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員啟
英雄家庭紅色家風
1963年4月5日,胡春華出生在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洋關鎮馬巖墩村(后該村與鄰村合并為三房坪村),這里地處鄂西南邊陲,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帶,英雄兒女輩出。
1943年的一個冬日,村里人為了躲避日軍十幾架飛機的轟炸,全部撤離到了村子后山的樹林里,可狡猾的日軍卻一遍遍的在樹林上空低空搜尋,鄉親們全都屏主呼吸,一動都不敢動,正在這時,胡春華的前母發現懷中抱著的幼女,在敵機嗡嗡聲的驚嚇下快要哭出聲來,她趕緊把自己的乳頭塞進女兒的口中,被憋得快要窒息的幼女使出全身氣力緊咬母親的乳頭強烈掙扎,而這位堅毅的婦女,為了掩護一百多名鄉親們的生命,直到被女兒咬掉乳頭,她仍強忍著劇痛始終沒有松一松手……
最終,敵機沒有搜尋到目標而撤離,全村人得救,幼女卻當場窒息而亡,母親幾天后乳房傷口劇痛發作導致休克而死!
痛失妻女的胡春華父親王明貴內心深處卻十分理解妻子的義舉,他把悲痛化作為力量和信念,在解放前的幾年里,他一邊辛辛苦苦的給人做幫工,一邊撫養照顧僅一歲多便失去生母的長子,還在當地黨組織的領導下,和鄉親們一起與敵人斗智斗勇,幾次遇險,出生入死。
建國后,隨著人民政權的建立和鞏固,馬巖墩人也開始了新的生活。為了給年幼的長子一個應有的母愛,一個完整的家,王明貴與同樣遭受過家庭不幸的同鄉胡春梅結合。胡長梅心地十分善良,在她身懷頭胎(胡春華的大姐)期間,王明貴為了給她改善伙食增加營養,好不容易在河里捉了條娃娃魚,胡長梅發現后堅決要求把魚放回河里給魚以重生。
胡長梅知書達理、是非分明、直言敢言,也因此被選為村里的婦女大隊長。在她臨產的前一周,王明貴所在的伐木隊接到上級緊急任務,深明大義的胡長梅謝絕領導對他們家里的主動關照,毫不猶豫地支持王明貴不誤工作趕緊領隊上工。等到完工回家時,胡長梅已經自己在家分娩,連個接生婆都沒人手去請。
還有一次,胡春華的大哥王永紅(王明貴長子,胡長梅的繼子)在學校里遭到教導主任無端訓斥,胡長梅得知后,堅持要去學校和教導主任理論,堅決批駁和糾正這種封建社會殘余的不平等師生關系。
王明貴也常常這樣教育子女:我們能有一個家,完全是托共產黨、毛主席的福!舊社會,我給地主老財當長工,做牛做馬。吃不飽,穿不暖,兵荒馬亂,東躲西藏,哪里有家啊?解放了,分了田地,吃喝不愁了。沒人抓兵拉夫了,生活安定了。我們是苦水中泡大的,直到新社會的甜!
他和胡長梅成家不久,專門在街上買了一張毛主席像,請學校的老師寫了一副對聯: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毛主席。然后,夫妻兩人恭恭敬敬地站在毛主席像前,深深鞠躬!
六十年代初,已經是林業局水運隊正式國家工人的王明貴,得知國家要精簡下放工人,不是黨員也不是團員的他,主動向上級提出申請,要求辭工返鄉務農,很多人說他傻,放著國家工人的鐵飯碗不端,偏要回鄉重新當農民刨土疙瘩!他這樣解釋道:“現在國家剛遭遇過三年自然災害,蘇聯又落井下石,國家有困難,我們能袖手旁觀嗎?國家的困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困難,我們要為國家分憂??!有國才有家嘛!”
由于他多年來工作表現一直很突出,領導誠懇地挽留他時,王明貴這樣說:“黨和毛主席把我從苦海中救上岸,我不能忘這個本啊,再說,回農村種地也是光榮的革命工作嘛,我和堂客(妻子)一條心,黃土也能刨出金!”就這樣,王明貴離開了他工作十多年的水運隊,回到了農村,由工人變成了農民。從此,他把汗水都灑在了家鄉的土地上!
革命家庭孕育的后代同樣不輸父輩,后來,胡春華的大姐王春燕則用自己十八歲的生命詮釋了什么是愛國家、愛家鄉、愛集體、愛勞動!什么是無私奉獻、死而后已!
那是在1974年的一天,生產隊集體上工割稻子,天突然陰沉沉的,風雨欲來。為了趕在下雨前把稻子搶收完,王春燕在水田里頭不抬、手不停,一股勁地往前割。滿頭的汗水流進了眼里,她也顧不得擦?!鞍パ健蓖蝗灰宦曮@叫!人們趕過來看到,春燕的左手指被鐮刀割傷了幾個大口子,鮮血直流。她慌忙用嘴捂住刀口,鮮血又從嘴角流出來。人們見狀,趕緊把她送到村衛生室,赤腳醫生用酒精棉球給她擦了擦,止住了血,抹了些紫藥水,為了不影響繼續勞動,春燕沒有讓用紗布包扎。
剛出衛生室,突然,閃電劃破天空,炸雷震撼大地。頓時,烏云翻涌,大雨傾盆,狂風呼嘯。春燕見狀,顧不得傷痛,奮不顧身地回到田里冒雨參加搶收,飛快地把散放的稻子抱成一捆捆,衣服濕透了,一身的泥,一身的水,成了泥人一般。等稻子搶收完后,春燕傷口上抹的紫藥水也早已被雨水沖刷干凈,傷口裂了更大的口子,鮮紅鮮紅的血不停的在流……
五天后,失血過多并發傷口嚴重感染,并且在當時缺醫少藥的情況下,春燕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春燕是胡長梅和王明貴再婚后生下的第一個子女,漂亮、善良、勤勞、孝順、懂事,疼愛兄弟姐妹,是他們夫婦用汗水、苦水、淚水泡大的姑娘?。∷齾s剛滿十八歲就這樣走了,對父母雙親是多么沉重的打擊??!
春燕走后,為了安慰痛失愛女的妻子,王明貴沒有和家族任何長輩商量,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鄭重宣布:“從今天起,我的二兒子王春華改隨他母親的姓氏,姓胡,叫胡春華!”
接下來,王明貴問胡春華:“春華,事先沒征求你的意見,你同意嗎?”
11歲的春華不假思索的認真答道:“我是你們的兒子,姓王姓胡都是你們兩個人的兒子,我聽您的,就叫胡春華!”
少年艱辛不忘黨恩
胡春華出生的1963年,正是三年自然災害之后,五峰縣地處老蘇區、少數民族地區,又是邊遠山區,那里的群眾還在饑餓線上掙扎,春華的出生,對于這個本來就生活困難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但或許是應了那句俗話“吉人自有天相”,喝菜糊糊吃草根長大的胡春華,居然長得很健康,而且活潑又機靈,不到一歲就會走,剛滿一歲就會跑,周歲時就能甜甜的喊爹喊媽。周歲那天,王明貴讓胡春華抓周,他在桌子上擺上了七股八雜的各種物品,還把大兒子王永紅用過的鋼筆、紙張和讀過的書也放在桌子上,說來也巧,胡春華別的東西碰都沒碰,偏偏一下子就抓住了書、筆和紙!
一家人十分驚喜,王明貴夫妻倆暗下決心:無論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春華培養成才!
不到學齡,王明貴便多次請求校長把胡春華早早送到了學校上學。自幼聰明的春華學習十分刻苦,讀初中時離家8里、讀髙中時離家13里,他為了節省伙食費一直都是走讀。他腳板上的繭有銅錢厚,穿爛的草鞋有幾大筐。生活磨礪出胡春華頑強的意志,也培育出他堅毅的品格。1979年,16歲的胡春華在高考中以全縣文科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成為五峰歷史上第一個考入北大的學生。
馬巖墩的鄉親們都為胡春華感到高興,紛紛來家里表示祝賀。但王明貴卻在鄉親們都離去后自己蹲在一邊,皺起了眉頭。春華上大學需要錢??!路費、學費、生活費……這筆錢對于那個當時用分分錢購物結算的偏遠山區貧困村、貧困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
工農兄弟心連心!組織關懷解燃眉!正在胡家為春華上大學的事一籌莫展的時候,王明貴打臨時工所在的黃龍洞電站領導得知情況后,決定讓他們利用假期搬運沙子以工代賑,資助學費。
用背簍背沙子,從河邊沙場到半山腰的工地,有一兩里路,全是羊腸小道,青年壯漢子背一背簍上去都會很累、很吃力,對于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人和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更是高強度的重體力勞動,雖說,電站領導讓他們背沙子的用意是資助他們學費,干多干少也不會去認真計較和考核,但王明貴和胡春華父子都是有覺悟的老實人,生怕占了公家的便宜,一點也偷懶,天下雨了,他們就戴上斗笠,披上薄膜,照常出工,一天也不耽誤,中午從不休息,晚上一直干到夜黑的看不見路才收工。
七七四十九天,上山下山往返將近三千趟,搬運沙子整整一千四百八十八簍。父子倆的干勁和精神感動了電站領導和工人們,在胡春華將要開學的前三天,電站領導親自把他們的工錢連同站里職工的捐款一共800元錢送到了家里。
胡春華雙手接過錢,用手指著胸前的團徽,面向大家說:“公家和伯伯叔叔們這么幫助我,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謝才好,我一定不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好好讀書,努力學習,不忘黨恩,報效國家、報答人民!”
燕園才子立志援藏
走入北大,胡春華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生活。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來自革命老區,來自紅色工農家庭,走出大山,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能把自己當做什么“天之驕子”“京都大學士”,而是要時刻牢記黨和人民對每一名大學生的囑托和要求,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北大四年,他時時處處保持著純樸、謙虛和嚴謹,關心集體,團結同學。同時,胡春華作為“漢79班”全班最小的一名學生,他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無私的關懷和幫助,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小不點兒”。憑著聰明好學和頑強的毅力,他從剛開始連筆記也記不全到以全部優良的成績畢業,從“小不點兒”到團支部書記,從不會說普通話到和同學一起創辦中文系學生刊物《啟明星》,胡春華實現了人生成長歷程中的知識儲備和思想升華。
談起自己的燕園生活,胡春華有著很多美好的回憶:“我們班那時候是北京市先進集體。我們舉辦過一次調查聯產承包在農村實行情況下團日活動,有一份報告我現在還保存著?!薄拔以谖鞑貢r,每次回內地都要和同學們聚一聚,談人生,談學習,談理想。西藏雖然遠,但同學們和我的交往卻一點兒也沒減少,純真的友誼在不斷加深?!焙喝A覺得,北大特有的文化氛圍給了他很大的影響,但如果沒有“漢79”班同學的關懷愛護,自己在北大的所得恐怕要大打折扣。
每次放假回鄉,看到沿途各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首都北京的建設更是如火如荼,在為祖國四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而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自豪的同時,胡春華更深深地感觸到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村的落后和貧困給人們帶來的疾苦,他覺得作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必須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畢業后,應該到祖國最需要、條件最艱苦的地方去,就這樣,他在大學二、三年級就產生了畢業后到邊疆和艱苦地區參加建設的愿望。從此他非常關心祖國邊疆的建設,經常閱讀《西藏日報》等報刊、書籍。他每周兩次到中央民族學院旁聽藏文,天天堅持長跑鍛煉,為將來赴藏工作做各方面的準備。一次寒假,就畢業選擇援藏這件事,他認真征求了家人的意見,得到了全家的一致同意和支持。
母親胡長梅鼓勵他說:“如果去了西藏,就一定要安下心來,把工作的地方當成自己的家,把藏族同胞當做自己的親人。”
1983年3月,胡春華向系領導正式提出去西藏的申請,他說,自己對物質追求的不多,他更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升華,他相信馬克思的一句話:給別人帶來幸福的人,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他還認為,人的一切成就都是這個社會環境造就的結果,個體離開了它所依存的社會是沒有任何價值可言的。
后來,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喬石、王震、姚依林、胡啟立、鄧立群等中央領導同志出席的首都高校應屆畢業生大會上,胡春華發言說,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自治區域占國土總面積的60%,且大部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天地。他的家鄉,也是內陸的一個少數民族地區,沒有偉大的黨,沒有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沒有偉大的改革開放,自己可能現在還在封閉的大山里,從事刀耕火種的生產勞動……
“一個青年人應該具有責任感,一個大學生應該服從國家的需要。你是不是認為去西藏才能體現出這些來?”北大有同學如此發問,胡春華微微一笑,如此作答:“我認為國家的需要并不僅僅在邊疆,內地也需要人。留在內地,留在大城市,留在名牌學府,也同樣是國家的需要。在這些地方同樣可以盡自己的責任,同樣可以為四個現代化作出自己的貢獻。體現責任心,服從國家分配,并不一定非得去邊疆,去西藏。去西藏,只是我的選擇!”
胡春華下定決心,將自己的一切獻給高原西藏。
臨近畢業,胡春華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又被評為優秀畢業生。
最美青春奉獻雪域
1983年9月13日,他從北大校園走上世界屋脊。開始了他前前后后二十年的援藏生活。這一年,他剛好滿20周歲。
赴藏時有位朋友送給他一本書,在扉頁上題詞“心比天高,腳踏實地”,而他在此后的生活、工作中一直引以為戒。他被分到西藏自治區團委做干事。最初的崗位是打雜:抄寫文件、擦桌子掃地……這些別人看不起眼的雜事,他干得有滋有味。
不過,他也挨過一次至今難忘的“訓”。那是進藏半年后,他言談間常常不經意地冒出一句“你們西藏”。一天,區團委書記吳玉萍對他說:“小胡呀,你怎么開口就是‘你們西藏’呢,不能老是把自己當客呀!”書記“訓”得很柔和,他卻聽得心頭一震。想起在鮮紅的黨旗下宣誓的神圣時刻,想起志愿援藏申請書上的豪言壯語,想起王震同志代表黨中央為他和同伴送行的殷殷囑托,他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他發誓要將自己的身心融入雪域高原……
不久,胡春華被借調到自治區整黨辦公室,從事文字工作。1984年底,胡春華回到區團委,一手創辦《西藏青年報》,那段日子,整個班子就幾個人,從組稿、編輯到排版,都是他們這幾個人干,甚至印出后還要親自上街售賣。結果,報紙賣得不錯,第一期一天就賣了好幾百份。胡春華談到此事時說:“現在如果讓我去辦一份報紙,我立刻就可以辦出來。這沒有實際的鍛煉是不行的?!?/p>
1985年隆冬,組織上將他調到拉薩飯店。這是一次臨危受命。投資約一億元的拉薩飯店,是西藏規模最大、設施最好的涉外飯店。由于管理混亂,飯店開業不久便陷入癱瘓。他和同時調進的20多位干部,實際上是改組了飯店管理決策機構。他被任命為人事部副經理?!皬膰乐蔚辍薄凑諒哪暇┙鹆觑埖陮W回來的管理思路,在自己的崗位上先行先試。飯店規定,員工進飯店不準穿釘鐵掌的皮鞋。然而,散漫慣了的一些員工依然我行我素。受命解決“鐵掌”問題的胡春華先是重申規定,但收效甚微。于是,他手執老虎鉗,聽到“鐵掌”的“叮叮”聲,毫不留情地叫住鞋主,翻過鞋底連敲帶拔。數日之后,飯店里再也聽不到“鐵掌”聲了。
從上至下的嚴格管理,使飯店迅速“死而復生”。1986年秋,飯店又與聞名全球的美國假日飯店合作經營。與世界一流的管理專家攜手共事,他進一步學習了現代化管理……
胡春華因管理卓有成效被提升為飯店黨委副書記兼人事部經理。他在雪域高原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1987年年底,胡春華奉命回區團委擔任副書記。從親身感受拉薩飯店的衰興,到走出去實地考察經濟強國日本,他漸漸深刻認識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在當時政策允許的情況下,他便牽頭在西藏團的歷史上創辦了第一個青年旅行社、第一家青年商場、第一個青年實用技術培訓中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4年之后,擔任林芝地區行署副專員的胡春華更是全身心致力于經濟建設的探索。擁有2100多畝茶樹的易貢茶場,是西藏規模最大的茶場。由于茶場領導抓茶葉生產在行,但不善經營,大批茶葉積壓,職工長期領不到工資。1992年陽春,胡春華與副專員索朗凡、丹增對茶場進行整頓,幫助茶場確立聯產承包、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的思路,并協助茶場引進人才,更新設備,提高茶葉質量和檔次。當年,茶場走出了虧損的困境。次年,茶場首次盈利近百萬元。
胡春華進藏12年,西藏7個地市去了6個,75個縣市跑了50多個。然而,他最不能忘懷的是1992年深秋的墨脫之行。距拉薩500余公里的墨脫,是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國家曾為修通這條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因墨脫環境險惡至極,修路遇到了重重障礙。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尋找加快墨脫公路建設的良策。攀雪山,穿叢林,趟急流……他和行署的幾位干部經歷了一次次生死考驗。海拔4800多米的多雄拉發山,最為險峻的是老虎口,半山腰懸掛著一條羊腸棧道,山上懸崖絕壁,山下萬丈深淵,連經過這里的騾馬都得蒙住雙眼。胡春華一行途經老虎口,寒風呼嘯,大雪下到齊腰深。從雪堆里爬過老虎口,他滿臉青紫,差點倒在雪地里……
半個月的墨脫徒步之行,胡春華一行住巖屋,吃干糧,喝雪水,沿途與建設者共商加速公路施工措施,現場解決施工中的困難……
1994年初,當墨脫公路初步通車的喜訊傳來時,已調任區團委書記的胡春華仍激動不已。
胡春華在區團委長達9年的工作之中,花費心血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希望工程”。1983年初秋,剛剛報到的胡春華第一次下鄉,隨區團委書記吳玉萍到藏南乃東縣支那村。傍晚,他們走進一間低矮破舊的房子里,只見昏暗的酥油燈下,幾十位面黃饑瘦的藏民盤坐在潮濕冰冷的地上學認字……
當吳玉萍問藏民有什么困難時,他們提出的唯一請求是:“幫我們弄幾本作業本吧。”目睹此情景,從小在五峰深山住茅草屋、吃洋芋果、靠背河沙掙錢讀書的胡春華,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次日,他跑到縣城為山上的藏民買了50本作業本。
從那一天起,他萌發了為西藏教育做點實事的念頭。時隔4年,當選為區團委副書記的他,沒有忘記在支那村萌生的那個念頭。然而當他從整體上了解到西藏的財力與教育現狀之后,他的感覺是辦好教育的難度不亞于攀登珠穆朗瑪峰。
最大的“攔路虎”是缺錢。出路在哪里?他和區團委一班人幾經謀劃,決定重點依靠社會力量籌資辦教育。
伴隨西藏第一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區團委的誕生,他和區團委一班人與有關部門合作,創造性地推出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籌資項目:開展以“高原之愛——托起明天的太陽”為主題的籌資活動;發行“希望工程有獎愛心券”;發動“十萬黨員、團員、工會會員獻愛心”……
捐款由拉薩輻射到7個地市,資金由幾十萬聚集到幾百萬。胡春華趁勢而上,將籌資領域擴展到母校北京大學,擴展到中央國家機關,擴展到香港澳門……
1994年7月,胡春華在北京參與籌備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時獲悉:國家決定由14個省市投資23億多元,幫助西藏援建62項工程。這個信息使他萌生一個大膽設想:能不能借這次機會,由團中央動員全國14個省市團委對口支援西藏的希望工程呢?
胡春華當即趕到北京,向時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李克強同志、常務書記劉鵬同志匯報了這一設想。兩位書記十分贊賞他的想法。
返回西藏,他帶領團委一班人旋風般地著手實施這一龐大計劃:深入縣鄉確定項目,制訂詳細實施方案,邀請14個省市團委書記赴藏考察……他像一臺不知疲倦的機器,晝夜高速運轉。他對改變西藏命運的執著追求,他對西藏教育事業的一片癡情,深深地感動了團中央領導和14個省市的同行。14個省市團委主動將投資追加到600多萬元,將援建小學增加到20所。
短短幾年,他和區團委一班人為西藏的“希望工程”籌集資金過1000萬元,興建各類學校50多所,創造了西藏教育史的一個奇跡!
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奎元同志對“希望工程”給予高度評價,稱贊區團委為子孫后代辦了一件好事,辦了一件實事。這無疑是對胡春華和他的同事們的最高獎賞!
1995年7月,胡春華再次到地方政府工作,任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實際上是從一名青年團干成長為一名領導干部的重要轉折。
1年零兩個月后,胡春華被派往中央黨校培訓部一年制中青班學習,畢業后不久,便升任山南地委常務副書記(正地級,主持地委全面工作)。
1997年12月,共青團十三屆六中全會增選他為書記處書記。于是,他被安排到共青團中央,出任書記處書記兼全國青聯副主席,分管輿論宣傳與思想政治工作,主管《中國青年報》、《中華兒女》雜志等報刊。34歲的他成為全中國最年輕的副部級官員之一。
在團中央書記處書記這個崗位上,胡春華干了3年,2001年7月,胡春華二次返藏。任自治區黨委常委、秘書長兼自治區直屬機關工委書記,2003年3月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常務副主席,2005年起任黨委常務副書記、自治區常務副主席、區黨委黨校校長。
在雪域高原,胡春華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名普通團委干部到擔任自治區黨委政府重要領導崗位,西藏已經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回顧雪域生活二十年,胡春華深情地說:“永遠的藍天白云,永遠清新的空氣,清澈見底、一望無際的圣湖,高聳的雪山,沒有破壞的原始森林,一切都透出一種宏大的自然美。藏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在雪域高原創造出了燦爛的文明,單就他們選擇這片高原作為自己民族的生存搖籃,就已足夠令世人欽佩。藏族有句民歌:哪里有雪山,哪里就是我的家鄉。在藏民族身上,你可以看到人類征服自然的最頑強的意志。面對淳樸、熱情、豪放的藏族人民,面對藍天、白云、雪山、草地、神山、圣湖,你需要忘懷的是你自己。”
與胡春華在西藏共事多年的同事們這樣評價他:低調、穩重、工作扎實,愛下基層;同時又精明能干,組織協調能力極強;而且能說藏語、喝藏酒、跳藏舞,與藏族干部群眾打成一片。
在西藏,他先后讀過中外政治學、經濟學、民族學、歷史學、經濟管理學等學科的專著200多部,結合西藏實際和藏族同胞生存與發展現狀,撰寫發表論文30多篇10多萬字,編纂完成一部20多萬字關于民族問題的學術專著。
寄望青年踏實做人
從一名普通團干部到自治區團委副書記、書記、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一書記;從地區行署副專員、專員到自治區常務副主席、常務副書記;從擔任河北省長、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一直到中央政治局委員,三十多年來,胡春華接受了一個又一個他熟悉或不熟悉的工作,做出了很多卓越的業績,但他時刻保持著一個人生信條,那就是:人只有把兩條腿牢牢實實地扎在這片土地上才是實在的,人應該像“人”字一樣既腳踏實地又力爭上游。
這個道理他不是在書齋中玄想出來的,最初的思想啟蒙是在第一次進藏的路途中。胡春華記得自己剛離開學校時也有“舍我其誰”的豪氣。之后他坐汽車進藏,從離開家到拉薩,共計走了23天。坐火車到西寧后,坐兩天汽車到格爾木,再坐四天汽車到拉薩。當他穿過半個中國,從湘鄂邊陲到西北的黃土高坡,到柴達木的戈壁沙灘,到青藏高原腹地的荒原,越過鳥跡不至的生命禁區唐古拉時,在滾動的汽車輪子上,胡春華悟出了這個看似簡單但卻給他此后的人生帶來深遠影響的道理。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胡春華曾對北大的學弟學妹們這樣說,大學生活就是既要學好專業知識又要培養綜合素質,也就是又紅又專。當一部分大學生墜入了不是游離于社會之外而自以為清高,就是吸納社會中的一切而變得市儈的怪圈中時,我們的教育者要思考,我們的受教育的者也要思考。作為北大校友,胡春華認為:“北大確實以自己培養人才方面的成就不斷地證明著自己在中國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并不是每一個北大學子都能成就北大精神,更不是你一進北大就成了‘京都大學士’。大學生活僅僅是走入社會的最后的準備,遠不是你事業的本身。跟社會的需要比,我們擁有的很少,學校只能培養你基本的素質,給你一個良好的基礎。社會不是學校,更不是教科書上理論的設定。我們可以自以為是精英,但究竟是騾子是馬要遛過以后才知道。你可以不安于不偉大,但你不可以蔑視平凡。即使你真的能夠偉大,你也得先耐住寂寞。還是老話,我們必須有傲骨,但卻不可以有傲氣。當你走入社會之后,你仍然是一個學生,遠不是你期望的‘救世主’。你必須正視和找準這個。”
對于成才者的所謂“人生機遇”,胡春華是這樣理解的:機遇的核心就是找到干活的機會。不干活有再大的本事也沒有用。而且尤其要注意從小事做起,認認真真做好小事情,才能慢慢體現大能力。而總是等著做大事,其他發揮的機會都錯過了,就沒有人會了解你,就會失去更多的機遇。因此,胡春華特別鼓勵有志青年下基層,在那里做事的機會多,鍛煉也多,很容易把個人的價值與集體事業相融合,有利于自身的全面發展。
同樣,作風方面,胡春華把毛主席對全黨的告誡“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一直作為自己堅守的人生信條。
胡春華慶幸自己遇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他說,沒有黨組織的關懷培養,沒有藏漢同胞的教育幫助,就沒有他的今天。對于他曾經工作過的每個省區,他始終懷有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
因為,他始終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兒子!
?。ㄗ髡撸簭垎T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