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酸米粉
產地:湖北蘄春
做法:煮食、炒食
功效:蘄春酸米粉經過15道工序精制而成,沒有添加食品添加劑,成品晶瑩剔透,酸爽入口,筋道感足,質地柔韌;水煮不糊湯,干炒不易斷;可作主食,可充菜肴;風味獨特,易于消化,老少皆宜。
蘄春酸米粉是黃岡市蘄春縣的特產。酸米粉選用優質早秈米經過自然發酵、15道民間傳統工序精制而成,晶瑩剔透、酸爽可口、風味獨特。2017年,蘄春酸米粉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據記載,蘄春酸米粉起始于明朝,清代時曾作為宮庭御膳,久負盛名。
醫圣故里的獨特美食
提起醫圣李時珍,無人不知。但在醫圣故里有一道美食卻鮮為人知,到過蘄春的人,吃過蘄春酸米粉,都會贊口不絕。
“這兩年家里早餐基本上都是炒酸粉,吃完了就去岳父家里拿些回來。”昨日,從武漢趕到蘄春的張先生介紹,他妻子是蘄春人,在武漢工作。自從與妻子認識后,他便愛上了蘄春酸米粉這道美食。因為做法簡單,頭一天晚上浸泡好后,第二天早餐加些雞蛋和青菜,隨便翻炒一下,就是一道爽口的美味早餐。
張先生介紹說,這種酸米粉有一個特性:水煮不糊湯,干炒不易斷。平時家里就把酸米粉拿來當做主食,多加點蔬菜伴炒,還能當菜肴。
“最正宗的還是彭思鎮的酸米粉”,蘄春縣彭思鎮黨委宣傳委員王德銀說,過去蘄春老鄉想吃一口酸米粉,得通過24道手工工序才能制作完成,老百姓只有在宴請的時候,才會把酸米粉端上桌來。現在,買一包回去,泡一泡,炒一炒就能吃,方便多了。
王德銀介紹,蘄春酸米粉傳承有數百年歷史,據考證,明代時當地人便有了制作米粉的經驗。清朝時,被當做貢品進入宮庭御膳房。
復雜工序記鄉愁
徐猛是彭思鎮夾河村黨支部書記,2007年,他便在該村開辦起了一家制作酸米粉的工廠。從爺爺那一輩開始,他們家一直用手工制作酸米粉。
傳統的酸米粉制作有24道工序,需要一家人上陣:幾口大陶缸一字排開,缸內浸泡的是雪白的大米,笨重的石磨“嘎吱嘎吱”地將這些浸泡好的大米進行磨漿,爐膛上支起一口大鐵鍋燒得正旺……
徐猛說,生產酸米粉的工序相當繁雜,過去所有的工序都是靠人力,10個人一天僅能生產100斤酸米粉。“現在用上了機器設備,磨漿、打粑、出粉等程序都用上了機器。”通過現代工藝,酸米粉的制作,從24道工序,減少成15道,10個人一天能產3000斤。
酸米粉變俏遠銷國外
每年春節,酸米粉就進入銷售旺季。為了備足貨源,從9月到11月,只要天氣晴朗,他們米廠天天開工生產。
制作酸米粉,需要用到當地兩樣材料,一是當地的陶缸,二是當地的優質早秈米。將早秈米放入陶缸中浸泡7至15天左右,待米發酵變酸后,撈起磨成漿,再次放進陶缸中發酵。二次發酵是酸米粉的關鍵工序,一旦掌握不好“火候”,將會影響口感。蘄春制陶有千余年歷史,只有當地的陶缸浸泡,才能造出地道的酸爽飄香的酸米粉。
徐猛介紹,蘄春酸米粉備受消費者青睞,供不應求。由于生產需要早秈稻,這兩年,當地的早秈稻也不愁銷,一些村民種早秈稻的積極性十分高。
目前蘄春酸米粉不僅銷往黃岡、黃石、鄂州、武漢等周邊城市,還遠銷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出口到日本、韓國、東南亞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