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光村地處武漢市蔡甸區奓山街腹地,過去,它是一個基層黨組織建設薄弱、渙散、戰斗力不強的貧困村。經過十幾年發展,它成長為今天的村級黨組織十面紅旗、全國文明示范村。星光村所取得的改變與榮譽,離不開一位返鄉能人——他就是武漢市蔡甸區星光片區黨委書記左少平。
左少平書記
左少平介紹說,高中畢業后就外出打工,后來回奓山街創辦了一家建筑公司。2007年,受蔡甸區、奓山街兩級黨委的委派回到星光村擔任支部書記。回來以后,他發現村里不僅亂,村民還不聽村里的話,長期鬧,還到處上訪。面對星光村這樣一個爛攤子,左少平沒有退縮,而是勇往直前,決定帶領鄉村們努力改變家鄉。
為了讓鄉親們相信組織,走馬上任后的左少平,便在星光村一家一家地跑、一個一個地談,與鄉親們交真心、講真話,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就這樣,在3個月的時間里,他走訪了全村90%以上的農戶。
更為困難的是,接手星光村支部書記后,賬面上交到左少平手中的只有5000塊錢,而外債則是2000多萬,土地不足400畝。面對負債累累、土地資源匱乏的星光村,富有經濟頭腦的左少平明白,要發展星光村就必須破釜沉舟,否則重疾難治。于是,左少平拿出了當年創業時那一股不服輸的拼勁,決定在重重困難中沖出一條血路。經過對星光村全面考察與評估,左少平與村兩委大膽地擬定出了以“三園一區”為重點的發展思路。
星光村村貌
建設“三園一區”不是說說就可以,而是要真金白銀才行。于是,他說服家人和親友,從自己公司拿出3000萬元貼息墊資,啟動了星光村工業園建設。為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在左少平帶領下,村兩委全體人員沒日沒夜連軸轉,四處奔波,做村民動員工作。在那段時間里,左少平養成了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的習慣。或許,正是因為看到了左少平以及村委兩委是真心為了星光村的發展,全體村民們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并創造了5天拆遷民房49棟、3天遷墳200多座的“星光速度”。就這樣,在不到一年時間,一座10萬平方米的星光工業園拔地而起。
星光村工業園區
以工業為支柱,聯合福建商會共同開發興建星光國際建材城,發展商貿業;建設生態農業園,打造集種植、采摘、游樂、研學、觀光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開發星光銀河灣商住樓項目,星光村走上了一條多元化發展的道路,為村集體盈利1.5億元,左少平最初的“三園一區”構想終變成了現實。
走進星光村,不僅能見到和城市生活并無二樣的黨員活動中心、幼兒園、籃球場、中心廣場、健身房等一應俱全的公共服務區,而且這里社區服務功能更是一應俱全。每家每戶都有一套寬敞舒適的住房,每個人都有一份社會保障,每個勞動力都有一個就業崗位……這對于村民來說,在過去,這種生活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幸福滿滿的村民們
村民王智平說,原來出門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村民代臘梅說,之前連吃菜的錢都沒有,只能把鹽加在飯里一拌,就那么吃。左少平書記一上任,星光村就變得大不一樣了,條件變好了,生活也改善了。
因為我有兩個小孩,村里的福利待遇好,為方便照顧我的小孩,所以我就選擇在村里工作。我們還年輕,我們愿意為星光村的發展做貢獻,并把年輕的力量帶到這里來。村民涂蓓更是自豪地說。
說起星光村,每個村民的臉上除了自豪,更多的還是幸福。近幾年,隨著星光村的高速發展,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鄉,立志為家鄉的建設出一份力、盡一份責。
從星光村了解到,昔日的負債村,如今已是年產值超40億元的小康村,其發展成果惠及廣大村民,例如補助“5055”人員;村民享受股份分紅;教育、水電氣全免;資助困難戶、重癥病人;獎勵參軍子女、大學生;出資統一購買居民醫保,率先實現“免費醫療”全覆蓋;每戶村民年均補貼達5萬余元。
星光集團
左少平說,一花獨放不是春,如今在武漢市蔡甸區委組織部、奓山街黨工委指導下,星光村如今聯合周邊紅焰村、新安堡村、丘林村、三紅村4個村黨組織成立星光村集團黨委,以“1+4”聯村發展模式,積極探索區域聯村發展之路,帶動周邊4個集體經濟空殼村一舉發展成為年收入超500萬元的富裕村,并成功走出了一條經濟強村帶動經濟弱村共同致富的新路子。左少平表示,星光村的蝶變離不開黨建引領,未來,他將繼續帶領星光村集團黨委用實際行動夯實黨建引領,積極探索區域聯村發展之路。(通訊員韋永龍、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