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6日,西出荊州古城,沐浴冬日暖陽,行走廣闊田野,所到之處爽心悅目。
道路兩旁綠樹林立,花草艷麗,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房前屋后荒草雜樹都已清除干凈,亂耕亂種的菜園子沒有了,亂搭亂建的棚子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花壇,有的用小石頭壘成,有的用紅磚砌成,還裝上小柵欄,非常規整。村部翻修一新,廣場上有路燈、籃球場、停車場,灣子里池塘全部清淤,健康步道成為村民最愛,健身器材成為孩子們游樂去處,荒地上全部種上花草樹木。垃圾有專人清掃轉運,“廁所革命”覆蓋到全村,垃圾分類也開始多處試點。
“現在農村環境比以前要好很多,清清爽爽,雖然沒有城里熱鬧,但比城里安逸。”看到房前屋后環境大變樣,聯山村一組村民張占華開心地說。無論是村干部還是普通村民,都對政府實施的民生工程豎起大拇指。
2019年,荊州區大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年來,全區農村環境“臟亂差”明顯改觀,村容村貌提檔升級。
整治農村人居環境,不僅改善村容村貌,改善村民居住條件,還拉動鄉村旅游。今年荊州區農旅融合發展迅速。紅旗林場的粉黛園、雙垱村的采摘園、銅嶺村的蔬菜主題公園、八嶺山的森林公園……都成為市民周末休閑游玩“打卡地”。
鄉村旅游紅火,反過來也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我們這里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只有把環境整治好了,讓游客玩得開心、舒心,才能吸引更多人來玩,我們才能發展得更好。”八嶺山銅嶺村支部書記馬聶一語道出環境整治的重要性,不僅改善居民居住環境,還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整治農村環境,不僅是政府行為,也成為農民愿景,更為深遠的意義在于,通過整治改變農民落后觀念。整治前后強烈對比,讓農民思想觀念和日常行為發生深刻變化。或許,這才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終極目標。
拆違治亂 助推環境面貌改善
荊州區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包括區委書記周昌俊、幾乎所有區直部門主要負責人、以及鄉鎮(城南高新園、管理區)黨委書記,形成“三級書記”共抓格局。
區財政統籌整合項目資金3.8億元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區93個村居統一實施垃圾治理、拆違治亂、水質清潔、“廁所革命”、道路保潔、垃圾回收站整治、綠滿鄉村、示范創建等八大行動、20項具體任務。
“拆違治亂”是重點,也是八大行動的著力點。荊州區依法依規對違章建筑及有關農村危房等堅持“拆”字當頭,以“拆”為先,用小切口推動大破題,區財政列支2000萬元專項資金以獎代補撬動多方投入,啟動“拆違治亂”工作,各鎮村借助“三鄉工程”,廣泛動員鄉賢能人捐資獻智。松園村村民黃發軍捐贈300萬元,聯山村一組村民李義華捐贈100萬元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目前,通過拆違治亂,亂搭亂建、亂耕亂種、亂牽亂掛、亂貼亂畫、亂堆亂放等亂象在荊州區農村基本消失。
今年以來,全區93個村共拆除違章建筑1470處104846平方米;拆除破舊房屋1173處588788平方米;拆除戶外棚和違規廣告牌情況3293處117582平方米;清理亂耕亂種、亂貼亂畫、亂牽亂掛情況6528處150519平方米;治理占道經營、亂堆亂放3613處48507平方米。
【點評】
城鄉統籌,拆建并舉,建設美好生活家園。整治行動中抓重點難點,通過“拆違治亂”小切口來推動大破題,用“城管”辦法來治理農村。表面上看,拆的是農村亂象,本質上,治的是農村“肌理”。拆違治亂,實際上是一次社會教育。
齊抓共建 打造美好生活家園
馬山鎮聯山村一組共有31戶居民,進村公路在拓寬。村支部書記張志喜說,這里成為全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點,拉練時都要過來參觀。
走進這個村子,家家戶戶墻面都刷白了,門口都修通水泥路,房前屋后干干凈凈,沒有一棵雜樹,也沒有一叢荒草,空地種上果樹、花草,用竹籬笆圈起來。家家戶戶房屋后面的廁所正在改造,大大小小的堰塘全部清淤深挖。少量危房也計劃拆除。一條1000米長的健康步道彎彎曲曲,連接每家每戶。500平方米廣場正在施工,來年即可投入使用。午后冬陽暖身,一些居民三五結群在村落散步,好不愜意。
“以前村里全是荒地,雜草叢生,村民無處落腳!”村民吳東方是瓦工,發揮專長修建廣場。他說,現在不僅家里寬敞明亮,整個村子都通透清爽,來參觀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非常羨慕這么好的環境。
聯山村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順勢而為,保護好綠水青山和田園風光,全力發展水產養殖、花卉苗木等產業,推動鄉村旅游,讓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用實際行動兌現“山水畫卷、幸福鄉村”美麗愿景。
馬山鎮整合部分涉農項目資金資助聯山村整治環境,同時該村鄉賢李義華也捐資100萬元。“政府和村民一起努力,共同整治農村環境,聯山村是個好榜樣。” 鎮黨委副書記劉秋娥說,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勢在必行,政府資金不夠,需要社會資金投入,很多鄉村能人都可參與進來。
【點評】
整治農村人居環境,要杜絕“面子工程”,既然拆掉了農民房前屋后的“亂”,就要建好農民門口的“景”。整治的是“人居環境”,荊州區更多地側重于農民房前屋后的建設,讓每家每戶都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建管結合” 發揮村民自治創造力
就在荊州中心城區剛剛啟動垃圾分類回收試點之際,荊州區川店鎮雙臺村就已經建設了垃圾分類回收超市。
該超市離村部大約200米,由原來村部會議室改造而成,56平方米,三間小房。門口擺放著一些垃圾分類回收宣傳畫冊,三間房分別用于稱重登記、倉庫、兌換。墻上分門別類寫著哪些屬于可回收垃圾,哪些不能回收。
負責垃圾回收的是70歲老黨員王志力,他說以前很多垃圾不是燒了就是丟了,污染環境,現在回收垃圾,不僅能換些日常用品,還倡導環保理念,改善居住環境,一舉多得。
5組村民曾義德拖來一板車紙盒來超市兌東西,王志力稱重后登記:“5組曾義德,紙盒,12斤,12元,積分12分。”王志力拿出登記本說,每組每戶村民回收哪些垃圾,登記得清清楚楚。
曾義德到旁邊房間來兌換生活用品。房間里放有兩層貨架,上面擺放著一些洗衣粉、肥皂、手紙等。墻上一排大字非常醒目:“把垃圾撿來,把禮品帶走。”曾義德與王志力商量了一會兒,拿走兩卷手紙和一袋洗衣粉回家,其余積分暫且不用,下次再兌。
雙臺村黨支部書記周心華說,這家垃圾回收站是村里湊3萬元建成的,目的在于宣傳環保,倡導垃圾分類。“農村環境搞好了要注意保護,否則政府投入這么多錢整治環境,過兩年又恢復原樣,那就得不償失了。”
荊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周國亮介紹,荊州區非常注重鄉村環保建設,在垃圾清掃、“廁所革命”、污水處理廠等方面成效明顯,生活垃圾設施覆蓋率達到100%,收集率達到100%。
【點評】
農村環境整治要注重“建管結合”,既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又要建立長效機制,還要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現在,農村垃圾清掃轉運初見成效,農民環保意識還要加強。雙臺村通過利益傳導機制來倡導垃圾分類,讓村民在點滴生活中得到教育,從觀念到行動都統一起來,久久為功,定見成效。
產業支撐 促農旅融合行穩致遠
八嶺山鎮銅嶺村距離荊州中心城區15公里,村莊附近有省道、高速、荊當旅游公路,交通方便,近些年鄉村旅游發展紅火,今年舉辦了荊州區徒步大賽和農民豐收節等活動。
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帶動鄉村旅游,繼而推動人居環境提檔升級,這樣的發展思路在銅嶺村展現得淋漓盡致。
村黨支部書記馬聶介紹,前些年村里就開始整治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村容村貌得到改善,開始吸引投資。
6組村民金用武流轉土地450畝、投資2000萬元建梅園,栽種梅花、櫻花、海棠、月季等很多品種,一年四季鮮花盛開,成為遠近聞名的景點。
蔬菜主題公園由銅嶺村委會采用“農戶+基地”模式建設,流轉土地3000畝,投資8000萬元,現已建成瓜果蔬菜采摘、農家趣味體驗、果樹菜地認購代租、年豬家禽認購代養、親子種植體驗等系列互動項目,日接待量3000人。
“每到周末前來游玩的旅客絡繹不絕,接待中心60個包房個個爆滿,午飯和晚飯都要預訂。”馬聶說,每個周末公園可以接待2000多人。
鄉村旅游發展起來了,集體經濟有了積累,又可以拿出錢來做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近兩年村里建設新農村小區263戶,6000平方米廣場2座,旅游公廁3個,主干道路全部黑化、亮化,安裝路燈140盞,植樹10萬余株。
眼看環境變好,旅游越來越紅火,新的投資項目也越來越多。
岳灣水庫休閑農業觀光項目流轉土地500畝,計劃投資2.17億元,現已建成民俗博物館、住宿別墅、有機水果種植采摘園等,后續還將建設休閑運動項目等。
投資180萬元的玻璃溫室大棚占地3000平方米,現在鋼構框架已經建成,計劃建成無土栽培、魚菜共生、花卉培育等項目,還可打造成蔬菜種植研學基地,拓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等。
“今年蔬菜主題公園三年建設期已經完成,明年我們就可以給村民分紅了。”馬聶說,村委會計劃2020年給村民分紅。
周國亮介紹,荊州區努力把荊當旅游公路打造成全域旅游示范區和鄉村振興示范帶,先后建成八嶺山森林公園旅游環線、棗林崗荊江大堤治水風景線、紅旗林場火炬松戶外研學線、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銅嶺村蔬菜主題公園等休閑農業示范點,建成了川店花卉苗木交易市場、八嶺山柑橘標準園、馬山火龍果精品園。
展望未來,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荊州區穩步推進,一步一個腳印,一年見成效,三年大變樣,逐步將荊州區鄉村打造成荊州城市后花園。
【點評】
整治農村人居環境,首要目的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美麗鄉村,但最終還是要發展產業,無論是傳統種植養殖業,還是鄉村旅游、農旅融合發展,美麗鄉村必須要有產業支撐,農民富、農村美目標才能實實在在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