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運用工匠精神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是擺在全國技工院校面前的重要大事,如何繼承黃炎培先生創辦中國百年職業教育的精神,在21世紀新的歷代發展時期,銳意改革,走出一條前所未有的新路,是全國職業教育界思考探索的焦點。特別是在國務院調整企辦技工學校辦學機制的關鍵時刻,企辦技校何去何從,如何迎戰競爭,強化主體作用,是全國企辦技校在拐點時刻急迫需要解決的重大難點問題,由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全資舉辦的陜西汽車技工學校(以下簡稱陜汽技校),在走過37個年頭之后,正在迎難而上,以工匠精神為核心,不僅首次提出“匠師”,并以“匠師”架構工匠精神職業教育骨架,勇開全新競爭格局。
一、戰略統籌:拉開工匠精神職業教育改革的序幕
2017年5月,陜汽技校杰出校友朱則榮先生,從一名技校生開始,經過23年的勤奮自學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成長為品牌學奠基人,先后開創世界一流的品牌學科,工匠精神學科,他的事跡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辦的《職業》雜志等媒體報道,全國技工院校首席專家黃景容教授、中華職業教育社蘇華副理事長、陜西省中華職業教育社李明富秘書長等全國職教界領導及專家高度關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張立新司長評價:技工教育迎來拐點,企穩向上,充滿希望!
2017年9月12日、13日陜汽技校精心組織開展2017年秋季學期開學第一課,邀請品牌學奠基人、《工匠精神原理與六大原則》一書作者、該校杰出校友朱則榮先生共同舉辦了工匠精神系列活動。
工匠精神系列活動由“我們的工匠精神”專題報告會、西岐工匠品牌研討會、工匠精神職業發展研討會、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研討會組成,系列活動圍繞工匠精神職業教育改革,為全面做強汽車工匠職業教育,辦成全國一流技工名校,對全校師生進行了思想認識上的總動員和戰略結構的理論設計,提出了一系列職業教育的新理論、新概念、新提法和新走向,陜汽技校緊抓落實,將最新提出的職教改革理論運用之于學校實踐,此舉在全國職業教育特別是技工教育領域,引起極大震動。
陜西省技工學校指導中心副主任武爭鵬、陜汽技校領導班子成員與2100多名師生在為期兩天的開學第一課活動中,分別以全校大會和分組討論形式參加了學習研討活動。
武爭鵬副主任指出:“弘揚工匠精神”就是要把工匠精神放在技工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技工教育不僅是職業教育,也是全國各界弘揚工匠精神的主戰場,支撐點,發力點,是具體落實工匠精神的戰略高地,誰擁有一流的工匠品牌,誰支配全球市場,誰能率先發展出工匠精神,誰就占領中國制造的世界地位。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就是要在中國制造系統工程中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流基礎產業工人,這是一個龐大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既需要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也需要系統扎實的深層次理論支撐,更需要全省職業教育界團結一致共同實踐奮斗。
陜汽技校校長、絲綢之路職業教育聯盟副理事長李亞平指出:工匠精神源于技工教育、工匠精神源于一線制造實踐,工匠精神源于工匠式人生的追求,工匠精神貫穿于職業教育的始終,工匠精神與每一所職業院校、每一位師生悉悉相關,工匠精神就在我們身邊。讓工匠精神從技工教育開始,從打造陜西品牌開始,從發展中國制造開始,鑄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讓工匠精神無處不在,為中國職教師生贏得人生的尊重。
二、我們的工匠精神:技工教育的最大缺陷是沒有根植人文涵養
“這里曾是周秦漢唐,孕育了華夏工匠文明的開端;這里曾是長安,云集了普天之下的能工巧匠;這里也是新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地,是現代航天、汽車、儀表等國防和民用尖端制造業的心臟。我們沿著古代偉大工匠們所創造的璀璨奪目智慧成果,正在邁向新興的工匠精神時代。”
首場活動“我們的工匠精神”專題報告會上,陜汽技校副校長藺紅漫開場主持,就將2100名師生的思緒引入到了深厚的工匠文明,并拋出了一個需要令人深刻思考的話題:“自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工匠精神以來,弘揚工匠精神已經成為全國各屆各行業各學校和各企業的工作重點,但究竟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發展工匠精神,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也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撐,這就導致了在工匠精神的實踐中五花八門,在許多地方流于形式,停留在口號上。”
朱則榮以“中國技校生”為題,指出,社會上習慣性認為只有上大學才被視為取得學業成功,但企辦技校生——作為中國制造、中國服務、中國品牌的產業支柱主體,為我國國民經濟騰飛做出了重要貢獻,自改革開放以來就是中央企業和省屬重點企業的基本骨干人才和產業基礎的基本支撐力量,長期以來被忽視,沒有被放到一個核心位置上被高度重視,中國制造、中國服務要升級為中國品牌,中國品牌要享譽世界,就必須有一流的工匠大軍來支撐,所以我們要牢固信念,我為中國技校生代言,我們人人都為中國技校生代言,用我們手中的工匠精神托起中國品牌的明天。
朱則榮以自身從進入技校、創辦學生社團、在實習中探索企業生產現場,在陜汽控股集團工作期間從工人開始自學成才,直到最終成為了國家標準起草人,品牌學奠基人,為我國國家品牌學、服務學、企業文化學、工匠精神學等理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親身經歷,講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精神主旨——工匠精神發源于技工學校,品牌學、服務學、工匠精神等理論研究成果來自于在陜汽技校的學習和作為一名技校畢業生、產業工匠,在汽車企業中的成長實踐,“通過我們的雙手,把鋼板變成藝術品”深深震動了師生們的心靈。
“技工學校和大學對比,到底最缺的是什么?”他指出:根本缺陷是人文涵養,我們過去一直認為技工就是干活的,所以中國的企業一直只是在制造物質上的產品,只是在提供行為上的服務,中國為什么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品牌,就是我們在中國制造、中國服務的基礎產業人才培養中,讓學生缺少了對人文涵養的認知。消費升級的本質是文化消費,品牌競爭的本質是文化內涵、文化形態的競爭,沒有文化給養的工匠,是無法在制品、技能中展現出文化,因此中國的企業普遍不具備創造出具有文化感知、具有生命力的品牌化物產。人文涵養是培養一流工匠、造就一流工匠大師的基本要求,而要成為大匠、巨匠,則必然是建立在“天人合一”、“萬物有靈”、對自然萬物的感知與純粹精神追求上,全方位素養教育和工匠式精神追求是培養工匠人才的基本保障。
2017年4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直屬中央一級出版社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選定朱則榮的工匠精神理論著述《工匠精神原理與六大原則》一書作為重要出版物出版發行,陜汽技校將該書作為學校選定重點教材。在本次活動上,朱則榮串講了工匠精神原理和六大原則。他指出:從南方古猿出發,人類歷經了“能人、匠人、直立人、智人、現代人”240萬年的進化,先有了“工、匠、精、神”,然后才有了“工匠精神”,然后又歷經七次偉大的工匠式裂變,從工匠中分離出了人類萬千種職業和產業全貌,并形成了工匠與眾不同的特征、性質與級別劃分,工匠是萬業之祖。
如同騎士精神書寫著歐洲中世紀的傳奇,在21世紀則是工匠精神的偉大時代,朱則榮正式定義了工匠精神的六大原則:“態度、責任、價值、職業、精神、榮譽”。他指出: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偉大榮譽系統的全面體現,在21世紀,工匠們取代了騎士,以無比的自信、精致與典雅的精神品質建構了品牌的精神世界,當追求與技藝一致,當精神與作品合一,當價值與榮譽統一,工匠精神與工匠們傾力打造的品牌也就實現了永恒,工匠大師是工匠精神真正的主體,也是發展品牌經濟的核心支柱。一個企業或一個地區能否發展出國際品牌,關鍵在于有沒有造就一批具有高感知水平的工匠大師,并借助于工匠大師手、眼、心、腦,從完美主義的角度對產品和服務把關,工匠大師的作品才是品牌溢價中價值最高的部分。
陜汽技校副校長畢超指出:人類文明的發展總是依河流而生,河流是形成文化的重要載體,陜汽技校所坐落的涇河與渭河交匯處,在此交匯形成涇渭分明的著名成語,這兩條河流共同孕育了中國古老的農耕文化和周秦文明、漢唐雄風,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兩河流域。從文明發掘工匠精神,復興工匠精神是工匠職業教育的重要支撐。
2017年5月,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的《現代企業文化》雜志在這一期集中專刊報道了全國五一勞動模范,同時以專訪形式邀請朱則榮對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的工匠精神提法進行了政策解讀,文中指出:厚植工匠文化今天的新提出,是具體深化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向。他進一步講到,“厚植工匠文化”就是要把工匠精神的文化做透,要讓文化成為工匠精神的主導。陜西歷史文化厚重,陜西制造是中國最早的工匠精神文化重地,工匠精神發展重點必須放在要深挖文化、挖透文化,從文化的源頭、文化的根脈上解決工匠精神的文化淵源、文化承繼、文化繁榮等問題,這是一個重大研究課題,也是艱巨的文化梳理工作,我們同時有堅強的信心從陜汽技校開始,在技工教育中根植工匠文化認識,培育具有高度文化感知、領先格局和精神追求的明日工匠大師,以工匠精神的文化形成并發展中國的工匠品牌。
三、西岐工匠品牌研討會:區域工匠品牌的培育樣本
9月12日下午召開的西岐工匠品牌研討會,由在校的陜西岐山籍學生、全省精準扶貧學生代表、西岐工匠扶貧助學工程相關教師、陜汽93夢丫志愿者聯合會共同出席。
西岐工匠扶貧助學工程是共青團陜西岐山縣委、共青團陜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委員會、陜汽93夢丫志愿者聯合會、陜汽技校四方聯合開展的扶貧就業重大工程。2017年8月21日,中共岐山縣委副書記高清苗、陜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承志、岐山縣人大副主任祝軍林、陜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組織部部長顏峰、陜汽技校校長李亞平、陜汽控股集團團委書記惠文正、陜汽93夢丫志愿者聯合會會長楊治國等領導共同歡送西岐工匠受助學生到陜汽技校入學。
本次研討會由陜汽93夢丫志愿者聯合會會長楊治國、副秘書長劉鑫介紹了工匠助學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就西岐工匠品牌的打造形成共識。
朱則榮指出:盡管我國許多省市都積極開展了區域工匠的評選,但距離品牌化,將地區工匠群體的培育與發展轉化為社會經濟效應與發展成果還有很大的差距。位于陜西岐山的周公廟遺址是中國工匠文明的發祥地,周公所著的《周禮》是古代華夏民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比如九鼎,就是將工匠技藝與儀式、地位緊密結合起來的象征,儀式的復興是工匠文明的重要載體,《周禮·考工記》“國有六職”中,“百工”、“婦功”就占其二,深刻反映了我國古代正式意義的工匠職業劃分,特別強調了婦女從事的紡織、刺繡、縫紉等工作具有經濟價值。
西岐工匠品牌不僅要復興工匠精神的源頭,更重要的是要以西岐工匠扶貧助學工程為開端,圍繞岐山籍學子、產業工人、現代農民、企業家等工匠式人口文化資源,做強工匠精神,促進岐山品牌在全國范圍和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以高度品牌化和工匠精神把岐山哨子面、岐山涼皮、岐山民俗、岐山人文之旅、岐山汽車裝備業做強,為發展岐山美食之城、華夏文明發祥地、中國西部汽車城等產業經濟支柱奠定基礎。
西岐工匠品牌作為區域工匠品牌經濟的實踐樣本,將占據品牌經濟發展的一個制高點,為我國商品經濟向品牌經濟轉型發展提供新思路,也為以陜汽技校從生源地為主體,結合精準扶貧,促進高陵工匠品牌、西安工匠品牌、漢中工匠品牌、陜西工匠品牌、無錫工匠品牌、黑龍江工匠品牌、浙江工匠品牌、廣東工匠品牌等工匠品牌等對標發展,為將工匠精神轉化為工匠品牌溢價優勢,為區域經濟發展結構提供新探索。
朱則榮指出,工匠品牌作為中國第一部品牌評價國家標準《商業企業品牌評價和企業文化建設指南》(GB/T27925)和《品牌總論》在美國和中國公布的國際品牌分類法中的第一個品牌分類,是我國品牌經濟發展首個重要突破點,2018年1月由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品牌評價暨中國企業五星品牌論壇上,將發布全國企業工匠品牌的建設成果,表彰一批領先的全國工匠品牌企業。
四、工匠精神職業發展研討會:用“職業發展”提升職業教育含金量
在陜汽技校舉辦的工匠精神職業發展研討會,吸引了全校班團干部、優秀學生代表出席,階梯教室不僅坐無虛席,很多同學不得不增加椅子來參加研討會。
朱則榮指出,高等院校重視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這是從職業角色、職業走向、職業通道等方面為學生一生的職業路線提供的支持,高校也注重校友會的建設,使學校成為連接校友成長、校友成功、校友成就、回報母校的重要情感紐帶。職業教育的本質并不僅僅是學校的在校教育,要以職業發展的新思想來重點改革職業教育。
他指出:職業發展是貫穿職業教育的教前、在校、職前、在職、職業成長、職業成就全過程的職業生態,從學生的個人意愿和志向抱負為主,幫助學生及進入正式職業階段的校友在各自選擇的發展領域提供持續的動態知識更新。學生在當前工作、職場晉升中會出現轉崗、成長為高級技師和工匠大師,擔任班組長和車間主任、從事政工工作或調至銷售服務部門,或者因新聞寫作興趣調出生產一線從事文職工作,也可能創辦企業或出任企業高級領導職位,學生就業以后的發展既是彈性可塑的,也是動態發生變化的,每一個升級、晉級都需要新的知識結構與能力準備,而這種實際發展需要恰恰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貫穿了學生從學生時代到成長為工匠大師式人才的職業始終,一般到40-50歲,學生才會經歷各種職業競爭和職業淘汰成為工匠大師,走上重要領導崗位。因此要打通職業學校教育到職工大學的通道,將學校與校友總會合起來,從而擴寬教育內容,建設職業教育的發展生態。
他特別的強調,之所以學生對技工院校不了解,主要原因是學生選擇技工院校是一種突然選擇,初中、高中與職業院校之間是脫節的,許多家長和學生傾向于走大學教育路線,只有當認為學生學習報考大學失敗、日常考試成績不好時,才會將目光轉向各技工學校,實則是家長和學生對技工學校一無所知,學生對所學專業以及畢業后發展前景非常迷茫,這就需要注意學前教育、職業前景和在線職業發展教育。技工學校的興趣培養課程可以進小學,技能教育可以進中學,工匠精神成長計劃可以進入大學,打通認知通道,培養優質生源,強化職業前景。
朱則榮指出:陜汽技校要重點建設21世紀汽車工匠骨干人才培育計劃,要重點發展21世紀汽車品牌與服務戰略領軍人才計劃,要把新型汽車品牌、服務、工匠人才梯隊的培養作為明日汽車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要形成新型人才的戰略培育系統,要打通汽車工匠人才培養的全域通道。要如同入黨申請,學生志愿申請成為工匠,按《工匠精神原理》設計的“工、匠、精、神”四個發展階段,甄選重點培育對象,分層分類分批選拔式進行職業發展的分階段成長輪訓。要通過建立讀書會,形成興趣學組等形式,擴寬學生知識面,提高素養,加強學生人文涵養及新聞、互聯網等多方面興趣及知識的培養。
工匠精神職業發展,是為工匠成長建立具體的榮譽晉級階段,并在理論設計上對職業發展形態、要求方式做出界定。他在《工匠精神原理與六大原則》中對工匠的級別進行了劃分,工(產品形態:細致精細,是對工作的要求,分為學徒、技工、高級技工階段),匠(制品形態:制藝,是對水平要求,分為:工匠、匠師),精(作品形態:技藝完美,是對技藝表達的要求,分為:大師級工匠、大匠),神(偉大作品形態:傳神,是對作品傳世的要求,統稱師匠,分為巨匠、宗師、大宗師階段)。
他認為:工匠精神的發展主體是工匠大師,重要載體是工匠空間,要把工匠成長視為一種具有儀式感的榮譽機制進行建設,陜汽技校要有志爭做培養汽車工匠大師的“黃埔軍校”。參照雙創空間,要在學校、企業、社會中廣泛興辦工匠空間,他總結了曾經的美國汽車心臟底特律工匠空間的發展,認為特別是技工學校和企業中的工匠空間相當重點,是培養工匠大師的重要場所,讓工匠大師獲得尊重感并發揮工匠精神的重要榮譽場所。
針對學生對企業情況不了解的問題,校長李亞平也當場宣布,由團委每周組織讀報,學習陜汽控股集團企辦報紙《陜西汽車報》要聞版,增加學生對企業發展前景和職業發展走向的認知。畢超副校長會上明確表示,將在就業環節重點增加職業發展內容,結合職工大學,在職業發展上發力。團委書記張衡總結發言:以“扎根一線,多元知識”作為學生班團建設重點。
五、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研討會:以“匠師”作為職業教育主體
陜汽技校全體教職工共同參加了本次活動最重要的環節——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研討會。
朱則榮介紹了世界職業教育的發展概況,他回顧歐美高等教育、19世紀以來的職業教育、歐洲中世紀以來的學徒制工匠教育的異同之處,指出學徒制是工匠精神的主體培養方式,必須嚴格學徒制——堅守“學徒不滿七年不得自稱為工匠”的職業發展信念,不能以拔苗助長的方式過快濫評工匠。
同時,他以美國醫學職業教育、住院醫師職業培養結構對標工匠精神職業教育,提出《工匠精神的六大原則》中的“態度、責任、價值、職業、精神、榮譽”是開展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建構工匠精神的理論載體和實踐方式,從學習態度、工作態度入手為學生根植工匠精神。
研討會上,他提出“匠師”是職業教育的主體。朱則榮說,匠師作為正式對工匠進行管理和教育的職業出現于西周,在《周禮》中,“匠師”是主管工匠的官員,在美國學徒制中,匠師相當于副教育,只有達到匠師級別方能授徒。英國、法國等許多國家從中世紀開始就建立了大師級工匠的行會機制,以作品來認定大師級工匠,只有達到大師級工匠方可開辦企業、招收學徒、招募工匠,至今在許多領域,仍然堅守這種只有大師級工匠方可開辦企業的機制,使大師級工匠成為這些國家的國寶,發展出了享譽世界的歐洲百年國際頂尖品牌,成為這些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經濟支撐力量,中國的工匠精神要發展,就必須強化工匠培養的師資問題,建立起嚴格的“匠師制”制度,以此建構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的主體骨架。
他指出:陜汽技校在今天,是全國首個首倡“匠師”的技工院校,要致力于工匠精神的職業復興,甄選“匠師”、發掘“匠師”,集中打造一批匠師個人品牌,以匠師為核心建立匠師工作室,領銜工匠空間,出版工匠的研究和教學成果,尊師重教,通過拜師儀式塑造對“匠師”的地位。
在技工學校發展結構上,朱則榮指出,技工學校之所以在我國教育中長期沒有受到重視,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學方式與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基本是以工種專業建立教學體制的,沿用的是中小學普遍的部門設置結構,無法突出育人特征和教學結構特色,由于工種的培養對象和培養結果是技術工人,造成了人們對技工學校的認知下降,家長和學生認為這些專業只能夠學得一技之長,認為人生前途渺茫。
他指出:要比照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學校和世界一流學科的方式,對技工教育的教學版塊進行改革,陜汽技校要以做強汽車職業教育為主體,將教育版塊改為汽車品牌系、汽車服務系、汽車工匠系三大版塊,推進《汽車品牌學》、《汽車服務學》、《汽車工匠學》三大工匠精神職業發展理論與實踐譜系,開發《汽車售后服務管理》等職業資質教材。瞄準世界汽車產業發展前沿,結合未來汽車品牌與服務生態系統戰略布局和前沿人才需求特征,培養新一代頂尖汽車品牌、汽車服務、汽車工匠人才,既要為企業輸送優秀的汽車高技能人才,也要以未來企業發展所需的理論結構、經濟特征、競爭優勢培養產業基礎骨干人才和領軍人才,在全國汽車品牌、服務、工匠人才需求發展中占領制高點,重點突破理論設計、課程結構、匠師幅度。
為期兩天的開學第一課工匠精神系列活動落下帷幕,陜汽技校已經成為工匠精神職業教育改革的策源地,以新理論、新理念、新探索邁向改革前沿,陜汽技校校長李亞平表示,將為首批匠師擇期舉行榮譽儀式及拜師儀式,由匠師領銜首個工匠空間也將于近期建成,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的系統改革已經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