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申報的蒙古族短調民歌榜上有名,正式入選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
這是位于祖國西部邊陲、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溫泉縣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收到的一份珍貴國禮。蒙古族短調民歌入選標志著溫泉縣打破零的記錄,擁有了第一個"國字號"非遺保護項目。
蒙古族短調民歌傳承人江姑
據了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在這片58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漢、蒙、哈、維等24個民族。近年來,溫泉縣黨委和溫泉縣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將其納入溫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并成立了專項領導小組,設置了專門工作機構,建成了一批傳承傳習基地,扶持了一批民間文化能人,打造了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出版了一批傳統民歌書籍(光碟)。
不僅如此,溫泉縣還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旅廳命名為"蒙古族短調民歌之鄉",查干屯格鄉被自治區文旅廳命名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依托烏蘭牧騎成立了民間藝術學校
截至目前,溫泉縣已挖掘整理和申報縣級以上非遺保護項目33項,命名傳承人31名,蒙古族短調民歌傳承人江姑、傳統樂器托布秀爾傳承人馬德嘎等人多次應邀赴北京、內蒙古和蒙古國等地演出,溫泉縣非遺保護工作不斷開創新的局面。
據悉,在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申報工作中,新疆有1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由于蒙古族短調民歌此前已有其它地方申報并批準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因而溫泉縣蒙古族短調民歌只能以擴展項目的方式命名。
蒙古族短調民歌培訓班
溫泉縣文旅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蒙古族短調民歌正式入選國家級項目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在今后的工作中,該局將秉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科學保護理念,進一步做好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承傳播工作,為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實現邊疆地區鄉村文化振興作出新的貢獻。(通訊員萬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