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有600余名干部參加的十堰市脫貧攻堅暨農村工作大會提出,今年將啟動精準扶貧工作問責機制。會上還播放了對9個縣市區42個村進行暗訪的紀錄片,自揭“家丑”引起強烈反響。
鏡頭一:對象識別不精準群眾不知怎么被脫貧
丹江口市六里坪鎮楊家灣3組貧困戶趙相群,三個兒子年富力強并在外務工,家有樓房和轎車,雖說腦子長瘤因病被評為貧困戶,但村民對其貧困身份并不認同;房縣窯淮鎮三岔村貧困戶周代興家的脫貧卡上,家庭人口只有1人,可實際上是一家5人。
竹溪縣匯灣鎮雙豐村5組村民劉玉金家被列為去年的脫貧對象,可實際上他家依舊貧困。“我不識字,不知道是怎么被脫貧的,也沒有人告知我已脫貧。”劉玉金的妻子說。
畫外音:匯灣鎮黨委書記曾輝表示,貧困對象納入不精準,有的還出現被脫貧現象,反映了干部作風和政治素質等問題,接下來要以扎實的作風深入農戶溝通,將扶貧政策宣傳到位、執行到位,早日實現全鎮真正脫貧。
鏡頭二:基礎工作不扎實怎么提前4年脫貧了?
竹山縣擂鼓鎮姜西村2組方友成患有塵肺病,被村里認定為貧困戶,駐村工作隊雖上過一次門,但未將扶貧手冊等發放到位,該村“一戶一檔”資料不全,檔案漏洞較多。
51歲的宋仁兵是鄖陽區譚家灣黃畈村5組村民,因智力障礙等原因被村里從低保兜底改成了五保供養,確定脫貧時間為2016年。而村干部也明白,認定五保戶至少得55歲,村干部面對“那豈不是提前4年脫貧了”的質疑無言以對。
畫外音:十堰市扶貧辦主任彭文軍說,建檔立卡是精準扶貧的基礎,但個別地方為了應付檢查,建檔案變成了編資料,再加上有的干部制定幫扶措施簡單,對政策不清楚等,會人為延長貧困戶的脫貧時間。
鏡頭三:“四雙”幫扶走過場工作隊在村里只住了14夜
在鄖西縣馬安鎮石塔河村村委會,村民反映縣人武部扶貧工作隊員去年來過的次數較多,具體記不清楚,但真正住在村里的次數他們卻記得,一共是14夜。
張灣區黃龍鎮青石村村民蔡光銀反映,去年村里宣布自己為脫貧戶,但未經本人簽字確認,怎么操作的也不知情。
畫外音:鄖西縣縣長張濤認為,扶貧隊員在村里住了14天,群眾記得清清楚楚,說明群眾非常在意干部的所作所為,只有多問計于民,壓實扶貧之責,用心幫、用情扶,“窮親戚”才能真正脫貧。
鏡頭四:干部作風漂浮 考核沒有方案和結果
茅箭區大川鎮段家村干部,對2015年全村脫貧了多少戶一無所知,被提問后急得到處找資料查詢。
武當山特區辦事處內,扶貧干部無法提供各村的考核方案和考核結果。
畫外音:十堰市委書記周霽表示,對暗訪中發現的問題,自己首先要檢討,以問題為導向就是要敢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將問題抓得更細更準,補齊短板,舉一反三,奮起直追。市長張維國說,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是一場不能輸的戰斗,要全域推進,絕不能搞“路邊花”等形象工程,要力保十堰率先建成秦巴片區小康社會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