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 (周銳 南勇 汪丹 袁生根)近年來,湖北省浠水縣老舊小區改造指揮部工作專班與總承包單位上海建工五建集團浠水項目部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不斷加強服務民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段煉、專業訓練,堅持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全面對34個老舊小區基礎類、改善類、提升類整體改造提升,完善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補齊城市短板,讓一個個老舊"臟亂差″的"三無"小區不傷筋動骨卻脫胎換骨式般的完美蝶變成"凈、綠、美”花園式小區,加快推進了城市更新的步伐,讓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了,幸福感更可持續了,安全感更有保障了,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幸福城市。該縣老舊小區改造成果還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網、學習強國、湖北日報、湖北融媒體、湖北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專題報道,在今日湖北網、湖北教育電視臺、人民日報有品質的新聞、中華網、中國新聞雜社網、新聞在線、今日頭條、浠水電視臺、“秀美浠水”、“云上浠水”等媒體發表浠水老舊小區改造宣傳文章(視頻)60余篇(條)。2021年度浠水縣老舊小區改造涉及15個片區34個小區,171棟樓、4186戶,建筑面積約45.5萬平方米。到12月底可全部完工,完成投資額約8600萬元。
高質量黨建引領破解“推進難”。一是去年成立了以住建局等13家單位為成員的浠水縣老舊小區改造工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及工作專班,與EPC總承包單位上海建工五建集團浠水項目部、監理單位合署辦公,出臺了《浠水縣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方案》。縣委書記、縣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指揮部指揮長付宇、常務付縣長、副指揮長尹小軍多次組織工作專班、相關單位負責人及社區書記、業委主任、居民代表等召開舊改現場推進會,以點帶面,再三強調質效,大大加快了舊改進程。縣舊改辦主任、住建局黨委書記、局長邵衛國和舊改辦副主任詹柏林與上海建工集團浠水項目部負責人吳勇濤組織設計、施工、監理、社區、業委負責人堅持天天巡查督導、周周檢查匯報、月月評比總結,及時反饋百姓的呼聲和愿景,及時糾錯改正,深得群眾的信賴和支持。二是成立以老黨員、老干部為主的業主委員會和功能性黨支部,構建從老舊小區改造指揮部、社區大黨委到功能型黨支部、業主委員會一體化運作模式,按照“社區黨委引領,功能型黨支部助力、業委會擔當、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小區自治”的管理思路,堅持"亂建清零、完善功能、美化環境、深挖文化”四步走模式,在改造意愿征集、改造內容協商、改造方案制定、改造過程監督,改造后長效管理機制建立等方面充分調動居民積極性,發揮居民主體作用,形成“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新格局。
二、拓寬籌資渠道破解“出資難”。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居民共擔”的原則推進,改造小區居民每戶出資500元。水、電、氣、通訊等管線表前改造費用由管線單位和政府按比例承擔,表后改造費用由小區居民承擔。進一步拓寬完善類、提升類等方面融籌資渠道,加大政府補貼力度。
三、多途徑破解“參與難”。利用廣場、公園人流量大的場所,設立咨詢臺69處、擺放展板(宣傳欄)等123塊、發放宣傳單近萬份宣傳改造政策;利用“秀美浠水”“云上浠水”和縣電視臺等相關媒體、網站、微信群反復解讀老舊小區改造政策,讓老舊小區改造政策深入千家萬戶,深入人心;利用居民議事平臺、微信小區議事群,對老舊小區改造過程進行全程監管和反饋,爭取“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利用老舊小區改造居民見面會,現場宣傳政策,對設計方案找缺點、找難點,及時聽取居民的訴求,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整體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通過跟蹤拍攝老舊小區改造前后的對比效果,提高居民對老舊小區改造的積極性、參與度、支持率。
四、多元融合破解“協調難”。實施水、電、氣、通訊“四網合一”改造,組織總承包單位的設計人員和施工技術人員攜手國網浠水供電公司、縣自來水公司和天然氣公司、電信等管線單位的負責人定期召開碰頭會,完善溝通交流機制,管線改造協調溝通常態化。同時帶領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及相關管線單位負責人對改造小區進行多次實地走訪,根據實地情況及居民訴求,對每一個小區的水、強弱電、氣管線情況進行勘察。嚴格按照一區一策的模式,要求水、強弱電、氣管線單位針對每一個小區的實際情況拿出相應的線路設計方案。
五、優化設計破解“配套難”。一是注重需求導向。實行“一區一檔,一區一策”,根據實際情況,打造5分鐘、10分鐘小區休閑圈,以解決居民實際需求。針對不同小區、不同居民訴求,在廣泛征求居民意見的基礎上,確定改造重點,將打造宜居環境和提升生活品質融入小區改造全過程。如金剛石小區居民出行不便,實行拆除亂搭亂建、擴寬道路;紙廠小區車輛多,無處停放,實行增設生態停車位、車棚及充電裝置。同時面對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在樓道增設不銹鋼扶手,并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小區逐步加裝電梯。二是傳承歷史文脈,提煉小區文化內涵,保留歷史記憶,營造特色文化元素,切實提升生活品味。如紙廠小區,因“紙”而生,在小區內圍墻、墻體勾畫出小區和“紙”的前世今生等漫畫,記住鄉愁和歷史文化;金剛石小區將金剛石廠的創業沉浮和小區巨變在墻上勾畫得淋漓盡致;同時在注重實體內容改造的基礎上,加強精神文化建設,讓基層居民共享改造成果,如農行小區、清泉小區、老地小區、人行小區等地小區文化長廊或墻上加入了核心價值觀和黨建元素,將老舊小區改造打造成為宣傳黨的政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沿陣地。
六、上海建工破解"老舊難″。總承包單位上海建工五建集團堅持將“人民的主體貫穿始終”,近兩年多來,從臨危受命建造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應急救治臨時醫療用房(應急儲備樓),到打造臨港、青浦、閔行、金山等公租房,到浠水的舊改項目,繼續秉承了"追求卓越,勇于超越"的企業精神,彰顯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上海建工五建集團EPC總承包的浠水縣改造項目15個片區34個老舊小區,也是上海建工積極支持湖北疫后重振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項目之一, 均由上海建工五建集團設計院設計、西北公司施工。34個老舊小區的基礎設施、提升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改造,解決當地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提升生活品質和城市功能,提升當地人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短短一年時間,34個曾經“臟亂差”的老舊小區便升級成為“別人家的小區”、"花園式小區",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個個喜笑顏開,心情舒暢。紙廠小區居民送給上海建工錦旗上的對聯是:上海建工改舊貌,三無小區換新顏。充分表達了廣大居民的心聲。不僅如此,在工程建設中,五建集團注重踐行“服務商文化”理念,致力服務湖北省住建廳“智慧城市”建設,參與研發的“立足于城市更新EPC項目的可視化全過程GIS+BIM管理平臺”,是集二、三維地理信息數據、工程數據為一體的城市CIM平臺,實現了各級別的數據交互與信息互通,對老舊小區改造可實行普查、規劃、實施、運營等環節的全生命周期無紙化、可視化監管運營,最終以達成“全省改造一張圖”的目標。根據平臺信息數據采集、評估后計劃以片區統籌,采取“老舊小區改造+智慧城市建設”的模式大力推進建設浠水縣老舊小區的改造試點,實現“改造一片、成功一片、完善一片”的效果,致力打造智慧平安社區,為浠水老舊小區改造作出積極貢獻。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