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一名駐村干部,在所負責的村里干滿了兩年四個月后,即將要卸任。但在今年4月1日,村里10個小組的村民卻聯名請愿,要求留下這名駐村干部。原來,這名在黃石市新港(物流)工業園區組織部選派到海口湖管理區七約村的“80后”駐村書記書陳俊,兩年多時間內,用腳步丈量了七約村6.8平方公里的土地,將737戶村民的冷暖系于心間,更以破局之智為這個以水產養殖為主的村莊注入振興動能。4月29日,極目新聞記者采訪了這名村支書,了解到他在七約村兩年多時間,憑著一己之力,從民生紓困到產業升級,從數字鄉村到健康守護,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畫卷。
80后駐村干部陳俊以技術破局激活"望天田"
1988年出生的陳俊是黃石市新港(物流)工業園區的居民。大學畢業后,他回到了老家,在該區委組織部工作。2022年11月,組織安排其到轄區七約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剛到七約村任職時,陳俊便馬不停蹄地開始了走訪工作。雖然是本地人,但在走訪后,陳俊還是大吃一驚:七約村地處長江南岸,海口湖畔,坐落在白馬山腳下,美麗的鄉村山環水繞,地寬物博,市井怡然,魚肥糧豐,素稱“魚米之鄉”,堪為天然“糧倉”,稻蝦養殖成了這里的村民重要的收入來源。然而,雖然很多村民在搞稻蝦養殖靠的是人放天養,雖然養殖的面積大,但效益卻很低。
村民聯名請愿書
“主要是村里都是留守的老人,技術落后,市場信息不對稱。”陳俊說,七約村的1000多畝水產養殖水面,因為沒有技術,蝦子上市時間晚,每年都是到市場飽和時,該村的蝦子也到了收獲的季節。再就是依賴二道販子下鄉收購,將價格壓得很低。同時,由于專業人才匱乏,導致村民在養殖稻蝦時,不會針對性地“把脈施針”,稻蝦產量低得可憐,養殖戶幾乎是“望天吃飯”。
在走訪中陳俊發現,種植方面也存在諸多的問題。如:配套灌溉系統老化,村民濫用化肥農藥等等。針對這些問題,陳俊一一都記錄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
技術滯后、信息閉塞、人才斷層……陳俊上任僅半個月時間,便總結出七約村的“六大困境”,帶著這些問題,他在苦苦地尋找解決的方案。
“組織上既然將我放在村里任第一書記,就得把自己當成村里的一分子去思考問題,幫助村民解決問題。”陳俊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句話。
用民生紓困架起"連心橋"
為了解決“六重困境”,陳俊決定“問道取經”。先后組織村干部赴陽新楓林鎮、黃顙口鎮向養殖戶學習智能大棚有機蔬菜種植等智慧農業、參觀梅花鹿養殖基地和中藥材種植基地等,開闊了村干部的視野。同時,他還聯系華中農業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的專家,邀請他們到七約村實地進行調查。并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手把手教村民養殖稻蝦技術。促進稻蝦增產增收。
在湖北中醫藥大學吳和珍教授的指導下,陳俊發現養殖水蛭大有可為,上門做通了當地養殖戶張恩斗的思想工作,2023年5月,陳俊帶著張恩斗一起趕赴公安縣考察養殖水蛭的致富新路徑。
陳俊(左)與養殖戶一起在湖中捕蝦
“從養魚和養蝦到養殖水蛭,這是七約村從來沒有嘗試過的一個新品。”陳俊說,在與湖北中醫藥大學達成合作協議后,解決了養殖戶銷售的后顧之憂。當年七約村養殖戶開始了水蛭養殖。
為了盤活七約村1000多畝面積的水產養殖基地,陳俊還組織養殖戶到大冶東風農場考察甲魚養殖前景
“原來傳統的養殖模式產量低,易生病,一旦遇上魚兒缺氧或生病,養殖戶束手無策。”陳俊介紹,有了專家指導,但一些養殖戶的硬件設施不到位,他便找到黃石市農業農村局請求支持。在該局的推薦下,由村委會擔保,養殖戶向一家生產增氧機的企業申請,免費試用一年該公司生產的產品。
在平時的工作中,陳俊發現一種創新的“蝦稻鱖”養殖模式正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新亮點。這種模式將小龍蝦養殖、水稻種植和鱖魚養殖有機結合,實現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隨后,他便動員村民,試點“稻蝦鱖”立體種養,目前畝均收益提升40%。
如今,七約村的“水產版圖”上,智慧農業示范園、水蛭養殖基地、黑米試驗田等星羅棋布,曾經的“望天田”變身“聚寶盆”。
任期屆滿獲42名村民聯名挽留
“聽汽車發動機的聲響,我就知道是陳書記又來我家了。”4月29日下午,七約村石頭嘴灣村民徐純安家聽到門口響起熟悉的聲音,便知道陳俊又來他家了。
原來,早在兩年前,一場車禍導致徐純安永遠失去了雙腿,原本是家中頂梁柱突然倒下了,面對高昂的醫療費,讓這個家庭瀕臨破碎。
“聽說陳書記要離開我們七約村,當時感覺心里空蕩蕩的,如果沒有陳書記,我這個家庭就散了。”徐純安介紹,在陳俊剛到村里第67天,走訪中發現他家的情況后,僅用四天時間,陳俊便搭建了政策+眾籌的救助網絡。在網絡平臺組織為他捐贈了4.25萬元愛心款。同時申請了33萬元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協助申領民政救助基金1.5萬元,并為徐純安辦理了低保,每月有3400元低保金,讓這個瀕臨破碎的家庭重燃炊煙。
村里的廣場經過改造后煥然一新
翻開陳俊磨破封皮的民情日志,類似的牽掛寫滿紙頁。村民徐和平突發腦出血昏迷住院,其家房屋按揭逾期面臨著被銀行拍賣,陳俊10次往返與開發商和銀行進行協商,講清楚徐和平家中的特殊情況,最終促成開發商回購房屋、銀行減免7萬元,協調銀行停止起訴和組織為其募捐四千元,申領大病救助2萬元,還自掏腰包為其購買“石惠保”,溝通企業幫助其妻子在當地務工。
“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陳俊的用于走訪的車輛后備箱常年備著米面糧油,隨時準備為困難家庭送去溫暖。如今,七約村環境變美了,村民口袋也鼓了起來,該村正在打造周末經濟,集垂釣、餐飲和露營為一體的度假村。
但陳俊在該村任第一書記的任期也到了,村民聽說他即將要離開村里后,七約村10個小組、42名村民聯名請愿,要求留下這名“能做事”的陳書記。七約村副書記徐為武介紹,宰相劉羅鍋主題曲《清官謠》中,有句經典的臺詞“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徐為武說,陳俊在七約村一心為民地付出,村民心里照樣也有桿秤。 (通訊員:向能來 倪勝林)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舉報電話:027-88568010
運維監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