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看財經2930:中部會不會再塌陷?

今日湖北

2025-03-25 09:14:43

周日有一個驚人的消息:安徽汽車產業躍居全國第一

根據20251-2月最新數據,全國汽車產量前十省份為:

安徽(44.5萬輛)

廣東(37.65萬輛)

江蘇(37.16萬輛)

山東(32.14萬輛)

重慶(32.02萬輛)

陜西(28.02萬輛)

浙江(23.13萬輛)

湖南(22.78萬輛)

河南(22.21萬輛)

北京(22.21萬輛)。

湖北排名第十二位,產量15.98萬輛,同比減少6萬輛。其下滑與產業轉型滯后、新能源布局較慢有關,但2024年湖北已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占比達40%的目標,未來或迎調整。

安徽的主要措施

全產業鏈布局與產業集群建設安徽通過引入奇瑞、江淮、蔚來、大眾安徽、比亞迪等整車企業,形成合肥-蕪湖雙核聯動格局,覆蓋純電、混動、氫燃料技術路線,構建了從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全省擁有7家整車企業和超1400家零部件企業,產業鏈協同效應顯著。

政策連續性與創新生態培育安徽政府注重政策延續性,一任接著一任干,打造量子信息、聚變能源等科創高地,并建立省未來產業先導區、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等平臺,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80%。同時,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113家。

新能源化轉型與智能網聯布局2024年安徽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比達47.2%,較上年提升12.3個百分點,并前瞻布局三智一芯(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芯片)領域,開放智能網聯測試道路超2500公里,合肥入選國家級車路云一體化試點。

出口導向與國際化戰略安徽整車出口連續保持全國首位,2024年出口95.4萬輛,占全國總量1/4,奇瑞等企業通過海外布局鞏固全球市場競爭力。

營商環境優化與基礎設施配套推出329項高頻涉企政務服務免提交材料政策,建設充換電基礎設施73.8萬個(鄉鎮覆蓋率97%),并通過以舊換新等補貼政策提升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至41%

安徽通過全產業鏈整合、創新驅動和政策支持實現彎道超車,而湖北需加速新能源轉型以重振競爭力。當前格局凸顯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對區域經濟地位的顛覆性影響

作為中部人,我覺得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安徽脫中入長戰略

安徽從傳統中部省份轉向深度融入長三角的過程,既是地理區位優勢的釋放,更是政策導向與主動改革的結果。

地理區位的特殊性奠定基礎

安徽的區位具有全國獨特性:其東部(如滁州、馬鞍山)直接與江蘇接壤,處于長三角核心區輻射范圍內;而西部(如六安、阜陽)則更接近中部經濟腹地。這種半長半中的格局,使其既能承接長三角產業外溢,又可作為中部與東部聯動的樞紐。例如,滁州通過滁寧城際鐵路與南京實現20分鐘通勤,成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員。

行政區劃調整與政策升級

巢湖三分重構區域格局2011年巢湖地級市撤銷,原轄區劃歸合肥、蕪湖、馬鞍山,這一調整強化了合肥作為省會城市的輻射能力,并推動皖江城市帶與長三角核心區的協同。合肥通過吸納廬江縣等資源,加速向東擴張,形成合肥-蕪湖雙核驅動格局。

加入長三角城市群2016年安徽全域正式被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范圍,政策層面獲得稅收優惠、土地指標等支持。例如,2025年安徽獲批籌建合肥瑤海、滁州浦口南譙等四大開發區(總面積2763公頃),直接對標長三角產業需求。

基礎設施與產業協同的突破

交通網絡無縫銜接安徽加密與長三角的交通網,建成8條高鐵、15條高速,滁州、馬鞍山等城市與南京形成“1小時通勤圈。揚馬巢城際鐵路的規劃,進一步打通安徽與長三角的物流、人才流動通道。


產業承接與升級傳統產業轉型:合肥瑤海開發區聚焦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依托比亞迪、蔚來等企業打造超級工廠

新興產業布局:滁州浦口南譙開發區承接南京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產業鏈外溢,并與南京試行雙管委會模式,探索稅收分成等創新機制

低空經濟與新材料:滁州借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技術資源,吸引12家無人機頭部企業落戶;馬鞍山博望開發區建設國產大飛機供應鏈基地。

人才政策與區域治理創新

跨省人才共享機制滁州推行雙城社保互通,南京人才在滁州可無縫享受醫保、養老等待遇;合肥推出院士創業直接配地政策,吸引高端人才。

政務服務同城化安徽與長三角實現148項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南京市民在滁州注冊企業可次日領取營業執照。滁州亭城英才卡集成數十項權益,近3年引進高層次人才超1600名。

經濟成果與區域地位躍升

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年安徽人均收入比湖南高1100元,比河南高近5000元,成為中部收入強省

產業競爭力:新能源汽車產量全國第一,集成電路、新材料等產業集群躋身長三角核心供應鏈。

此外,來自青島的安徽省長王清憲對工業發展的深刻理解和戰略布局,是推動安徽從農業大省躍升為工業強省的關鍵動力。

一是戰略定位與頂層設計:融入國家戰略

借勢長三角一體化:王清憲將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視為“最大的勢”,通過承接長三角產業外溢,實現60%的省重點項目投資來自長三角企業。高鐵網絡(2400公里全國最長)和低成本要素(土地、勞動力)吸引高端制造業集聚,形成“合肥-蕪湖”雙核聯動格局。

“三地一區”藍圖:按照總書記提出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綠色轉型區”定位,安徽重點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十大新興產業,2021年制造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全國排名第十。

二是產業推進機制:市場化與政府效能結合

“鏈長制”與專班推進:設立十大新興產業專班,由省領導擔任“鏈長”,統籌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科研機構等資源,解決產業鏈問題并制定政策。例如,王清憲親自擔任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長,推動長鑫存儲、京東方等企業形成300余家上下游配套集群。

“雙招雙引”高強度對接:2021年省政府班子累計會見企業家5075人次,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吸引蔚來、比亞迪等頭部企業落戶。例如,比亞迪合肥基地從動工到首車下線僅10個月,體現“安徽速度”。

三是創新驅動與生態構建:科創賦能產業

科創資源轉化:依托中科大、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平臺,推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產業化。量子通信衛星、動態存儲芯片等技術全球領先,2024年量子科技企業數量全國第一。

工業互聯網與數字化轉型:建設“羚羊”等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3萬家規上企業啟動數字化改造,目標2025年實現全覆蓋。合肥智能語音、工業機器人等產品形成全國競爭力。

四是區域協同與生態優化:聚焦皖北振興(學習蘇北)

四大重點產業集群攻堅:2024年啟動皖北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采取“集中資源+聯合招商”模式,吸引央企、民企共建產業園區,提升皖北新型工業化水平。

營商環境改革:推出政務服務“免提交材料”政策,建立政企溝通“直通車”,并設立2220億元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通過市場化機制支持企業創新。

五是成果與未來布局:新質生產力引領

產業爆發力: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60.5%,光伏制造業營收全國第三,集成電路、顯示驅動芯片市占率全球第一。

未來賽道布局:聚焦空天信息、合成生物、聚變能源等未來產業,2024年啟動“未來產業先導區”,推動低空經濟、量子技術規模化應用。

王清憲以“市場邏輯+政府有為”的治理思維,通過戰略借勢、創新賦能和生態優化,重塑了安徽工業競爭力。其經驗表明,地方政府需兼具產業洞察力、資源整合力和政策執行力,才能在區域競合中實現“逆襲”。

看到安徽的成績,山西融入京津冀的戰略也在加快推進。上周給山西朔州的政協委員培訓班中我們討論了這個問題。

山西近年來通過政策牽引、產業協同、生態共建和基礎設施聯通,逐步突破傳統中部省份定位,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

政策頂層設計與戰略升級

國家政策支持與區域聯動機制2018年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支持山西省與京津冀地區加強協作實現聯動發展的意見》以來,山西被定位為京津冀向中西部輻射的戰略支撐帶,重點在生態、能源、交通等領域深化合作。2021年山西發布《十四五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等區域融合發展實現高水平崛起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消除交通瓶頸、形成能源合作長效機制,到2035年全面實現與京津冀協同發展。

2025年山西代表團進一步建議國家將山西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頂層設計,強化四省市互補性產業布局和重大項目支持。

太忻一體化經濟區的樞紐作用2022年啟動的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太原-忻州)成為山西融入京津冀的核心抓手。該區域以雄忻高鐵、108國道為軸線,建設產業承接區、科創共同體和開放平臺,并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至忻州高速鐵路,打造京津冀成渝主軸交通節點。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突破

交通網絡無縫銜接高鐵與高速:推進雄忻高鐵、長治至邯鄲至聊城高鐵建設,加密與京津冀的跨省通道;太忻大道(太原段)等核心項目加速落地,形成“1小時通勤圈

航空與物流:提升太原機場航線網絡,與京津冀共建華北機場群;深化與天津港合作,實現陸港、海港、空港三港聯動

能源通道與清潔供應山西作為能源大省,通過擴大晉電外輸規模、增加煤層氣供應(如向雄安新區輸氣)以及建設大型光伏和風電基地,成為京津冀的清潔能源保障區

產業協同與創新生態構建

產業承接與集群升級重點布局信創、半導體、大數據、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建設京津冀產業轉移示范區(如太忻經濟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

與京津冀共建京津冀晉科創共同體,聯合設立科研平臺和成果轉化基金,吸引京津科技資源向山西集聚。

現代服務業與文旅融合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打造京津冀后花園,建設太行山紅色旅游合作區、大同康養產業區,并協同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生態屏障與區域環境治理

生態修復與污染聯防聯控山西作為京津冀上風上水區,持續推進兩山七河(太行山、呂梁山及汾河等七大河流)生態治理,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并參與永定河生態廊道共建。

陽泉、長治、晉城納入北方清潔取暖試點城市,淘汰高耗能產業,強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推動晉西北生態公益林納入國家級補償范圍,探索建立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綜合補償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治理。

區域合作機制與社會民生共享

教育醫療與公共服務共建與京津冀實現148項政務服務跨省通辦,推動教育資源共享(如聯合高校設立分院)、醫療聯合體建設,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市場化改革與營商環境優化學習京津冀經驗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探索跨區域園區共建模式(如雙管委會機制),吸引京津冀企業通過資本注入、股權置換等方式參與山西產業升級。

山西通過政策借勢、基建先行、產業轉型和生態共建,逐步從中部跟隨者轉向京津冀協同發展參與者。其核心邏輯在于以能源保障和生態服務換取京津冀資源外溢,同時通過交通、產業、科創的深度綁定重塑區域經濟地位。未來隨著雄忻高鐵等關鍵項目落地,山西或將成為京津冀輻射中西部的重要支點。

其實,江西也在蠢蠢欲動。

江西融入長三角的戰略路徑與關鍵舉措

江西近年來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創新、文旅深度融合、科創飛地共建及民生共享機制等舉措,加速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逐步從長三角腹地協同發展參與者轉變。

基礎設施硬聯通:縮短時空距離

綜合交通網絡加密

鐵路:建成滬昆、安九、合福、杭昌等4條高鐵線路,南昌至上海每日開行51.5對高鐵列車,實現與長三角核心城市“3小時通勤圈

公路:G60滬昆高速改擴建工程預計2025年底完工,成為江西對接長三角的主動脈;已建成6條通達長三角的高速公路。

水運與航空:九江港至上海港集裝箱班輪承運量同比增長18.3%,南昌昌北機場開通至上海、南京等7條貨運航線,浙贛運河前期研究啟動。

物流與開放通道建設南昌、上饒與寧波港合作開通鐵海聯運天天班,推動形成陸港-海港聯動體系,提升區域物流效率。

產業協作深化:融入長三角產業鏈

先進制造業承接與升級

航空產業:南昌航空城打造全國首個國產大飛機生產試飛中心,中國商飛(江西)公司預計2024年交付C919大部件及ARJ21飛機36架,配套企業遍布長三角。

新能源與光伏:上饒經開區引進晶科能源、蜂巢能源等長三角企業,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上饒)科技合作產業園,光伏電池片日產能超350萬片。

農業與文旅協同

農業保障:連續15年在長三角舉辦綠色農產品展銷會,年供應長三角稻谷400萬噸、生豬260萬頭,江西小炒享譽江浙滬。

文旅融合:與浙江、安徽、福建共建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國慶期間40%的國內游客來自長三角,上饒聯盟花園成跨省文旅標桿。

科創協同創新:飛地模式與資源轉化

科創飛地與聯合體建設江西在長三角設立27家科創飛地,如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上饒創新協同中心;引進24家長三角企業、高校共建產業鏈科技創新聯合體,形成研發在長三角、轉化在江西的協同模式。

產學研深度合作鷹潭14家企業與浙江大學、上海交大合作落地10項科研成果,九江在上海等地建立8家人才飛地,景德鎮布局航空航天、特種陶瓷等跨區域創新中心(距離武漢越來越遠了)

民生共享與機制協同:打破省際壁壘

政務服務與人才互通實現148項政務服務跨省通辦,選派49名干部赴長三角掛職學習,引入上海瑞金醫院、浙江大學附屬醫院等共建區域醫療中心。

區域合作機制拓展成立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區,上饒、九江等地與上海松江區、金山區簽署戰略協議,推動教育資源共享和金融合作(如上交所設立江西服務基地)。

江西通過交通破局、產業嵌入、科創借勢和民生共享,初步實現與長三角的雙向奔赴。其邏輯在于以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承接長三角外溢資源,同時通過制度創新和生態共建提升自身發展能級。未來,隨著G60科創走廊深化、浙贛運河推進及大飛機集群擴容,江西或將成為長三角輻射中西部的重要支點,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舉報電話:027-88568010

運維監督:13307199555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中文字幕无码人妻777网,欧美特黄激情视频一区一区
午夜精品影视国产一区在线麻豆 | 亚洲欧美国产宗合 | 亚洲系列一区中文字幕 | 婷婷中文色字幕 | 永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 婷婷开心色四房播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