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全省民政系統堅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依據《湖北省民政廳關于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有關任務部署的行動方案》,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工作理念,牢固樹立主責意識,認真聚焦民政部門職能職責,工作中,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不斷突破基層社會治理改革創新,逐步提升城鄉社區治理能力,有效激發了鄉村振興新動能。
宜昌市的生動實踐,是全省民政系統聚焦鄉村振興、履行民政部門在基層治理中的職責使命,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縮影。
“幸福村落”激發基層民主自治內生動力
為將社會治理的“末梢”延伸到最基層,拓展農村公共服務覆蓋面,打造新時期農村社區建設新模式,2012年以來,宜昌秭歸縣作為首批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積極開展“幸福村落”創建,將全縣186個村的1361個農村社區界定為2065個自然村落,每個村落約為30戶至80戶的規模。以村落為單元,以村落理事會為組織載體,以群眾自治為手段,將“大單元”的村民自治延伸至“小范圍”的
“村落自治”模式,切實改變村民自治流于形式的問題,同時推行“村落夜話”平臺建設,讓干部群眾面對面,商議脫貧致富、鄉村治理路子。郭家壩鎮百日場村村落理事會調動村民興辦公益事業積極性,10個村落618戶村民自籌資金220萬元,共修建18條果園道路,全長23公里,大大降低了桔柑的采摘運輸成本和勞動成本。
“新社團·新市民”破解“村改居”發展難題
“村改居”社區是伴隨國家新型城鎮化迅速發展應運而生的階段性產物,“村改居”實施后出現“農民變市民”“村莊變小區”“農村變城鎮”等變革。為破解“村改居”過渡發展中的“老大難”問題,破除鄉村振興阻礙,2015年以來,宜昌枝江市作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積極探索“新社團·新市民”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模式。實驗創新以來,“新社團·新市民”模式成效明顯,全市累計投資財政資金2400余萬元,注冊登記社會組織253個,網絡社區居民46788人,鏈接社會資源1796個;組織創意公益活動82場次,開展公益創投服務8100余人次;吸納失地農民就近就業510名,開展月嫂、保姆、保潔等家政服務培訓,幫助婦女實現二次就業58名;成立各類民間文藝團體協會57個、發展社員5511人,網絡文藝愛好者2萬多人,惠及社區居民5萬余人。產生社區治理“多點開花、串聯成珠”的綜合效應,社區治理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氛圍日漸濃厚。
村規民約增強基層治理先進動能
為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在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著力增強村莊、村民自治功能,宜昌宜都市作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以及全省“雙基強化、三治融合”試點單位,在全省范圍內率先探索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為載體的家庭文明誠信檔案建設工作,推行以家庭戶為單元,實行普通電子文檔和紙質檔案雙重建立,制定文明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將鄰里融洽、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弘揚正氣等行為終身記錄應用,創新對村規民約實行百分制管理,與群眾的表彰獎勵、村級集體經濟分紅等掛勾,著力提升村規民約的激勵性和約束力。“宜都經驗”作為唯一代表在全省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業務培訓會上做典型交流發言。新一輪制定完善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務實管用、操作性強,使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基層社會治理依法有序,讓文明、守法、誠信等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理念成為全體市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智治”載體推進社區服務創新縱深發展
為充分發揮信息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先導力量作用,通過智能平臺建設,不斷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切實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8年以來,宜昌夷陵區作為全省社區治理和服務區創新實驗區,創新構建“智聚民心、智防風險”的基層治理“智治”體系,成功打造了國內首家政府精準服務和滿足群眾需求的智能平臺“夷陵一家親”手機APP。自2018年11月正式上線以來,平臺在政策宣傳、居民自治、便民服務、志愿活動、平安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使用APP的老百姓親切稱呼:夷陵一家親,領導群眾一家親。目前,“夷陵一家親”注冊用戶125259人、能人7812人;區、鎮、村三級平臺發布通知資訊1萬余條,其中村(居)務公開信息4000余條,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信息400余條,模范先進宣傳300余條,群眾閱讀點贊120萬余次;群眾通過“夷陵一家親”解決問題2900余件;線上心理咨詢120余次,線上法律服務150余次。真正實現了基層治理脫虛向實,夯實了防范化解社會風險的根基,確保了基層社會既安定有序又充滿活力。
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夯實鄉村振興工作根基
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事關社會大局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人心向背和基層政權鞏固。宜昌作為全國文明城市,始終堅持全行業全部門掃黑除惡。2018年,宜昌各級民政部門與組織、紀監、政法、農業等部門形成強大合力,采取鄉鎮初審、縣級會審、領導小組復審三級聯審機制,從1.54萬余名村(社區)“兩委”成員候選人中“篩”下191名不符合要求的候選人。2019年認真組織開展村(社區)換屆工作“回頭看”,采取“過篩子”的方法完成對6354名村(居)民委員會成員的情況摸排,未發現存在受過刑事處罰、“村霸”問題和涉黑涉惡等不符合條件的人員。集中對200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居)委會主任進行示范培訓,對190名貧困村主任進行村務能力培訓,對260名派聘書記圍繞“推進村民自治和村級事務規范管理”授課,提升干部能力素質。對“四務通”電子村務內容進行欄目優化,規范村務公開方式和內容,防范村級事務中微腐敗問題發生,有力夯實了基層鄉村振興工作根基。2018年,宜昌市民政局被評為年度全省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先進單位。2018年11月,《湖北日報》專題報道全省民政系統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紀實,介紹宜昌典型經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