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孝感市精準扶貧工作隊開始進駐各貧困村。7年來,孝感市扶貧工作隊隊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一位隊員卻在村民的挽留下,一直沒有調換。這位隊員說難以割舍那片紅土地,早把自己當作土橋村的一員了。
他就是被大悟縣大新鎮土橋村村民親切稱為新“土著人”的李冬平。
李冬平在貧困戶家中幫忙篩選花生
從被攔車的那天起 他就把擔子扛上了肩
2016年1月,李冬平作為孝感市政協扶貧工作隊隊長進駐大悟縣大新鎮土橋村。
一天,扶貧工作隊走訪的車子行進在顛簸不平的土路上,一位老人突然跑到路中間,將他們攔停下來:“聽說你們是來扶貧的,怎么還不到我家啊?”
土橋村是大悟縣89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全村434戶1519人,貧困戶就有148戶433人,貧困率近三分之一。攔車的老人叫武安珍,面對老人的哭訴,李冬平心想:“老人不是日子實在太難,怎么會攔下車?”他心里十分沉重。
這是怎樣一個家啊?門前長滿雜草、雜亂破損的物件撒滿一地、一個中年人躺在臟兮兮的床上、房間不時散發出一陣惡心的腥臭味……走進老人家,眼前的景象讓李冬平再一次感到沉重。
經了解,年過六旬的武安珍和老伴李敦雪都患有慢性病,常年需要吃藥;2014年,兒子李建又遭遇一場車禍,經搶救醫治,人雖然搶救過來了,可聽力卻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也損失大半,重體力活兒干不了。更可怕的是,兒子李建從此一蹶不振,悲觀失望之下,每天就躲躺在家中。
李冬平走訪貧困戶
“那家人很受打擊,兩位老人的身體一下垮了,三個孫子都還小,全家人的生活都要靠兒媳婦一個人。”李冬平回憶當年的情景,他說沒有想到,社會變化這么大,這么多年了,老區還有部分群眾生活得這么艱難。當時,李冬平就暗下決心:我們下來就是代表黨委政府,一定要主動擔責,為他們辦些實事,讓他們的日子也能好起來。
經與扶貧工作隊、土橋村委會,以及大新鎮扶貧辦協商,李冬平決定將武安珍及其家人納入扶貧幫扶對象,并制定了精準幫扶計劃。針對老兩口有種菜的基礎,李冬平邀請大新鎮農技站對其免費提供種子,同時進行技術指導,讓他們家種植蔬菜。2017年,武安珍家菜園面積增加到6畝,種了黃瓜、缸豆、辣椒、絲瓜等蔬菜品種。
武安珍種菜從不打藥不用化肥,種出的蔬菜品質好、味道棒,從來不愁賣。大新鎮趕的是“冷熱集”,武安珍隔天趕一次,半天能賣幾大筐菜,一個月下來賣菜能收入3000多元。
看到家里有了收入,武安珍兒子李建似乎也看到了希望,常常陪著武安珍一起到鎮上趕集賣菜,而且幫母親武安珍開三輪、搬運菜筐勁頭特別大。
后來,李冬平還幫武安珍三個孫兒孫女申請了助學救助。武安珍一家人愁苦的臉上,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看到眾多貧困戶脫貧 他感受到奉獻的甜蜜
李冬平在土橋村一干就是三年。孝感市政協秘書長魯軍輝征求李冬平意見,是否需要換回機關。李冬平說:“我在土橋村干得比較順手,雖說大部分貧困戶已經脫貧,但還沒有完全出列,我想再為全部脫貧添把力!”就這樣,李冬平繼續留在土橋村。
針對村位置偏僻,但貧困戶有勞動力的狀況,扶貧工作隊決定大力開展產業扶貧。在扶貧工作隊的努力下,土橋村引進了大悟寶誠電器公司入駐,生產遠紅外取暖設備、排風扇、塑料制品及日常生活的各類小家電,工廠就設在閑置的村小學。
大悟寶誠電器公司采取戶貸企還方式貸款55萬元,帶動11戶貧困戶信貸受益,戶增收3000元。同時,大悟寶誠電器公司還吸納10戶貧困戶長年在車間打工增收。武安珍小孫子在鎮里上小學,兒媳劉永霞租房照顧,早上送孩子上學后就回村到到大悟寶誠電器公司做工,按件計酬,每個月能收入2000元。
貧困戶在寶誠電器公司打工
同時,扶貧工作隊利用土橋村山場大、土地寬的優勢,分別引進了東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光伏發電扶貧產業等項目,給貧困戶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
對頭腦靈活的貧困戶,李冬平還支持他們自主創業。李小元2006年退伍,曾在大悟縣城經營一家兒童游樂場,兼開小賣部;2017年,一場交通事故讓他胸骨斷了16根,經及時送醫搶救,人活下來了,但勞動能力卻沒了。當時正好有水產養殖培訓,李冬平便鼓勵軍人出身的李小元學一門技術。
最終,李小元相中了養龍蝦的技術,李冬平又幫他申請了扶貧貸款。第一年,李小元花了2萬元買蝦苗,養了五六畝蝦,但因經驗不足,當年沒賺到錢。李冬平又幫李小元聯系,接連參加了幾次水產養殖培訓班,還再次幫忙申請5萬元扶貧小額信貸,李小元將養殖規模擴大到了20畝,并逐漸走上正軌。2020年,李小元被評選為大悟縣脫貧標兵。
扶貧工作隊還支持并幫助村民建起了土雞養殖農場、黃花菜種植基地、廣兩優558優質水稻種植基地,讓貧困戶閑置的勞力得到充分發揮。不僅如此,扶貧工作隊還幫助饒忠家銷售100多斤自產蜂蜜;駐點的孝感市審計局、孝感市婦聯等單位從工會經費中按每人200元標準,購買貧困戶農產品。
對年齡大、身體狀況不好的貧困戶,扶貧工作隊則提供公益性保潔崗位。扶貧工作隊還開展了住房扶貧安置,其中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對象24戶34人,分散安置5戶11人。
2020年,大悟縣土橋村全部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萬元,順利實現戶脫貧、村出列。
每當談起土橋村的變化,李冬平便能如數家珍,并從內心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值得。
路通了,燈亮了,村美了 振興鄉村他還想再添一把火
深秋時節,記者走進滿野金黃的土橋村,但見條條通灣水泥路伸向遠方,家家戶戶門前清掃得干干凈凈,白色粉墻房子聳立在藍天白云下,宛如一幅美麗山水畫。
“過去我們村的臟亂差,可以說遠近聞名……”土橋村黨支部書記李仁然說,以前土橋村是有名的“軟弱渙散”村,村里衛生環境不好,村民衛生習慣差,垃圾隨意倒在路邊、水塘邊,臭氣熏天。如今,村里環境變好了,多虧了李冬平隊長。
為改變村莊舊貌,李冬平爭取到了孝感市政協、市審計局、市人防辦、市婦聯四個駐村單位的支持后,請來大型挖掘機、垃圾清運車,將陳年垃圾全部清除;又動員村里的勞力,再給堰塘、溝渠清淤、除草、筑堤。隨后,扶貧工作隊又對村級基礎設施進行全面修整,安裝太陽能路燈,對入戶道路進行水泥路硬化,引進自來水入戶,請專業人員把墻面繪制成風景墻、文化墻……
村級太陽能污水處理場
村容村貌改變了,李冬平又在提升村民行為習慣上下功夫,并開展了文明新風、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庭院等評選活動。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李冬平每年都被評為孝感市工作突出第一書記、優勝隊長,在全市精準扶貧現場推進會上作典型交流發言;他所在的工作隊,連續5年獲評為孝感市先進工作隊榮譽稱號;土橋村還獲評湖北省脫貧工作先進集體。
今年初,扶貧工作隊轉變為鄉村振興工作隊,土橋村被大悟縣確定為鄉村振興試點示范村,準備將部分民居改造成民俗旅游村。新任務涉及做群眾工作和征遷,大悟縣和大新鎮的領導都希望與群眾關系密切村第一書記李冬平留下來,繼續帶領土橋村村民們一起做好鄉村振興工作。
面對挽留,心里早把自己當成土橋村人的李冬平沒有拒絕,而是滿心歡喜地答應下來:“既然組織和群眾都信任我,為老區群眾的日子變得更紅火,我愿意留下來接著干!”(通訊員馮艷、陶文靜、胡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