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九曲回腸”的荊江石首段,為古代云夢澤的一部分。曾經浩淼的云夢大澤早不復存在,這里獨有的美麗生物——麋鹿,也曾經歷了獵殺至國內絕跡、再重新引進,如今在這里繁衍生息,種群不斷發展。
199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成立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1567公頃,將野化麋鹿及其棲息的淡水沼澤生態系統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
隨著長江大保護理念不斷深入人心,這個長江中游特有的麋鹿野生種群不斷壯大。今年以來,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又新增幼崽187頭,目前保護區種群已在800頭,加上野外種群已至1600頭。
初冬,我們來到荊江石首段天鵝洲,探訪麋鹿天堂。
回歸故里自然繁衍
在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踏進了石首市天鵝洲長江故道這塊神秘的土地。在路邊的水塘邊,麋鹿的蹄印清晰可見,遠處一群棕黃色的身影,給蒼茫的長江故道增加了一抹色彩。
步行來到沼澤深處,我們看到大約100多只麋鹿立在水中,或站或臥,悠閑地沐浴著陽光。白鷺、大雁,還有一些不知名的鳥兒不時從它們身邊飛過。
麋鹿起源于200多萬年前,俗稱“四不像”,同大熊貓一樣,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因“蹄似牛,臉似馬,尾似驢,角似鹿”而得名。過去,隨著捕獵加劇和圍湖造田讓麋鹿生活的空間日漸狹小,19世紀末,麋鹿在我國絕跡,全球只剩英國有此物種。上世紀90年代,中英啟動“麋鹿重引進項目”,科學家按照歷史記載的麋鹿故鄉沿途考察,選定石首天鵝洲2.3萬畝濕地為首個麋鹿野化放歸基地,那一年,麋鹿重回故鄉。
1998年前,保護區內的麋鹿還難以擺脫人工圈養的模式。而當年長江流域的大洪水卻讓石首麋鹿體現出了一個物種重回自然的爆發力。
在保護區工作了20余年的高級工程師李鵬飛回憶說,當時,保護區內有一段200多米長的殘堤尚未被水淹沒,他們駕駛著木船,將90多頭麋鹿趕到這段殘堤上,在這一過程中,34頭麋鹿失散,泅水自保,其中11頭向東渡過低洼處洪水,遷移至楊坡坦地區。
17年過去了,離開人工圈養的麋鹿依靠自己頑強的生命力蓬勃發展,楊坡坦種群發展至200多頭,江南三合垸種群發展至300多頭,洞庭湖種群發展至60多頭,三大亞種群合計達到600多頭。麋鹿在三合垸至洞庭湖之間自由流動,形成了麋鹿遷徙的走廊。
《世界動物園保護策略》數據顯示,全世界總共開展了近138個物種的“重引進”項目,只有15項成功,麋鹿是最成功的項目之一。
扎根保護區二十余載
從初步引進到人工圈養,到自由流動到繁衍遷徙,石首麋鹿二十余載長成世界最大野生麋鹿種群的背后,是保護區管理人員的默默守護。
“從第一批30頭麋鹿踏上這片土地,至今已是26年了。”回憶往事,李鵬飛的心一片溫暖。1993年,他從華師畢業來到保護區,那一年第一批麋鹿回歸故里。李鵬飛回憶道,北京到石首1000多公里,彼時還沒有高速公路,李鵬飛和三位同事,帶著兩輛大卡車和30頭麋鹿,一路走走停停,用自己發明的土辦法小心翼翼地給麋鹿喂草喂水,走了一個多星期,才帶著麋鹿們平安回到石首。后來又用同樣的方式從北京帶回來34頭麋鹿。
就這樣,從64頭麋鹿開始,李鵬飛和同事開始研究讓這個種群發展壯大。那時,麋鹿已經在中國消失100多年,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全靠自己摸索。“一開始,我們保護區的同事把它們當孩子一樣疼愛。”李鵬飛笑著說。每天清晨,他們跟著晨露出發,在觀察點上觀測,誰的進食有變化,誰的行動有異常。在厚厚觀察日志上,每頭麋鹿都留下自己的行動軌跡。
李鵬飛意識到,要讓麋鹿恢復野性,盡量遠離人類干擾,才能健康發展。1995年1月10日,大雪紛飛,厚厚的積雪覆蓋了天鵝洲的全部植被,為麋鹿的覓食造成了困難。李鵬飛卻認為這是幫助麋鹿進一步恢復野性的寶貴時機,他們沒有急于投放飼料,只是在麋鹿群居附近的地方簡單地扒去一點雪,露出稀疏的植被,給麋鹿一點“啟示”。傍晚時分幾頭麋鹿嗅到了積雪底下植被的氣息,它們大膽地用蹄子扒開積雪,啃食地面上的植物。
從此,麋鹿由園林飼養向野生自我覓食,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經過20多年的努力,如今保護區已成為麋鹿們的生態樂園。
人類為鹿騰地讓地
中午時分,藍天白云下,一片芳草萋萋,“沒有生態環境的守護,一切都是空談。”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負責人溫華軍介紹,天鵝洲島以長江作為屏障,留下了2.3萬畝適宜麋鹿生存的濕地系統,保護區內分布著植物256種,其中七成為麋鹿的飼料植物,鳥類208種,魚類77種,被農林專家公認為“袖珍濕地基因庫”。
“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濕地恢復。”溫華軍介紹,濕地是麋鹿生存的命脈,然而保護區剛建立時,生態環境受長江流域水文、氣候等條件的影響很大,豐水期水位比三峽水庫蓄水前降低三四米,濕地生態系統受到較大影響,麋鹿食物來源短缺,種群數量增長緩慢。
幾年前,石首市開始通過置換土地、異地安置等方式,解決天鵝洲濕地人與麋鹿爭土地、人與江豚爭水面的矛盾。保護區內柴碼頭村1109名農民與政府簽訂了置換土地協議,放棄保護區內3200多畝棉田,接受政府在5公里外劃撥的同等面積土地。
如今,保護區用這塊原農用地牧草部分種植了一片小麥,準備在冬春交際食物短缺時開放給鹿群啃食。“剩下的部分我們會收割儲存起來,在遇到大雪、大水等惡劣自然氣候的時候,摻雜玉米粉、白菜、蘿卜和鹽巴投放給鹿群。”
另外,保護區計劃用兩年時間改造麋鹿食源地3000畝。屆時,本土林地、草地、蘆葦、沼澤地和灌木叢共生,將維系麋鹿種群的繁衍生息。溫華軍介紹,天鵝洲濕地除麋鹿、江豚外,還有天鵝、白鷺、黑鸛、猴面鷹、中華鱘、娃娃魚等多種珍稀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并正在申報國際重要濕地。
今年上半年,省林業局已完成省級層面自然保護地職能轉隸,啟動部分自然保護區勘界立標工作,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新型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已初具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