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銀行理財產品面臨著收益率下行、競爭加劇及資產配置標的難覓三大困境,轉型勢在必行,而凈值型理財產品則成為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相比較目前主流的預期收益型產品,銀行理財主動管理凈值型產品至少擁有更高的潛在產品收益、更靈活的差異化或分層產品設計、更專業的跨境、跨市場類產品運作三大競爭優勢
目前僅有20余家銀行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據銀行業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剛上市的城商行江蘇銀行位列榜首,其次是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位列前五
過往投資者在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時基本屬于“盲投”,反正銀行基本都是剛性兌付。但在投資選擇凈值型理財產品時,卻要多加注意
銀行理財產品發售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轉型勢在必行,而凈值型理財產品則成為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但轉型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比較考驗銀行的主動管理能力,投資者對此也比較陌生,加之存在未來打破剛兌的預期,制約了該類產品的發展。”一位銀行業資深人士表示。
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僅20余家銀行發行了凈值型理財產品,除5大國有銀行及其他部分上市銀行外,東莞農村商業銀行、杭州銀行、上海農商銀行等小型銀行也加入了發行之列。
壓力山大 銀行理財轉型突圍
銀行理財產品當前面臨著三大困境。
“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行,在一二線城市幾乎喪失吸引力,而三四線城市的客戶也因此逐漸喪失。”一位某股份制銀行分行財富管理中心人士稱。
從2014年初開始,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便開啟下降模式,接連跌破5%、4%關口,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在3%~4%間徘徊,個別產品甚至“破三進二”。理財分析師們普遍認為,短期來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并無回升的跡象。
資金總是逐利的,銀行理財收益的持續低迷,讓投資者目光開始轉向其他相對高收益的投資渠道。
日益崛起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也給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傳統金融帶來了沖擊。
“資產管理行業機構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崛起,分食走很多客戶。”一位銀行資產管理部門人士稱。
互聯網金融甫一問世,就讓傳統金融機構有種措手不及之感。“追溯可以從余額寶算起,余額寶的推出當時確實給銀行帶來很大的震撼。”前述財富管理人士表示。
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和監管整頓,行業逐漸成熟,各平臺也吸引了不少忠誠客戶,而這些客戶過去的理財習慣絕大多數都是銀行理財。“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產生和發展還起到喚醒百姓理財意識、不讓資金閑置的投資者教育作用,當然初期不規范的發展也給投資者帶來血淋淋的風險意識教育。”一位互聯網金融人士稱。
互聯網金融從銀行搶走了多少客戶,目前并沒有權威數據可以做參考,但是包括銀行客戶經理、信托營銷人士以及保險營銷人員在內,普遍吐槽產品不好銷售,客戶難以像過往那樣好維護和挽留。
除了收益率下行、競爭加劇等外部壓力,還有一個內部壓力制約著銀行理財產品。
“資產配置壓力現在非常大,不過這個壓力是各個資產管理機構都要面臨的。”前述銀行財富管理人士稱。
目前實體經濟尚未見到好轉,優質資產標的難覓,尤其是高收益優質資產稀少,成為各個資產管理機構的一大痛點。而今年銀監會新下發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銀行理財產品投向做出多種規定,使得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回升希望更加渺茫,從而更進一步遏制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興趣。
重壓之下,再不情愿,“躺著吃飯”的銀行也不得不打起精神開始研究轉型之路。
有效競爭 凈值型產品被寄予厚望
從監管層到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被視作一個重要的轉型途徑,并被寄予深切厚望。
從產品風險收益的角度看,過去銀行提供給投資者的產品主要是低風險、低收益的存款,即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均由銀行承擔,相應地,投資者獲得較低的存款利息收益。之后,銀行開始為投資者提供中等風險、中等收益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信用風險由投資者承擔,市場風險則仍由銀行承擔,投資者相應地獲得較存款更高的收益。
一位銀行業資深人士表示,當前國內一年期以下銀行理財產品超過90%,這種產品的短期化造成負債端和資產端的期限錯配,當理財產品到期而對應資產沒有到期時,就可能產生沒有實際資金兌付到期的理財產品,由銀行承擔資金兌付責任的情況,也就形成行業常說的“滾動發售、集合運作、期限錯配、分離定價”的運作模式。
但這種模式最終異化成為“剛性兌付”,使得銀行并未實質性將信用風險轉嫁出去。
該人士稱,如果理財產品最終能夠明確風險和收益歸屬于投資人,真正實現基于“賣者有責”基礎上的“買者自負”,改變過去存在的“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問題,銀行理財轉型可以說基本成功。
中信銀行金融資產部總經理孫莉曾表示,由于低利率環境下,依靠信用風險對價形成的中等收益單憑資產獲取已難以進一步提升,而標準化資產的資本利得在該條件下卻往往較為可觀,因此只要將這部分收益也分配給投資者,同時將資產相應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都有效轉嫁,即可創造一類中高風險、中高收益的產品,有效參與大資管的競爭。
“這類產品就是監管層近兩年來力推的凈值型產品,其風險收益更為匹配,競爭力與資產管理能力呈正相關,同時對于逐漸解決‘剛性兌付’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突破方向。”孫莉稱。
凈值型產品的特點為通過組合投資、風險分散、信息透明、動態估值以及價格的上下波動真正將風險傳導給投資者。此類產品的投資標的應該是公開市場中可交易的金融資產,原則上只包括少量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因為此類產品與開放式基金類似,也稱為類基金產品,根據資產投向不同,又可進一步細分為貨幣市場型、債券型、股債平衡型、股票型理財產品。但與基金產品不同,此類理財產品的開放周期和開放頻率可由投資管理人根據市場變化和投資需要靈活調整,不必比照開放式基金的每日公布凈值及開放申贖,只需要保持定期開放和公允估值即可。
“對于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應避免出現類似債券型基金估值的大起大落,通過建立行業會計核算與估值標準,更好地保護投資人利益。”前述銀行資深人士表示。
孫莉認為,對于投資者而言,相比較目前主流的預期收益型產品,銀行理財主動管理凈值型產品至少擁有以下幾點競爭優勢。
首先,更高的潛在產品收益。從大環境看,由于國內經濟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將處于轉型期,經濟增速中等、貨幣政策保持寬松的局面將成為“新常態”,各類標準化金融資產價格在無風險利率不斷下行的環境下有望呈現上漲趨勢,有利于主動管理凈值型產品將資本利得轉化為投資者收益,從而較單純依賴資產利息的預期收益型產品更具吸引力。
其次,更靈活的差異化或分層產品設計。引入主動管理后,銀行將可以根據投資者不同的風險偏好,通過杠桿率設置、套期保值方案和比例的差異化,分層設計不同預期收益和預期波動率水平的產品,甚至為高端客戶的特殊需求量身定制專屬的交易結構和投資策略。
最后,更專業的跨境、跨市場類產品運作。隨著國人對外幣資產的認識不斷加深,以及美元趨勢性的走強,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希望走出去,對外幣理財、跨境及跨市場類產品的需求愈發旺盛,銀行有必要也有能力為這類投資者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目前,已有20余家銀行試水凈值型理財產品。
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國理財市場報告顯示,截至6月30日,凈值型理財產品資金余額1.59萬億元,較2016年年初增長0.22萬億元。
據不完全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僅有20余家銀行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據銀行業協會發布的理財評價報告顯示,今年剛剛實現上市的城商行江蘇銀行位列榜首,其次是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位列前五。
不保收益 類似基金強調主動管理
誠如前述,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屬于類基金產品。那么這類產品的構造究竟如何?和基金有什么區別?
事實上,早在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初期,就有多家銀行推出投資股票市場的凈值型產品,和公募基金非常相似,不過采用的是投顧模式或FOF模式,彼時適逢股市風險加劇,這些產品出現大面積虧損,遭到投資者維權不得不停發。
而現在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基本都是開放申購贖回型產品。
和傳統銀行理財產品相比較,凈值型理財產品最重要的特點是不承諾收益,定期開放申購贖回,提供凈值查詢。“具體到各家銀行產品也有所差別,除我們正在跟蹤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外,其他產品在開放申購贖回期、投資幣種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一位財富管理機構研究人士表示。
從形式上看,凈值型理財產品很接近公募基金。
以工商銀行全球穩健系列開放凈值型理財產品(2016年第二期)為例,該產品今年3月24日正式成立,風險評級為PR3,意思是產品風險水平適中,適合經過工行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為平衡型、成長型、進取型有投資經驗的客戶;產品提示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本金及收益的幣種均為美元,并規定每月的5日、20日為開放日,在開放日客戶可以進行申購、贖回的操作,贖回日為T+3日,產品凈值每月在開放日2日后公布一次,該產品最近一次單位凈值公布為1.025;該產品的投資管理人就是工行。
從工行的這款產品基本能夠看出凈值型理財產品特點:第一,銀行本身主動管理投資的產品;第二,和基金一樣,不再承諾保本并且浮動收益;第三,定期公布單位凈值;第四,可以和基金一樣無限存在,中間可以進行申購、贖回操作。
可以看出,凈值型理財產品很像公募基金,但又有很大區別。
前述研究人士表示,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法律主體資格不同,基金有資格獨立進行投資活動,但是理財產品必須依托銀行來進行投資,凈值型理財產品亦是如此。此外,二者在投資起點、投資對象等方面都有一定區別,公募基金以千元起步,一些基金公司的“寶類”產品甚至1元起購,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較高,5萬或10萬元起步;在投資標的上,凈值型理財產品主要投資債券和一些非標資產,工行的這款產品則主要投資于境內和境外高流動性資產、債權類資產及權益類投資工具。在投資贖回自由度上也存在差別,開放式基金在經歷過封閉期后隨時可以申購贖回,而凈值型理財產品則只能在開放日進行操作。
提高警惕 凈值型產品選擇很重要
過往投資者在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時基本屬于“盲投”,反正銀行基本都是剛性兌付。但在投資選擇凈值型理財產品時,卻要多加注意。
首先,對自己中意的凈值型產品,要事先了解其開放時間,避免錯過開放日,導致無法申購和贖回。
第二,在選擇凈值型產品時,最好先挑選銀行,盡量挑選主動管理能力強,管理凈值型產品經驗比較豐富的銀行;之后挑選產品時,由于凈值型產品不再有預期收益率,如果投資者想將凈值型產品和其他理財產品收益率進行比較,需要將凈值型產品的歷史凈值轉化為年化收益率后進行比較。“不過投資者要注意的是,凈值型產品的歷史凈值所計算的年化收益率只能代表其歷史上的收益率情況,而不是像預期年化收益率那樣反映未來,所以投資者還需注意凈值型產品投資標的未來的行情。”前述研究員表示。
第三,要關注申購贖回費用,各個銀行規定不同。有銀行對申購、贖回均采取零費率政策,也有銀行對于持有時間較短的情況收取一定的贖回費。
最后一點同樣重要,投資者不能再同以往一樣當個“甩手掌柜”,等著銀行剛性兌付,盡管目前凈值型產品中尚未出現虧損情況,但并不排除未來風險,投資者仍要經常關注銀行定期發布的凈值型理財產品相關信息,如銀行定期披露的產品季度報告、年度報告等,了解投資狀況、投資表現、風險狀況等信息以及對產品及投資者產生重大影響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