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級的小欣(化名)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生,對人熱情、大方,總是會為對方考慮,因此大家都愿意和她玩。最近,有一件事情令她很苦惱,她的兩個好朋友最近鬧矛盾了,她希望他們和好,可是他們卻要她不跟對方玩,她很郁悶:“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我該做選擇嗎?”本期“你問我答”邀請到了華師附屬華僑城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孫智輝,給大家支招。
朋友,就是有共同語言,相處起來很舒服的人。擁有三五知心好友,對身心健康,乃至工作、事業、家庭都有好的影響,缺乏朋友則會讓你感覺與世隔絕,緊張不安,容易遭受疾病侵擾。
不同人心中對于好朋友的定義不一樣。有的人認為能一起快樂玩耍的是好朋友,有的人認為能夠相互幫助的叫好朋友,有的人認為能夠談心、聊天的叫做好朋友,但如果有一個人能夠做到你們說的一切,可是他總是“威脅”你不聽他的就絕交,他是好朋友嗎? 答案是:“NO。”
真正的朋友應該是可以相互幫助且都希望對方很好的人的總稱。這個女同學之所以很苦惱,是因為她把小紅和小明當朋友希望他們能夠和好,可是小紅和小明卻因為自己的憤怒要求女同學不跟對方玩,明顯沒有考慮女同學的感受,沒有把她當成朋友,因此女同學不但沒有辦法去調解雙方的矛盾,而且會讓自己受到傷害。
在人際交往中,還有一些常見的問題如下:
問題一:我很希望和別人一起玩,可別人不愿和我一起玩。
應對方法:人與人交往重在交流。交流之道重在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善意和愉悅。很多孩子之所以沒有朋友,主要來自于人際交往方法的匱乏,多數時候以自我為中心,自己想要的不顧一切的得到,自己不想要的百無禁忌的丟開,喜歡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讓接近他的人感到害怕,自然不會和他們繼續接觸。想要改變他人對你的印象就要學會換位思考,體諒他人并融入集體,遵守規則,慢慢地讓他人接受,朋友才會慢慢地多起來。
問題二:我朋友總找我要東西,我不想給,可是我也不想失去那個朋友。
應對方法:人與人交往同樣需要平等。擔心失去朋友意味著平時朋友不多,人都會因為缺少而變得珍惜,而越是想要珍惜,就越是要討好對方,讓對方覺得自己很不錯,這就導致了雙方關系的不平等。沒有平等的交流也就失去了互惠互利的初衷,自然也就沒有了成為朋友的基礎。如果這個人總是想得到而不想付出,那么他一定不是朋友。
問題三:之前和我玩得很好的好朋友突然不和我玩了。
應對方法:人與人交往也需要尊重對方的選擇。很多人都認為你是我的好朋友那么我們一直都是好朋友,就應該一直和我玩,如果沒有那一定是對方不好,都是她的錯。這是一種誤解,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玩的伙伴,也都有權利選擇什么時候和誰做朋友,我們只有理解并接受這件事情才能和他人建立起良好的朋友關系。
綜上,朋友并不是你的專屬“物品”,他不專屬于你,一定意義上,你也不會失去他們,我們要做到的是好好與他們交往。在交往中,運用合適的交流方法,在不斷的你來我往中增進對彼此的了解,促進大家共同進步,這樣“交”到的才是真正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