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5日下午,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即可又引來私募小伙伴們紛紛轉發。
這兩天基金君看到,協會陸續出臺了私募內控指引、私募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多個文件,年底政策密集發布期令人浮想聯翩,監管來了,2016年行業將發生巨大變革。
一晃私募備案登記工作開展已有兩年了,看著私募行業的逐步發展、壯大,被認可、在規范,相信每一個從業人員內心都是感慨萬千的?;鹁q記得,兩年前協會頒發首批50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不少老牌私募人士拿到以后都很激動,私募行業經歷了十年風雨路,如今終于成為正規軍。
基金君看到,今天協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1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5841家,已備案私募基金25461只,認繳規模5.34萬億元,實繳規模4.29萬億元,私募基金行業的從業人員38.99萬人。經歷前兩年牛市,基金君周圍的朋友也有不少“奔私”創業,真正在經歷著一個私募大時代。
抒發了那么多情懷,基金君也得言歸正傳,大家一起來看看最新監管的聲音,用心解讀以了解政策方向。
《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細看下來,主要有幾個點,一是私募以后不再發放紙質、電子牌照了,避免征信亂象;二是拿了牌照不發產品的要被取消資格;三是不及時報送季度、年度等信息要被列入異常機構;四是私募要出具法律意見書;五是私募至少2名高管要有基金從業資格。
私募不發紙質、電子牌照了打擊非法征信
首先《公告》說了,以后協會不再出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電子證明,此前發放的紙質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證書、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電子證明不再作為辦理相關業務的證明文件。
基金君知道,一些私募拿著協會的牌照玩壞了,夸大宣傳自己是經過權威部門認證的,來達到自我征信的效果,從事P2P、民間借貸、擔保、非法集資等,還有的甚至倒賣牌照,非法辦理。這些都對行業造成很大傷害,也有違了備案的初衷。盡管協會一再強調了很多次,還在協會網站鄭重公布,但亂象依舊不斷?,F在協會索性不再頒布這樣的牌照,只做備案登記。
2/3私募面臨資格撤銷拿了牌照不發產品要取消資格
《公告》規定,登記了私募基金管理人,但是在一定期限內沒有備案產品的,就要被注銷私募管理人資格了。
具體情形有三種,一是新登記的私募,如果6個月內仍未備案首只產品;二是登記滿了12個月的私募,在今年5月1日前還沒有備案產品;三是登記沒滿12個月,在今年8月1日前沒有備案產品。這些統統要被注銷原來的牌照。
原來私募有兩萬多家,但協會通過調查發現,竟然有69%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經登記但是未備案基金,數量超過1.7萬家。不少機構最初不管三七二十一,快速、盲目登記牌照,有的甚至沒有實繳的注冊資金,為自己開展別的業務做背書,已經欺騙了一大幫投資者,尤其是一些私募股權機構。
基金君覺得,這么做是為了杜絕一些沒有實質業務開展的私募,拿著牌照四處招搖撞騙,你必須要在管理產品、真正做投資,人家才能讓你持牌,而且產品需要經過協會備案。有個私募小伙伴告訴基金君,現在私募產品備案要求也在提高,材料不完整、程序有問題的都不讓備案?,F在加強管理,正好洗掉一批不好好做投資的機構。
不及時報送信息者將被列入異常機構名單
《公告》規定,私募管理人要及時通過備案登記系統報送私募產品的季度、年度和重大事項信息,進行及時更新。如果做不到,會被暫停受理產品備案申請,如果累計達到2次的,要被列入異常機構名單,并對外公示。另外,違反了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相關規定,被列入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嚴重違法企業公示名單的,產品備案不了了,自己也登記不了了。
有些私募覺得備案后就一勞永逸,然后從來不更新信息,不報季度、年度運行情況,產品發生的重大問題,甚至他們的客戶也不知道自己的產品運行如何,公司是否還在運作,經常要到出了問題時才知道原來資金被亂用。另外,有些機構不如實填報信息,到處注冊多個關聯機構,動不動就玩消失、失聯。及時報送信息,通過程序上的連續性、信息的公開透明,保證投資者不至于處于信息真空情況,好壞都有說法。
但有些私募存在不太適應信息持續報告制度,沒有形成自覺性和合規意識等問題,導致私募行業整體統計數據不完整、不連續、甚至失真。這該如何是好?監管的意思是通過相關懲罰措施,慢慢就形成習慣了。
提交法律意見書
《公告》規定,新私募申請備案、老私募發產品,還有出現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變更等重大事項時,都要提交《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法律意見書》。
意見書要對私募的登記申請材料、工商登記情況、專業化經營情況、股權結構、實際控制人、關聯方及分支機構情況、運營基本設施和條件、風險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外包情況、合法合規情況、高管人員資質情況等逐項發表結論性意見。
基金君認為,法律意見書等于是借用律師事務所的力量來辦事。實際情況中,基金君也接觸到協會和律所的多項合作,原來在備案過程中,確實碰上過有些私募提交材料不真實、不準確等事情,在加強監管的過程中,協會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來幫忙審核私募資格,依靠第三方的專業性進行盡職調查,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這樣備案的私募機構資質會更加穩妥。
至少2名高管要基金從業資格證
《公告》規定,做股票等證券投資的私募高管人員都應該要基金從業資格,而不是證券投資的,也至少要有2名高管有基金從業資格,法定代表人執行事務合伙人(委派代表)、合規風控負責人則是必須有的。另外,合規風控負責人不得從事投資業務。
同時,協會還對高管拿證做了規定,不僅要通過基金從業資格考試,還要最近三年從事投資管理,并且資管年均規模在1000萬元以上等。
原來瀏覽協會網站時,基金君確實發現不少私募的高管(除了原來公募出來的,本來就考過,無壓力)都沒有從業資格證,成為風險提示,尤其是一些民間派的私募人士?,F在協會把這項考試納入旗下,也是為了方便私募小伙伴去考,基金君身邊就有私募小伙伴最近在抓緊看書,考從業資格證,不拖組織后腿。
基金君認為,基金從業資格證是進入基金行業基本門檻,而高管作為精英人才,更應該起到表率作用,加強自律?,F在好多做股票的私募其實都已經拿資格證了,重災區是股權投資、創業投資這一塊,高管缺乏職業道德、合規意識和專業能力,有些根本不懂金融的人還去搞投資,連客戶都不放心。
其實協會在這方面已經放寬要求了,股權私募只要兩個高管取得就可以,而且證券從業資格等其他資格證也能受到認可,但要加考一門職業道德方面的考試。
看完了正規的解讀,來聽聽私募民間的聲音吧,其實私募對于新規出臺還是有很多疑問的。
羊年最后一個交易日,金融民工們掃了一眼平平無奇的股市,紛紛嘆了口氣準備回家過年~不想敬業的中基協卻扔出了個更大的炸彈——進一步私募規范基金管理人登記……
瞬間在各大討論群引爆。
心一下子跳到嗓子眼的私募同志們迫不及待逐條逐項仔細閱讀,各抒己見展開熱烈討論。有些疑問在討論中似乎是得到了答案,有些一時都無從得解……
私募A:各類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合規風控負責人不得從事投資業務。這句話,風控負責人能不能炒股票炒期貨?
私募B:我也是這么解讀的風險隔離措施
私募C:按照對證券和期貨公司的風控要求管理私募基金吧
私募A:那這句話的意思,到底是風控負責人完全不能自己買賣股票期貨,還是風控負責人不能參與到公司的投資業務中去?
私募B:我是參照券商風控的監管來解讀的,所以理解成不能自己買賣股票
私募C:我覺得應該是前者,前者是包括后者的,避免跟客戶的利益沖突,老鼠倉什么的……不過很難真正做到啊
私募Ⅰ:所謂的備案產品指的是自己發行吧?走資管的不算?
私募Ⅱ:走資管您公司沒有備案產品,是由資管通道備案的產品
私募Ⅲ:還是希望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才好
私募甲:律師意見書怎么出,中國律師事務所是某個事務所的名字嗎,還是泛指中國的律師事務所?
私募乙:應該是泛指吧
私募甲:是不是所有事務所都有資格,還是有特定的證券資格的?
丙:委托一名律師以律師事務所名義就可以出了,律師事務所沒有所謂證券資格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