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經濟工作,一般是數據畫圈,工作報告提出新思路,部委落實,代表委員出新主意。我打算這樣宣傳今年的兩會。
2025年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在北京舉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五部門主要負責人以及近期的“部長通道”圍繞經濟增長、消費提振、財政政策、資本市場改革等熱點問題作出回應。商機如下:
一、經濟增長目標
1、GDP增長目標
2025年經濟增速目標設定為5%左右,這一目標基于制度優勢、市場潛力及企業活力,且有2024年“三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占GDP比重超18%的支撐。
具體措施:加碼消費、投資、產業升級與改革開放,包括擴大以舊換新補貼至3000億元。
推動鐵路/核電等5萬億元級重大項目投資。重點支持鐵路、核電、水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民間資本可參與新興產業園、智慧物流等有吸引力的項目。
2、新質生產力培育
發改委將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帶動地方與社會資本近1萬億元,重點支持AI、量子科技、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
屬于“航母級”基金定位,旨在通過市場化方式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重點支持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將吸引地方和社會資本近1萬億元,形成“國家隊+社會資本”的聯動效應,顯著擴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基金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氫能儲能、生物制造、具身智能、6G等前沿領域,覆蓋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的新質生產力培育方向。
主要投資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適當兼顧早中期中小微企業,覆蓋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的全周期需求。
存續期長達20年(遠超一般股權基金),且提高容錯率,為長周期研發提供穩定資金支持。
完善并購重組、份額轉讓等政策,鼓勵發展并購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技術鏈、產業鏈重構。
通過市場化遴選項目,同時配套政策支持(如稅收優惠、人才保障),形成“資金+生態”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二、消費與民生保障
1、以舊換新與消費升級
擴品類:家電補貼品類從“8+N”增至“12+N”,新增手機、平板、智能手表等“購新補貼”,直接惠及超3400萬消費者。
綠色消費: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成為增量消費重點,配套《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即將出臺。
2、推動“縣中振興計劃”,建設優質高中,增加職業教育資源投入。
“縣中振興計劃”是國家推進教育公平、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重要舉措,旨在通過提升縣域普通高中(縣中)辦學質量,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計劃目標包括:
辦學條件改善:2025年前完成縣中標準化建設,消除“大班額”現象。
教學質量提升:到2027年,打造1000所優質縣中,縣中本科上線率提升至全國平均水平以上。
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提高縣中教師待遇,吸引優秀人才扎根縣域。
規范招生秩序:嚴禁跨區域掐尖招生,保障縣中生源質量。
擴大招生規模:新增“雙一流”高校本科招生名額2萬人,重點向縣中傾斜。
3、平臺經濟規范
直播電商規范化:市場監管總局將出臺《直播電商監管辦法》,要求平臺加強審核和抽檢,第三方合規服務、質檢機構需求將增加。
算法優化與數據服務:平臺需提高算法透明度,企業可提供大數據分析、算法審計等技術服務。
4、“一老一小”服務
發改委加強社區養老托幼支持,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企業可布局適老化改造、智慧醫療、托育設施建設。
5、教育擴容
新增“雙一流”高校本科招生2萬人,打造上萬所義務教育新優質學校。
三、財政與貨幣政策
1、財政政策加碼
赤字安排:赤字率提升至4%,規模達5.66萬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重點支持基建與民生領域。
債務化解:發行2萬億元置換債券,降低地方債務利息超2000億元,嚴控新增隱性債務。
2、貨幣政策寬松預期
將擇機降準降息,目前金融機構平均存款準備金率6.6%,仍有下行空間。
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支持科創企業融資,并擴大科技創新再貸款規模。
債券市場“科技板”是中國人民銀行聯合證監會、科技部等部門推出的創新性融資平臺,旨在通過債券市場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重點支持“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質生產力培育。
支持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拓寬科技貸款、股權投資等資金來源,增強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
科技型企業成長期和成熟期企業可發行中長期債券,資金用于研發投入、項目建設及并購重組。
頭部創投機構可通過發行長期限債券,帶動社會資本投向早期、硬科技項目,形成“長錢投長周期”的良性循環。
3、配套政策與制度創新
科技創新再貸款規模從5000億元擴大至8000億—1萬億元,降低利率并擴大支持范圍,疊加財政貼息政策,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有望顯著下降。
創新風險緩釋工具(如政策性擔保、信用衍生品),完善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探索稅收優惠、貼息等激勵措施,并引入做市商制度提升市場流動性。
優化審批流程,通過科技賦能實現融資申請便捷化,縮短資金到位周期。
吸引政府基金、民間資本與國際投資者共同支持科技創新,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生態。
與科創板形成互補,推動債券市場從“央國企主導”向多元化主體擴展,助力民企科技債發展。
四、中長期資金入市
1、證監會將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渠道。
證監會聯合財政部、人社部等部門,推動對社保、保險等資金的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降低短期業績權重(如國有保險公司當年度考核權重不超過30%),鼓勵長期持股。
政策示例:國有保險公司自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于投資A股,第二批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規模達1000億元。
鼓勵保險資金、養老金等提高權益類資產(含權益基金)投資比例,允許其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新股申購等,享受與公募基金同等待遇。
2024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從5.1萬億增至6萬億,權益類ETF規模突破3萬億。
完善入市配套機制,通過互換便利操作等貨幣政策工具提供流動性支持,并優化資本市場生態,如簡化信息披露、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增強中長期資金投資信心。
2、支持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S基金)發展
證監會明確將推進反向掛鉤政策優化、基金份額轉讓制度和實物分配股票試點,解決私募股權基金退出難題。同時推動S基金參與并購重組,支持科技企業資本循環。
緩解私募基金流動性困境,目前國內S基金規模僅200億美元,不足全球十分之一,發展潛力巨大。
支持區域性股權市場發揮私募基金份額交易功能,提供撮合交易、估值服務等,并推廣分層信息披露制度,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案例:北京證監局建議推動區域性市場與政府引導基金對接,篩選優質標的。
引導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通過投資S基金份額或參股S基金管理機構,利用其長期屬性匹配私募股權長周期需求。例如,允許保險資金投資AIC(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發行的私募基金。
3、資管機構可設計適配產品,參與戰略投資。
長期限封閉式基金
特點:存續期10年以上,鎖定長期資金,匹配戰略投資項目周期。
案例:設立“科技創新主題封閉基金”,投資AI、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
S基金(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
特點:接續投資存量私募股權份額,解決流動性問題。
案例:與保險資金合作設立S基金,投資成熟期科技企業股權。
混合型資管計劃
特點:結合債權與股權,提供靈活融資方案。
案例:設計“債轉股”產品,支持企業并購重組與轉型升級。
綠色金融與ESG主題產品
特點:聚焦新能源、低碳技術等領域,滿足中長期資金ESG投資需求。
案例:推出“碳中和主題資管計劃”,投資光伏、儲能等綠色項目。
五、外貿與開放政策
1、新設跨境電商綜試區,加大外貿融資支持,與更多國家商簽自貿協定。
2025年,國家進一步擴大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綜試區”)布局,旨在通過制度創新、政策支持和產業集聚,推動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助力數字貿易成為外貿增長新引擎。
杭州作為全國首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城市,率先提出打造“全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第一區”,并發布《全球數貿港核心區建設實施方案(2025—2027年)》,目標到2027年實現數字貿易額4400億元,培育350個出海品牌和35家全球競爭力平臺企業16。國家層面則通過稅收優惠、監管優化和便利化措施,降低企業成本,提升貿易效率。
稅收政策創新
增值稅與消費稅免稅:對綜試區內未取得有效進貨憑證的出口貨物實行增值稅、消費稅免稅政策,解決企業因合規成本高導致的稅負壓力。
企業所得稅核定征收:按最低應納稅所得額4%的稅率征收所得稅,減輕初創企業和小微企業的財務負擔。
全國海外倉已超1200個,覆蓋全球主要市場。
2、服務貿易開放試點擴容,推動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外資準入。
允許外資參與多元化服務供給,相關跨國企業與本土服務機構可探索合作模式。
總結與展望
此次記者會釋放了“政策工具箱充足、改革深化提速”的信號,重點領域包括消費升級、新質生產力、財政寬松與資本市場規范化。企業可重點關注以下方向:
短期:以舊換新補貼、新基建投資、科技金融工具;
中長期:未來產業布局、民生服務創新、跨境貿易機遇。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舉報電話:027-88568010
運維監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