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年伊始,冷風猶寒。一場在中福古玩城舉辦的私人收藏官窯展卻為滬上的收藏市場注入一股強勁的暖流。明清兩代百余件官窯瓷器熠熠登場,顯露真容的同時也引爆了無數藏家與愛好者的眼球。而這批191件官窯瓷的主人,80后上海藏家鄭俊,也隨之浮出水面,收獲圈內外無數目光的聚焦。
1件與191件
2005年鄭俊25歲生日那天,父親給了他一塊古玉。這是家傳的寶貝,是鄭俊奶奶在鄭爸25歲那年給鄭爸的生日禮物,行話叫做“傳承有序”。讓鄭俊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塊看似不起眼的古玉在當時可以換一輛普桑小轎車!
這仿佛是一把鑰匙,家傳古玉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和收藏價值幫助鄭俊打開了他的收藏之門,一發而不可收拾,盡管鄭俊后來收藏的主項是官窯瓷器而非玉器,但從1件到191件的量變質變,可以看出他在收藏事業上投入了多少精力與財力。
從日入5萬到月入1000萬
在收藏圈子里,玩家和藏家從來都是兩個概念。成為一個玩家比成為一個藏家容易的多,因為條件更寬松,玩家以“玩”為旨,圖的是樂。而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藏家,卻有著近乎苛刻的條件。不僅要喜歡,而且要有錢,二者缺一不可。每個收藏家似乎都有一個曲折而有趣的財富往事。
鄭俊1980年生,因女友一句“中專文憑沒有出息”的牢騷,遂逼自己考大學,憑著繪畫的天賦進入上師大藝術系,這也為他日后的收藏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審美基礎。
發現商機的鄭俊立馬殺奔杭州,用一個星期時間,和“4399”, “小游戲”等談下40多款游戲的合作代理。鄭俊是這樣形容之后的場景的:第一天注冊用戶2個,第二天8個,第三天100,第四天800,第五天2000,第六天7000,第八天10000——
這何嘗不是一場讓人心跳的游戲,結局是鄭俊笑到了最后。當游戲注冊用戶穩固做到一天3萬時,他的收益也不可思議的膨脹到月入1000萬。
從一屋子“垃圾”中殺出血路
完成了財富積累,我們把時間切回到2005年,家傳的古玉給鄭俊打開了收藏之門,但最開始的一段路程可以說讓他不堪回首。彼時的古玩買賣,隨著網購的興起早已突破了傳統面對面的交易模式,但對于鄭俊這樣僅憑一腔熱血貿然入坑的新手,交大把學費變成了逃不脫的宿命。雄心勃勃換來洗手間堆滿贗品,網購淘寶,基本買到的全部是假貨。重挫之下,鄭俊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幸運的他開始跟隨蔡國聲、高阿申等上海古玩圈老法師悉心學習。
盡管有了老師,但是鄭俊仍然熱衷于自己淘寶?!敖Y果高阿申老師每次看到我買的東西就說今天我們上課又有標本了,我就知道我又買了新東西。”痛定思痛,從2005-2007年2年時間,鄭俊埋頭博物館,圖書館,看遍各類實物,藝術書籍與拍賣圖錄從早期黑白圖錄到現在彩色精圖,一概不放過。
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
時代的變化終究是會造就一批寵兒,191件官窯瓷器,放在過去非互聯信息時代,那是需要一個藏家花費一生,甚至集數代人之力才能達到的數字。但在今天,只要有眼力,有魄力,有財力,這個數量的收藏積累,可以在短短一個十年完成。盡管如此,信息的高度發達與新的交易模式也泛濫出新的陷阱與信用缺失,對所有的收藏愛好者來說,這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真正的藏家需要的是有體系的收藏。買完后還要能留住,為了等件貨,會惦記好多年,耐得住寂寞,能遇到對的經紀人或者賣家。最后,藏品還要經得起專業的檢閱。上面這些,80后的鄭俊無疑都親身實踐并將繼續堅持下去。假以時日,于明清官窯收藏的領域,鄭俊在他的同輩藏家中間庶幾可以拔得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