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開始,我都會在全國兩會之后搞講座:《全國兩會經濟熱點》,走進高校、企業、機關,以至于有的處長、科長對我說,我20多年前在大學聽過你的課。
從2003-2012年當全國人大代表期間,幾乎講一個月。即使不當全國人大代表,只是省政協常委,也會講。今年也不例外。
一、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
呂紅兵委員提出,建議通過行政法規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AI全生態中的引領作用,規范技術開發者和服務提供者的行為。同時,他呼吁制定統一的《反網絡暴力法》,以體系化應對網絡暴力問題。
葛炳灶代表建議,在部分汽車改裝發達地區開展試點,擴大改裝范圍并建立統一標準,推動汽車零部件企業向高端領域發展。同時,他強調通過數智化轉型激活汽車市場活力,支持企業結合AI技術提升制造業效能。
趙祥模代表建議,在有條件的高校內設立智能電動車輛一級交叉學科,以智能、低碳、多域汽車為主要研究對象,構建多領域、多層次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培養高水平復合型創新人才。
二、民生保障與社會治理
張軍萍委員提出,當前養老服務需更精準滿足個性化需求,如中醫理療、夜間陪護等。建議建立政府背書的監管平臺和白名單制度,規范服務機構資質,通過機制創新實現供需匹配。
庹慶明代表連續兩年建議為6歲以下兒童和75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醫療,以緩解家庭醫療支出壓力,刺激生育率提升。
王麗萍委員關注家庭教育受科技沖擊的問題,建議通過社區資源整合、線下交流場景回歸等方式,加強傳統家風傳承,防范過度依賴數字化工具。
三、法律與政策完善
艾玎代表建議在刑法中增設獨立罪名,明確電信詐騙的構成要件和量刑標準,加大對組織者、技術提供者的打擊力度。
四、文化與節假日調整
庹慶明代表提議將元宵節納入國家法定假日,以增強傳統文化認同和民族自信。
五、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
劉永好委員指出,我國農業在育種、規模化、智能化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建議通過現代科技武裝農業,提升新質生產力,農業科技與“金扁擔”戰略,保障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
朱曉麗代表,建議加大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面積,逐步實現農業精準化、精細化發展,大面積提升單產;同時深化耕地占補平衡,加快推進農業碳匯交易研究與示范,為綠色發展注入新動能。
農業碳匯是指通過農田管理、植樹造林、草地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據估算,全球農業土壤碳匯潛力每年可達5.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中國農業碳匯潛力巨大,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補充。
六、其他熱點建議
樊董偉代表提議禁止手機進校園及未成年人注冊游戲賬號,以減少學生沉迷網絡。
董明珠連續多年建議將個稅起征點提高至1萬元。
朱征夫代表提議取消住房預售制度,降低爛尾樓風險。
代表建議折算高速公路免費天數,由車主自選使用時間。
范樹奎委員建議實施國家清欠計劃,中央財政督促各級財政對民企拖欠進行清償,建立民營經濟流動性風險長效保障機制;建立民營經濟統計體系機制;賦予民營經濟創新發展主體地位,設立專門面向科技型民營企業的科研資助項目等。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23日發布,錨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作出系統部署,向全黨全社會釋放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兩大重點:富民增收與農業新質生產力。
今年的一號文件將深化農村改革貫穿全篇,總體框架可概括為“兩個持續、四個著力”——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這些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底線任務;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著力推進鄉村建設、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這些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點任務。
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一定能實現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文件著重從著力發展富民產業和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增收兩方面,部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2025年2月24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消息,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200萬人。
截至2023年年底,廣水市211家村級合作公司經營收入2.15億元、經營利潤4121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2137萬元,發放村民務工報酬3225萬元。
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強種源核心技術攻關、生物育種體系建設;推進智能裝備革命,包括無人化農場系統、北斗導航精量播種、智能水肥一體化等數字農業技術;提升資源效能,重點推進鹽堿地改良、旱作節水農業和耕地質量數字化監測;推動產業形態創新,發展工廠化育苗、智慧農業等。
科技創新方面,加大研發力度,培育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新品種,加強農業智能裝備制造方面的投入,提升農業生產裝備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人才方面,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擴大鄉村振興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人才規模,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大家都在問:為什么南京、蘇州、武漢、深圳等沒有杭州六小龍。
其實,杭州的營商環境是無與倫比的。
杭州從“四到”到“金木水火土”
杭州的科創環境好,簡稱四到,即官員對企業,不叫不到、有叫必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課題組從“金木水火土”——資金扶持、青年人才培育、液態創新網絡、接續創新“火種”、厚植創新創業土壤以及五者的協同賦能、系統性增強等方面對“杭州六小龍現象”進行了解析。
浙江、杭州的營商環境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長期積淀的結果。現在大家學習浙江的“八八戰略”還不遲。我給干部講課,必講八八戰略。現在八八戰略已經覆蓋全國,只不過有的地方做得不夠好而已。
八八戰略,指的是浙江省委在2003年7月舉行的第十一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提出的面向未來發展的八項舉措,即進一步發揮八個方面的優勢、推進八個方面的舉措。
其中,七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環境優勢,積極推進以“五大百億”工程為主要內容的重點建設,切實加強法治建設、信用建設和機關效能建設。
浙江“五大百億”工程于2003年1月在浙江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計劃于5年內在基礎設施、信息化、科教文衛、生態環境和幫扶致富五個方面加大建設力度,突出重點,適度超前,完善配套,有序推進,力爭實現國內一流、世界矚目的“環境競爭力”。
在拉動內需的大背景下,許昌胖東來相當于商界的杭州六小龍,河南的領導也不要泄氣。
我19-22日在許昌研學。
22日,河南省委書記劉寧、省長王凱到許昌市調研民營經濟、產業發展等工作,期間到訪了胖東來綜合生產基地,并與胖東來創始人于東來進行了交流。
2月23日,于東來通過社交平臺宣布,胖東來超市公司決定在鄭州開設一個具有藝術特色的超市作品,選址于鄭州東站附近的經緯華悅廣場,計劃于2026年元旦前正式亮相。
鄭州人民歡天喜地,就像當年搞鄭東新區一樣。
南京推出“寧安晴”政務大模型,作為全國首個垂直領域應急管理政務大模型。
未來隨著多模態感知網絡的完善,"寧安晴"或將實現城市風險預測準確率從當前的87%向95%突破,這需要解決傳感器數據異構性(當前兼容度82%)和跨域知識遷移(遷移效率68%)等技術瓶頸。南京模式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新范式,預計將推動政務大模型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達37%。
廣東江門政務大模型的部署,展現了與南京垂直領域模型差異化的技術路徑與應用策略,其核心價值體現在政務基礎能力智能化升級層面。
構建粵語多方言語音庫(覆蓋五邑地區7種方言變體),語音識別準確率從78%提升至92%。
隨著廣東省"數字政府2.0"建設的推進,江門模式或將成為大灣區政務智能化的基礎能力底座,預計到2024年底可擴展至1000+政務服務場景。
高速公路有服務區。
近日,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4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試點建設“數智就業”服務區工作的通知》,在全國率先提出。
從2025年開始,在全省優中選優,選取基礎條件優越、數智就業特色明顯、促進就業效果良好的市、縣(市、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普通高校、技工院校等,試點建設一批“數智就業”服務區。力爭經過3年左右時間,推動服務區覆蓋全省多數就業服務場所,做強做優山東“數智就業”特色服務品牌,構建全省線上場景服務與線下實景體驗深度融合互動、數智賦能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打造算力、模型、數據、場景、產品協同發展的“數智就業”公共服務新生態。
服務功能:業務經辦、政策服務、就業指導、創業扶持、技能提升、供需匹配、就業幫扶、就業監測。
全國首個機器人大廚由久秉機器人(北京)有限公司研發。北京經開區聯合相關部門推動制度創新,為其頒發了全國首張熱食類餐飲機器人《食品經營許可證》。
能在3分鐘內完成從攤面糊、翻面、加料到卷餅的全過程,制作出一個熱乎乎的煎餅果子。
凝聚了100多項知識產權以及上萬個零部件,是研發團隊8年的心血結晶。
公司已開始批量交付近百臺煎餅機器人。2025年計劃將煎餅機器人的訂單目標定為5000至10000臺。
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
在操作過程中可以減少人為接觸。
萬杰智能的無人面館在全國布局超過300家,其中有約一半是2023年新增的。其合作企業攀華集團未來計劃陸續開設500家華隆酸菜小面無人面館,遠期目標將達到全國3000家。
從自助下單、掃碼支付、智能一體機啟動,到面粉自動生成面條、煮熟、配料,全程僅需48秒。
主要面向景區餐飲、交通餐飲、醫院餐飲、企業餐廳等場景,解決人流量大就餐不規律的痛點。
記得1979年來武漢讀書時,不遠的武昌火車站廣場周邊,有自動餃子機。
治未病從中醫走向AI。
中醫的“治未病”理念是中醫學的重要思想之一,強調在疾病發生之前進行預防和調理,以保持身體健康。
"AI治未病"是指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來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可以更早地識別健康風險,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或延緩其進展。
健康監測與預警
可穿戴設備:智能手環、手表等設備可以實時監測心率、血壓、睡眠質量等健康指標,AI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及時發現異常并發出預警。
遠程健康監測:AI可以通過遠程醫療平臺,持續監測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狀況,提前發現潛在風險。
疾病風險預測
大數據分析:AI可以分析個人的基因、生活習慣、病史等數據,預測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并提供預防建議。
影像識別:AI可以通過分析醫學影像(如CT、MRI)早期發現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等潛在問題。
很期待,中華文化與高科技的融合。
中國證監會近期針對“設立重慶證券交易所”的提案作出明確答復,指出目前暫不具備設立條件,并詳細闡述了相關理由及政策考量。
一、暫不設立的主要原因
1、現有市場體系已較為完善
當前中國境內已形成上海、深圳、北京三家證券交易所的布局,全面注冊制實施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優化,能夠覆蓋不同行業、類型及發展階段企業的融資需求。尤其是滬深北三家交易所在成渝地區均設有市場基地,已為西部地區提供直接服務,支持當地實體經濟發展。
2、避免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
新設證券交易所需綜合考慮與現有市場的銜接協調、錯位競爭等問題。證監會強調,現階段增設交易所可能導致功能重疊,且需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基礎設施和制度設計,不符合當前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整體方向。
3、區域服務能力已有保障
成渝地區通過現有交易所的市場基地,已獲得便捷的資本市場服務支持。例如,北交所定位于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與滬深交易所形成差異化定位,進一步緩解了區域融資需求。
二、政策背景與未來方向
1、重點推進現有市場改革
證監會當前工作重心在于深化注冊制改革、優化并購重組機制、推動北交所高質量發展等。例如,通過“綠色通道”支持科技型企業并購重組,并引導公募基金加大北交所投資,增強市場活力。
2、探索跨境市場互聯互通
證監會正推動與香港的REITs互聯互通,研究香港公司到內地上市的可行性,并優化“跨境理財通”等機制,以強化國際金融合作,而非新增區域性交易所。
3、區域性股權市場優化
證監會將完善區域性股權市場的登記、托管及轉讓制度,推動非上市股份公司與市場監管銜接,進一步提升區域性市場的服務效能,替代部分新設交易所的功能需求。
武漢最早申請設立證券交易機構的嘗試始于1986年的試辦證券交易所,并在1992-1999年通過成立證券交易中心進一步深化實踐。盡管最終未形成獨立的證券交易所,但其在國債交易、金融創新等方面的探索對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1995年我寫過《中國證券史與證券稅制研究》。我的習慣是“小題大做,古今中外”。
26日上午到了光谷創新企業協會,他們的任務之一就是出海,而且與海外留學生創業園合作,這個思路可以。說不定又是一種“校友經濟”,畢業國外某個城市,又到哪個城市發展。
2024年湖北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達到4874億元,占全省外貿總額的70%,對進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73.9%。在湖北有外貿實績的企業中,民營企業數量占比超九成,已成為湖北外貿發展的主力軍。
湖北民企出口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
機電領域:包括手機、汽車(包括底盤)、集成電路等產品。例如聯想武漢產業基地主要生產手機、平板電腦及其零配件,產品出口到海外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汽車及零部件領域:湖北汽車產業發達,汽車及汽配產品出口表現突出,如湖北恒隆集團主導業務涵蓋汽車轉向系統、汽車電子系統等,其產品已出口美國、墨西哥、巴西等國家和地區。
生物醫藥領域:在武漢光谷生物城,聚集了眾多生物醫藥民營企業,出口業務涉及生物制品、藥品、醫療器械等產品,這些企業的產品暢銷至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通信領域:以中貝通信為代表,其主業聚焦5G新基建、云網算力服務,在南非、沙特、菲律賓等國家設立子公司,開展通信網絡建設等國際業務。
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包括塑料制品、紡織品、家具及其零件、服裝及衣著附件、鞋靴等。這些產品在湖北民企出口中也占據一定份額。
農業領域:以湖北禾豐糧油集團為代表,在莫桑比克打造水稻全產業鏈農業合作示范區,開展農產品種植、倉儲物流等業務,推動“湖北造” 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新能源領域:新能源電池是湖北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寧德時代、中創新航等新能源電池頭部企業紛紛搶灘湖北,湖北在鋰離子蓄電池等新能源產品出口方面增長迅速。
湖北省政府為支持民營企業出口,有以下措施:
——《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企業出口的實施方案》
推進主體拓增:將企業國際化發展情況納入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指標體系,引導企業開拓外貿業務。對有意向開展外貿業務的專精特新企業,“點對點” 開展政策宣講和外貿業務輔導;對有進出口潛力或通過省外代理出口的專精特新企業,制定 “一對一” 幫扶方案和措施,引導企業開展自營進出口業務。
助力開拓市場: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參加“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場” 境外展覽會,扶持參展企業展位費等費用。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帶動專精特新企業抱團出海。鼓勵專精特新企業利用跨境電商等渠道拓展海外市場。
支持境外投資:搭建對外投資合作交流平臺,組織專精特新企業參加各類經貿活動,幫助深挖合作商機。引導專精特新企業用好“鄂企聚航” 綜合服務平臺,加大信息推送、政策宣傳和風險預警。
便利企業通關:推動湖北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優化升級,支持專精特新外貿企業跨境業務 “單一窗口” 辦理。優先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信用培育服務,強化 “AEO+經核準出口商” 同步培育機制,助力企業提升通關效率。
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將專精特新AEO企業主動披露違反海關規定不予行政處罰的涉稅違規行為起算時間延長至1年以內。支持專精特新企業開展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符合條件的企業可在不超過等值1000萬美元額度內自主借用外債。
提升服務效能:利用外貿綜合服務中心,為專精特新企業開展外貿全流程免費指導及培訓服務。將服務專精特新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納入“一起益企” 中小企業服務行動工作任務,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外貿 “白名單”,強化走訪服務。
——《進一步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若干措施》
金融支持方面:加速推進“楚貿貸” 業務,加大對中小微外貿企業支持力度。加快實施跨境金融區塊鏈貿易融資。落實擔保降費分險政策,對服務疫情防控的外貿企業免收擔保費、再擔保費;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小微外貿企業,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再擔保費減半征收。
發展外貿新業態方面:利用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等渠道,加大對建設跨境電商綜試區、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海外倉和發展跨境電商B2B的支持力度。開展省級跨境電商公共海外倉建設試點,鼓勵金融機構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設立規模化公共海外倉。
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加大對紡織品、服裝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減稅降費、出口信貸等各項普惠性政策的落實力度。進一步擴大出口信保承保覆蓋面,對勞動密集型行業自主投保小微出口企業降低保險費率30%,提高勞動密集型企業海外買方授信滿足率。
每次坐網約車,都會問一句:今天有沒有500?
司機一般回答:300左右。
難怪各地開始限制了。
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1月全市網約車日均訂單量約為12.8單/車,并明確提示市場已飽和,建議企業與從業人員審慎入局。
一、數據背后的市場現狀
日均12.8單的隱含問題。
收入測算:以深圳網約車平均客單價30元計算,單車日均收入約384元,扣除平臺抽成(20%-30%)、充電/油費(約100元/天)、車輛折舊及保險后,司機凈收入可能不足150元/天,低于深圳最低工資標準(2360元/月)。
車輛利用率低:對比行業健康水平(日均20單以上),12.8單說明車輛閑置率高,市場競爭激烈。
供需失衡加劇
供給端:截至2023年底,深圳合規網約車超10萬輛,疊加不合規車輛,實際運營車輛或超12萬輛,相當于每1000人擁有約7輛網約車,遠超北京(4.5輛/千人)、上海(5輛/千人)。
需求端:深圳地鐵日均客流超800萬人次,共享單車日均騎行量超300萬次,擠壓短途出行需求;經濟復蘇緩慢導致商務出行需求增長乏力。
二、市場飽和的核心原因
行業準入門檻低
政策寬松期遺留問題:2016-2020年網約車牌照快速發放,導致車輛過剩。
就業“蓄水池”效應:近年制造業、服務業就業波動,網約車成為靈活就業首選,2023年深圳新增網約車司機超3萬人。
平臺競爭策略失序
補貼戰推高供給:平臺為搶占市場份額,通過“0傭金”“高額獎勵”吸引司機加入,導致運力過剩。
聚合模式加劇內卷:高德、美團等聚合平臺接入多家中小平臺,進一步分流訂單。
成本剛性上漲
電價/油價波動:2023年深圳商業充電樁均價上漲15%,燃油車運營成本攀升。
合規成本增加:車輛需滿足軸距≥2650mm、續航≥200km等要求,購車成本普遍超15萬元。
三、市場飽和的連鎖影響
司機生存困境
收入低于預期:超60%司機每日工作12小時以上,時薪不足20元,部分司機月凈收入低于5000元。
退車潮顯現:2023年深圳網約車租賃公司退車率同比上升40%,二手車市場網約車占比超30%。
行業生態惡化
服務質量下降:司機為搶單疲勞駕駛,投訴率上升(2023年深圳交通投訴中網約車占比35%)。
平臺盈利承壓:頭部平臺單均利潤不足0.5元,中小平臺普遍虧損。
城市治理挑戰
交通擁堵加劇:網約車空駛率超40%,占道路流量比例從2019年的8%升至2023年的15%。
碳排放壓力:燃油網約車年碳排放量約200萬噸,與深圳“雙碳”目標沖突。
因此,深圳市網約車市場的飽和狀態是供需失衡、成本攀升與競爭失序的綜合結果。對于新入局者,需清醒認識“日均12.8單”背后的盈利困局;對存量從業者,則需通過精細化運營和差異化服務突圍。未來行業將加速向合規化、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唯有主動適應變革的參與者方能生存。
周日下午,參加一個好房子的論壇。
我的題目:什么是好房子——從消費者的角度,大綱如下:
1、老房子
巴黎,曇華林,武漢天地,黎黃陂路、江漢路、中山大道用鋼架把外墻保留下來,做成有老墻的新房,外觀一致。親眼所見。
英國農村,在老墻上搭建房子。
城市更新:
第一波:1950年,林徽因、梁思成保古城,“保古建西”,中央機關放在石景山。現在的雄安新區,通州副中心,7.8公里中軸線。
第二波:1992,菊兒胡同獲聯合國人居獎,吳良鏞(103)提出城市有機更新,蘇州模式。
第三波:2019年12月城市更新國家戰略,王蒙徽2017.5—22.3住建部長:1993年起,在廣東番禺、云浮、廈門、沈陽主政,2022年618湖北省委大會,實施城市更新方案。
2、有電梯的房子
上海:加層加梯,加一層給一樓,一樓賣掉。
武大高作平巨成集團:升高兩層,下挖兩層,專注于建筑物改造領域,尤其在群控同步頂升技術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可實現建筑物整體頂升、平移、糾偏等復雜工程。
3、可以賺錢的房子
2021年,國網神農架供電公司在車溝小區推行光伏民宿,向昌銀第一個響應。
光伏發電板裝在屋頂的平層上,下面是一個七八十平方米的“陽光房”。把“陽光房”一分為二,一半晾曬床單被罩,一半擺上茶桌。
“每天發多少度電,從手機上一目了然。”從2021年7月19日到2023年1月,他家的屋頂光伏電板已發電29758度,自用23196度,其余以每度0.49元賣給國網。夏天晚上不用電。
還安裝電廚房、碳晶暖氣片。“暖氣房每晚房價比周邊空調房貴60元。”12個房間全部裝有暖氣,元旦以來天天滿房(安靜)。
4、低成本的房子
在青海省西寧市,一些城市里的人喜歡到農村短期租房子住,享受愜意的田園生活,追求詩和遠方,被稱為“村房短住”。
“村房短住”是以閑置的農村房屋為基礎,將院子收拾干凈整齊,吸引城里人前來體驗鄉村生活,租住時間一般三五天到幾個月,大部分小院每月租金千元左右,價格易于接受,而且水電暖網絡等基礎設施齊全。
與民宿相比,主打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沉浸式體驗,為城里的消費者提供以農耕文化傳承和農事體驗為主的自助服務,房間收費相對較低。
5、大的房子
從剛需、改善到享受型。
2022年3月1日,鄭州鼓勵老年人投靠在鄭州工作的子女、近親屬,允許其投靠家庭新購一套住房。
政治局4月29日召開會議,支持各地從當地實際出發完善房地產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第四代,大平層(武昌江邊850平方米),別墅
6、有天有地的房子
一號文件兩個不允許: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宅基地,不允許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
宅基地的所有權歸農民集體所有,只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即農村戶籍居民)才能以戶為單位申請使用權。
農村宅基地作為老人的保障和年輕人的退路,承載著農民群體的情感與期望。
探索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
2024年10月10日,北京首張農民個人閑置農房租賃流轉“產權交易鑒證”發放到農房房主和租房人手中。
目前,山東、湖南、江西、河南、四川、湖北、安徽、浙江等省份已出臺政策,允許符合條件的農村外出人員將戶口遷回農村。
被稱為“逆城市化”。
根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草案)》的擬定內容,未來可能擴大適用范圍。草案提出,以下四類戶籍遷出人員或可保留農村權益:
因升學遷出的大學生;
為子女教育遷戶的農民;
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
事業編制人員(如公務員、教師等)
7、便宜的房子
2024年7月13日,湖北省首個“住宅合作社”項目開工。預計2025年底就能交付!
青山區21街坊共有3棟住宅樓,居民134戶,這幢32層的商品房,共有240套住房,除了安置134戶回遷居民。
原50平的戶主只需補10萬元住72平新房。
北京、杭州等規定,規定原來幾層現在也是幾層,浪費空間。
我出過力。
支持個人合作建房的建議也成為我2007年兩會的建議,現在實現了,很高興。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舉報電話:027-88568010
運維監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