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記者獲悉,被列為宜昌市第一批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小區,也是點軍區唯一一個試點小區的紅光社區,煙道改造工作于8月底開始施工,目前主管道安裝已完成,入戶支管正在安裝中,預計9月中旬將完成全部施工。
改造前
紅光小區位于宜昌市夷陵長江大橋的江南橋頭,三面被磨基山公園環繞,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盡享自然的靜謐與盛世的繁華。紅光小區建成于2000年,由7棟7層住宅組成,總面積2.6萬平方米,共280戶、人口823人、黨員88人,居民多為紅光港機廠的職工及家屬。從2014年到2021年,紅光小區共經歷過3次改造。
因建設年代久遠,紅光小區建筑外墻老化嚴重,房屋立面雜亂不一,既影響小區居民正常居住,還嚴重影響點軍乃至整個宜昌市城市形象,百姓改造意愿十分強烈。2014年,點軍區區委、區政府經過研究,決定把紅光小區7棟住宅樓、住建局大樓、186#住宅樓等作為點軍區第一批立面改造對象。該項目批復建筑物綜合整治規模為9棟房屋,工期3個月。改造完成后,小區房屋外墻整體形象得到較大改善。
2018年,紅光小區被列為宜昌市第一批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小區,也是點軍區唯一的一個試點小區,總投資金額約400萬元,具體工程為“三建三改”。改造前,相關工作人員自2018年4月開始入戶宣傳,同年8月第一支施工隊伍正式入駐,同年12月改造全部完工。
改造后
據了解,紅光小區“三建”是指深入挖掘小區文化和本地屈原昭君文化,建110米的小區文化浮雕長廊;圍繞小區封閉管理,建400米長的通透式圍墻;立足小區安全居住,引入雪亮工程進小區,建16個高清探頭。“三改”則是指全面徹底改造污水管網,實現雨水分流;由城投公司統籌協調移動、電信、廣電對弱電全面下地,協調電力對強電規范,確保小區整齊劃一;對小區平面進行改造,黑化道路700米,新劃停車位78個,鋪裝人行道3000米,新建涼亭一座,配套石桌坐凳12組,同時對小區樓道進行立面改造,利用惠民資金對樓道進行了刷白,線路進行了規整。
2021年6月,紅光小區居民反映廚房油煙排出污染外墻,點軍區住建局及區委、區政府經過調查研究,決定對紅光小區7棟住宅樓實施煙道改造,即紅光港機廠住宅樓廚房排氣道改造項目。該項目共計安裝排氣主管道40根,總長度為880米。目前,該項目主管道已安裝完畢,入戶支管正在安裝,預計9月中旬將完成全部施工。
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社區通過公共設施、小區道路、便民設施改造,完善小區功能,并逐步實現小區無人管理向居民自治的轉變。拆除違章是老舊改造中一大硬骨頭,小區部分黨員帶頭拆違,黨員發動親戚朋友拆違;黨員入戶做工作,弘揚正能量,最終未動用城管一車一人,成功拆違16處。拆違過程中,一位老黨員前期花費兩萬多元打造的家庭式花園與小區改造整體規劃有沖突,面對上門的工作人員,這位黨員當場表態,主動拆除,用實際行動保障了改造的順利推進。
改造后
改造過程中,社區充分調動居民參與小區改造的主動性,從入戶摸底調查、意見征求、方案比選,到施工建設,全程讓居民參與,廣泛“籌智”,實現“我的小區我設計”;廣泛“籌資”,共籌集資金2.3萬,實現“我的小區我出力”。籌資當天,一位擁有60年黨齡、癱瘓多年的老黨員,被老伴推著到也要到現場捐200元錢。他說:“雖然我長期躺在床上,但我也想為小區建設出一份力。”這位共產黨員的情懷感動了社區干部,也帶動了小區居民紛紛為社區集資。
小區改造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后期長效管護才是關鍵。為完善小區管理長效機制,提高小區治理能力,發揮居民參與小區管理的積極性,在立足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管護理念的基礎上,紅光小區實現了“一二三四五”機制,并逐漸實現“華麗變身”。
在小區居民共同努力下,原本破舊的紅光小區一天天變化著:道路重新硬化、拓寬了;車位整齊劃一,還將鋪上彩色瀝青;四周有寶石柱包圍,安全又漂亮;上下水管更換了,污水不再外溢橫流;違建拆除了,小區環境清爽整潔……
紅光小區居民開心地說,老舊小區改造,改變的是環境,凝聚的是人心,紅光小區居民愿意充分發揮“一二三四五”機制,齊心協力維護小區環境,“共同締造”屬于自己小區的美麗畫圖。(通訊員李大波、江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