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簡稱“三峽集團”)24日通過其官方網站對外發布消息稱,時隔三年之后,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人員在長江葛洲壩下江段再次監測到野生中華鱘產卵活動。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水生態修復研究室副主任姜偉介紹,野生中華鱘正常產卵期為每年10月至11月,上次監測到其自然產卵是在2012年11月中旬。而隨后的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個年份里,科研人員都未在葛洲壩下的傳統產卵場里監測到野生中華鱘產卵行為。但在2015年4月,科研人員在上海長江河口地區發現2014年生的野生中華鱘幼魚,推測其在長江自然產卵的行為沒有停止,長江里除了傳統的葛洲壩下產卵場外,可能還存在未被掌握的新產卵場。
11月18日以來,伴隨著降溫過程的發生,中華鱘群體繁殖活動變得活躍起來。科研人員于11月24日終于監測到中華鱘產卵。根據魚卵發育情況推斷,產卵時間為11月24日凌晨,產卵位置發生在葛洲壩下游400米左右位置。
姜偉表示,再次在葛洲壩下監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現象,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眾對于傳統產卵場是否已經喪失“產床”功能,甚至中華鱘是否已經無法自然繁殖的擔憂,證明葛洲壩下依然具備野生中華鱘繁殖的自然條件,中華鱘的自然繁殖活動并未中斷。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方面表示,將繼續監測,密切跟蹤中華鱘自然繁殖進展情況。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葛洲壩水利樞紐的建成,野生中華鱘逐漸在長江宜昌江段形成了新的產卵場。1981年起,相關科研機構開始對該江段的中華鱘自然繁殖活動開展監測。
中華鱘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億年,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也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