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必須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逐級立下軍令狀,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從“扶貧”到“脫貧”,從“最大民生工程”到“重大政治任務”,從“精準考核”到“立下軍令狀”,措辭的層層遞進,既充分彰顯了中央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的堅定決心,也深刻體現了中央對貧困問題認識的升華——擺脫貧困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實現共享,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十三五”規劃建議創造性地提出了共享的發展理念。從孔子提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孫中山倡導的“三民主義”,都蘊藏著共享的基因和理念。現在,中央將“共享”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意味著分配不公正問題得到足夠重視,意味著增強人民獲得感成為發展巨大動力,意味著不能讓任何一個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掉隊”。
扶貧開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增進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自2014年開始,國家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實施大規模開發式扶貧,使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成績是舉世矚目的,問題也是現實存在的。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14年底,我國仍有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7017萬人。這7000余萬農村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或者自然資源貧瘠,或者交通設施落后,或者師資薄弱、教育質量低下的地區。正如《決定》中說,我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推進新型城鎮化,打破城鄉二元格局。我國現階段所實行的城鎮化仍然沒有以“人”為核心,缺乏“城鄉統籌”意識,推進城市化的同時新農村建設沒有同步推進,這就導致了城鄉兩極分化。為了追求高城市化率,一些農村“被”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的同時,人未被城市化,“城中村”問題凸顯。把城市化片面理解為城市的龐大,導致了城市的趨同,高樓大廈、立體橋梁等硬件完備的同時,城市人口素質、生活質量等軟件仍未跟上。受戶籍制度所限,新一代農民工生在城市、長在城市,卻不能享受城市居民應有的待遇。所有這一切,都是脫貧道路上必須鏟除的“短板”。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促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發展不均衡將是當今社會潛在的一顆毒瘤,它關系到一代甚至幾代中國人的命運,延緩整個國民素質提升,影響“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順利實現。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享有的教育資源不同,優質教育資源高度集中在城市,鄉村教師流失問題較為普遍。相當一部分農村家庭為了解決子女的上學費用,選擇進城務工,那么問題又來了,這些務工子女如果進城讀書,會受到戶籍限制,他們或者交上昂貴的借讀費,或者選擇在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但是那里的師資和教學設施往往較差。推動教育公平,要讓它和經濟、社會、文化等配套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縮小城鄉差距,讓鄉村教師愿意去、留得??;動員優秀大學畢業生輪流去鄉村支教,為農村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國家政策理所當然要往弱勢群體傾斜。
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讓百姓生活無負擔。中國未來發展,要靠內需來拉動,這就需要解決城鄉居民生活的后顧之憂,提高人民消費能力,讓他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稕Q定》已經明確指出,到2020年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教育支持、醫療救助等措施解決5000萬人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制度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解決的是發展為了誰的問題。當一個健全的國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以后,經濟公平就顯得格外重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仍然在于實現城鄉協調發展,解決區域性和群體性貧困問題。共享既不能走絕對平均主義的老路,也不能復制歐洲國家的高福利發展模式。共享注重的是社會公平,目的是要實現“共同富裕”。脫貧“軍令狀”的出臺,足見中央重拳扶貧的力度,也就是說,到2020年,一旦無法實現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各級黨委和政府就必須承擔責任。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扶貧、脫貧攻堅克難的階段,單純“給錢給物”的救濟式扶貧已難以奏效,打贏脫貧攻堅戰要靠的是精準扶貧,因人因地施策,用共享的發展理念擺脫貧困。(敘嵐)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舉報電話:027-88568010
運維監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