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我國科研團隊研發的“智能創可貼”電子貼片,通過柔性電子技術與閉環反饋系統,實現藥物遞送的“精準導航+超速通關”雙重突破,其核心原理可分解為以下四部分:
圖為科研團隊研發的“智能創可貼”示意圖。(受訪者供圖)
1.柔性結構與多參數監測
貼片采用蛇形導線設計和高分子材料,實現與皮膚的無縫貼合,拉伸、彎曲、扭曲形變均不影響功能。
集成傳感電極,通過差分脈沖伏安法,檢測尿酸濃度、電勢法測量pH值、溫度芯片,監測傷口溫度,實時評估炎癥程度。
2.無線無源供電與數據傳輸
基于近場通信(NFC)技術,智能手機靠近貼片即可無線供電并接收數據,無需內置電池。例如,浙江大學團隊通過手機端控制藥物釋放的觸發機制。
3.電控精準給藥系統
帶正電的聚吡咯膜包裹帶負電藥物(如頭孢唑啉),施加負電信號時藥物分子從膜上解離,并在電場力作用下定向釋放至傷口創面。
對比傳統敷料的被動擴散,藥物釋放速度提升3倍以上,且劑量可根據監測數據動態調整。
4.超速通關的納米級遞送技術(北航/北大團隊突破)
采用“納米孔-微通道-微電極”三維結構,通過低電壓(<1.5V)在細胞膜上形成瞬態孔道,使大分子藥物直接穿透屏障進入靶點。
在急性肝損傷小鼠實驗中,該技術使7天存活率從傳統治療的60%提升至100%。
創可貼,是家庭必備之物,最近殺魚,有點小受傷,洗澡是用了透明防水創可貼。
小時候,上小學起,就要參加酷暑的“雙搶”勞動,家里帶上白膠布。
創可貼的第一個階段:
1、發明背景:為愛而生的靈感
1920年代初,美國強生公司員工埃爾·迪克森(Earle Dickson)的新婚妻子因不擅廚藝頻繁受傷。當時傳統繃帶需雙手操作且易脫落,迪克森觀察到妻子獨自處理傷口的困難,萌生了發明一種“自助式繃帶”的想法。
2、技術突破:從實驗到原型
結構設計:迪克森將紗布與膠布結合,在膠布上涂覆粘膠,中間放置含藥紗布墊,形成“膠布+紗布墊”的一體化結構。但早期粘膠暴露易干燥失效,他通過反復試驗發現,粗硬紗布能有效保護粘膠并便于撕開。
核心創新點
單手操作:紗布與膠布結合,簡化包扎流程。
防污染設計:預置消毒紗布,避免傷口二次感染。
3、商業化歷程:從家庭發明到全球產品
強生公司的推動:迪克森將發明提交給雇主強生公司后,1921年公司將其改進并命名為“邦迪(Band-Aid)”,意為“繃帶急救”。1926年迪克森獲得美國專利(US1612267),正式開啟工業化生產。
市場推廣策略:邦迪通過強調“便捷性”與“家庭關愛”定位,迅速占領市場。至1992年進入中國時,其全球銷量已超千億片,一度成為創可貼的代名詞。
邦迪憑借標準化生產占據全球90%份額,但其單一功能(止血)和“膚色”外觀難以滿足差異化需求。
4、云南白藥危機:1999年邦迪進入中國市場后,云南白藥創可貼銷量從數千萬瓶暴跌至數百萬瓶,暴露傳統藥企對消費市場需求變化的滯后性。
創可貼第二個階段:差異化創新與國產替代(2000-2020年)
海氏海諾的“卡通創可貼”突圍:2004年以7萬元起家,首創“消毒棉棒+創可貼”組合裝,解決傳統產品易感染的痛點。
2005年推出全球首款卡通創可貼(如Tom&Jerry聯名款),迅速占領青少年市場,2021年產量達36億片,占國內市場份額12%。
云南白藥的“以強制強”戰略:2001年與美國3M合作,將白藥配方融入創可貼膠布,推出“止血+愈創”功能型產品,2010年市占率超邦迪達40%。
延伸至牙膏、氣霧劑等日化領域,2020年營收突破300億元。
第三個階段:智能化與精準醫療轉型(2020年后)
柔性電子技術賦能:浙大團隊將創可貼升級為“監測-反饋-治療”閉環系統,攻克慢性傷口(如糖尿病足)管理難題。
無線無源的柔性閉環智能傷口貼片
納米級遞送技術突破:北航/北大團隊研發的器官級“創可貼”實現靶向治療,2025年已在醫學美容、創傷修復領域轉化應用。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舉報電話:027-88568010
運維監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