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6日,記者來到了黃石市陽新縣富池鎮港下村,在該村委會會議室的墻面上,十幾塊榮譽牌匾一字排開,其中“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國家森林鄉村”這三塊國家級金字牌匾格外亮眼。
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
“這些牌匾,是我們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產業轉型將地下有色經濟變成地上綠色經濟,用十年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港下村村支書柯昌盛說。
綠滿村莊處處春
沿著一條柏油路,記者來到港下村口,只見一排排高大挺拔的古樟古柏掩蔭村莊,仿佛置身在森林中。
“十年前可是另一種景象。”柯昌盛向記者介紹道,港下村因富有金銀銅鐵等礦產資源而聞名遐邇。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港下村全民開礦,裝礦車輛川流不息,沿村公路坑坑洼洼,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但隨著資源枯竭,港下村的發展走入瓶頸,“再不能靠礦吃飯了。”2011年,新當選的村支書柯昌盛提出轉型發展。
吊瓜基地
“轉型轉型,思路先行。”柯昌盛帶領的新班子決定關停境內礦山,大力發展采摘經濟。港下村現有田地800畝,除200畝水田發展垂釣經濟外,其余600畝“宜林則林,宜果則果。”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轉型發展后的第三年,港下村100畝桑葚喜獲豐收,引來十里八鄉的居民采摘,當年收入20萬元,直接帶動4戶貧困戶年增收1萬余元。
在此基礎上,港下村因勢利導,積極建設各類采摘園。如今,黃桃、草莓、桑葚、香瓜等瓜果漫山遍野,港下村僅觀光采摘經濟可實現集體年收入達150余萬元,全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萬元。
該村搶抓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兩大機遇,利用春秋戰國時期古礦遺址、“女兒階”、曹家山古村落等歷史遺跡,著力打造鄂贛邊界和黃石沿江地區優秀旅游目的地。
港下村民俗館
隨著環境整治的深入、綠化覆蓋率的提高,港下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綠水青山的港下村成了名副其實的“花園鄉村”。近年來,港下村先后被評為“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宜居村莊”“湖北省綠色示范村”。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談起這幾年港下村所發生的變化,村里的黨員及群眾紛紛表示“沒有村里的黨支部,就沒有現在的美麗新家園。”
記者走進村里的小禮堂發現,墻上整整齊齊地印著“三言”村規民約、“四字”家風家教等條例。
記者了解到,港下村有1100余人,但黨員有70多人,這些黨員以身作則,帶頭自覺遵守各項管理制度,充分發揮標桿作用。“我經過商,經商就是為客戶服務,令客戶滿意,”柯昌盛說,“現在我們就是港下村的‘店小二’,為村民服務,盡量讓絕大多數人滿意,但絕對不做什么‘土皇帝’。”
柯昌盛告訴記者,有一次,他急著去到縣里辦事而忘記請假,錯過了日常例會,回來就發現自己被扣了2分,工資也扣了400元。委屈過后,他風趣地說:“扣就扣吧,說明執行制度一視同仁。”
“黨員做給群眾看,黨員帶領群眾干。”李海霞是村里的綠色轉型先行者。
前兩年,李海霞在外出學習考察途中發現了桑葚產業的商機,回來后便開始購苗栽種。“村兩委提出搞旅游產業發展,搞水果采摘,村民想干不敢干,大家不敢干的時候,我們黨員干部帶頭。”李海霞說。“后來發展的養殖戶,黃桃基地,都是黨員發揮了引領作用,群眾看到我們干得熱火朝天,他們也跟著干起來了。”
港下村景色
“黨建引領促發展、文明浸潤振鄉村。”柯昌盛以支部建設為抓手,明確“干部包灣組、黨員包群眾”,制定黨員“六不準”,創造性開展“五幫一爭”,激發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筑牢村級發展“橋頭堡”。
文明新風撲面來
富裕起來的港下村村民,沒有圍在麻將桌上,他們來到村上大舞臺、村級民俗博物館、村上圖書室、村民日間料理活動室中。
村民練習書法
紀念建黨100周年活動,在該村70名黨員上臺合唱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拉開帷幕。隨后,他們還表演了《黨的好兒女》、《王氏勸夫》等節目,引來村民陣陣喝彩。
據村支書柯昌盛介紹,村里每逢傳統節日,都會組織村民舉行文化活動,倡導了文明、和諧、喜慶、節儉的節日理念,豐富了傳統節日的形式和載體,進一步增長了港下村群眾的精神財富。
為了村里的子孫后代心中有根,記得住“鄉愁”,港下村建立了陽新縣首個村級民俗民風展覽館,館內陳列了300余件傳統民俗物件。展覽館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建館之初是要求黨員干部每人捐贈“三件寶”,后來村民也開始主動捐贈。”這里的每一件寶物都承載著一段歷史記憶,都倡導著一種鄉村文明。
對于港下村的滄桑巨變,黃石市陽新縣富池鎮黨委書記石順發表示:“港下村的巨變,就是富池鎮鄉村振興的縮影,這種敢為人先的墾拓精神,激勵著富池鎮人民不斷拼搏奮斗。”(記者胡毅、通訊員黃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