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監管之手“閑不住”為何引怨言)
近期A股市場行情不振,引發投資者對監管之手閑不住的一片怨言,念叨“水至清則無魚”的聲音也多了起來。顯而易見,投資者對監管部門加強市場監管的舉措,衡量的標準主要看是否抑制了市場活躍度,如果市場因監管而低迷,那是不會叫好的,甚至會怨聲載道。如果讓投資者在行情低迷市場清澈與行情亢奮市場渾濁之間進行選擇,估計大多數投資者都不會選擇前者。
監管忌雙重標準選擇性執法
監管之手針對的是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存在閑得住閑不住的問題,只要市場存在違法違規行為,那就應該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如果這個時候監管之手閑住了,反倒是一種失職行為?,F實是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層出不窮,監管部門疲于奔命,因此給人的感覺是監管之手太忙,閑不住。即便是這樣,監管部門仍然忙不過來,漏網之魚并不少,顧此失彼在所難免,這是引發投資者怨聲載道的根源。
投資者的抱怨固然主要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但也并非全無道理。比如連續漲停板的股票要停牌自查,為什么連續跌停板的股票就不要停牌自查了呢?這明顯是不對等的,既然都是異常波動,那就不應該只盯住漲停板而放任跌停板,否則給人的感覺是只許跌不許漲,是選擇性執法,這是最讓投資者心中不平的。還有,監管不能雙重標準,比如收緊借殼上市政策,近期很多試圖打擦邊球規避借殼上市紅線的公司紛紛撤回重組方案,但也有公司的借殼上市被有條件通過?!坝袟l件”說明有瑕疵,仍然通過表明尺度可松可緊,具有一定的隨機性,這讓投資者很難明確預期。
如果嚴格按照相關法規,很多投資者當前習以為常的交易手法都是違規的,比如放量拉升打板,這屬于連續抬價買進,是明文禁止的;反之連續壓價賣出也是違規的,如果這都要監管,那股票確實就很難做了。事實上監管部門也并沒有真的如此執法,而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對待,但卻留下了選擇性執法的話柄。對開盤集合競價撮合階段前5分鐘故意大單大幅拉升股價或大幅壓低股價又突然撤單的行為,監管部門是應該好好管一管的,因為這具有明顯的主觀惡意,意在影響其他投資者的操作,以達到其高價出貨或低價買進的目的。投資者對此意見很大,監管之手如果對此保持高壓態勢,普通投資者是不會有意見的。
重拳監管利在長期廓清市場
或許監管部門無意選擇性執法,只是因為有些違法違規行為一時沒有發現,但在客觀上讓投資者產生了誤解,并壓制了市場走勢。表面看,監管之手主要針對上漲過快的股票,對下跌過快的股票基本不管,這不能不讓投資者對監管部門的意圖產生疑慮。對絕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投資A股市場,只能靠股價上漲來獲利,分紅股價要除權,說到底還是要靠股價上漲填補除權缺口才能盈利。如果監管之手壓制股價上漲,等于堵死了投資者“錢途”,股票投資就沒有什么意義了,投資者只能選擇退出,反過來進一步打壓股價,這將形成惡性循環。
監管部門確實面臨兩難困境,A股市場積重難返,不出重拳監管難奏效;真要加強監管,市場又弱不禁風。投資者也明白加強監管利在長遠,但卻難以承受短期內股價下跌的風險,因為這是在三輪股災損失慘重之后的下跌,投資者的承受力已經非常脆弱了。其實監管部門還是比較在意股市下跌的,人們可以發現,當市場傳聞有新的監管政策將要出臺,引發市場大跌時,監管部門會及時出來修補。比如對上市公司跨界收購涉及四行業要從嚴監管,監管部門馬上澄清目前相關政策并未改變,呵護股市之意釅釅。
無風不起浪,上市公司跨界收購涉及互聯網金融、游戲、影視和虛擬現實這四行業時確實亂象頻出,有的影視明星成立公司不到一年,什么業務也沒有,被收購時估值動輒10億,花的都是股民的錢,不加嚴管怎么得了?現在這些跨界收購方案大多胎死腹中,這對投資者是長期利好,否則最終買單的必然是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至于投資者擔心水至清則無魚,那倒是過慮了,A股市場水太深,水至清遙遙無期。加強監管是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調節問題,監管部門懂得放水養魚的道理,投資者不必反應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