“修能”“追遠”3個活動區域,同時設置了屈原文化長廊等6個打卡點,端午習俗、漢服茶藝等8個體驗區,4個直通點。游園前,該校師生通過小程序預約,每個時段嚴格控制進場人數。游園者入場參與射五毒、包粽子、制作艾葉花環等游戲打卡后,以積分形式兌換相應的禮品。
參加游園會的同學體驗畫額禮
三峽職院團委書記林劍介紹,與去年國潮文化節相比,今年創新增設了文化傳承、場景衍生,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廣屈原文化,通過精神演繹、時代新解,讓屈原精神和端午習俗走進校園,讓歷史和文化活化,讓屈原文化在時代中傳承,讓學子在探尋“意義”與“價值”的路上一路發聲、一路思考。
三峽職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為學子們注入了更宏大的文化追求,在時序更替中豐盈了三職人的精神品格。
禮頌國風 屈原文化注入時代“新解”
從歷史深處深情回望,端午節的內涵一直都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并在現代社會獲得了“新生”,從三峽職院國潮游園會可見一斑。
活動現場,除了每年端午的固定項目包粽子與制作艾葉花環以外,三峽職院還借著端午佳節的這個日子,開設了具有國風特色的小節目,讓學子們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感受國風,傳承傳統文化。
非遺傳承人羅留英、陳軍,在現場展示了薅草鑼鼓和峽江木雕,通過現場展示、授藝,在歡聲笑語中增加了學子們的游戲互動體驗,讓學子們切實而深刻地體驗屈原文化在時代中的傳承。
非遺傳承褥草鑼鼓
端午承載著中華民族相沿不廢的集體記憶,并將在新老傳承中賡續生長,代代相傳。除了深受屈原家國情懷的浸潤,更有紅色青春的鏗鏘誓言。三峽職院的學子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紅色青春+”品牌創建,以“為青春著紅色,讓教學添活力”為改革創新方向,激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一直以來,三峽職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三峽職院團委共同成立的“理論微宣講”青年志愿服務隊利用回鄉機會開展數百次宣講,針對群眾喜歡的理論“口味”,青年志愿者們為其定制個性化的“菜單”,打通理論宣講的“最后一公里”。
在端午節前夕,志愿者們便走進西陵區香錦社區香居麗景小區,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屈原文化傳承和“微宣講”活動。
修能追遠 紅色青春筑牢價值“基座”
精心籌備國潮游園會,讓屈原文化既能“打卡”,更能“走心”。三峽職院在重溫屈原的愛國精神時,同時賦予了文化傳承的專業內涵。
此次國潮游園會,總導演是學生,演員也是學生,此次活動結合了學生們的創意以及專業特長創新設立,在加深學生們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的同時,還能讓學生們展露出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與學以致用的能力。
活動現場,來自三峽職院各學院的學生們,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點,與屈原文化相融合,創作出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和手工藝術品。
在粽子艾葉打卡區,農學院的學生們帶來了包粽子、釣粽子、制作艾草花環等游戲;在創意手工打卡區,旅游與教育學院的學生們,則準備了畫臉譜、串五彩繩、制作香囊、手工龍舟……通過實際操作展示,三職學子們展現出了自身過硬的專業技能,在活動中展現了自我的價值。
活動現場
此次國潮游園會、國風音樂會是三峽職院青年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峽職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人楊子紅表示,學校創新日常思政為主題,以“紅色青春+”品牌活動夯實文化品牌的載體,將“紅色青春+”主線貫穿于教學改革、理論宣講、學生社團、志愿服務之中,通過將地方紅色文化、先進文化以及以屈原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據介紹,當前,宜昌正大力推進屈原文化“一標三地”建設,延續宜昌城市文脈和文化基因,著力打造文化之城,而三峽職院舉辦此次國潮游園會的目的,正是為了讓更多的青年學生志存高遠、追夢遠航,為宜昌建設文化之城積蓄強勁的青年力量。(通訊員張伯康、呂維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