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著手電筒,提著小板凳,圍著小方桌,嘮嘮家常事兒……從2014年起,江西上猶縣結合客家人閑暇走家串戶、圍桌閑談的習俗,組織黨員干部利用工作之余深入基層,通過圍桌座談等方式,打開群眾“心門”,傾聽群眾“心聲”。
上猶縣黃埠鎮黃沙村村民在參加“鄉間夜話”。幸垂有 攝
“話”中架起“連心橋”
上猶縣五指峰鄉鵝形村地處光菇山腳下,五指峰圩鎮到光菇山不到9公里。早些年,因為沿途道路泥濘、山高路陡,擋住了不少游客的腳步。
如今,當地村民已經利用光菇山獨特的自然資源做起了民宿、搞起了旅游。能發生現在這樣的變化,還要源于2015年的一次“鄉間夜話”。
五指峰鄉齊云農莊“莊主”傅品云告訴記者,搞好旅游發展經濟,村民們可是盼了好幾年。“大家早都盼著修路,不能守著金飯碗餓肚子啊!”傅品云指著不遠處云霧繚繞的光菇山說。
“關于修路的事,村民和交通局駐村干部、鄉村干部都提起過,但就是彼此寒暄時說說,路不好走啊,能修修就好了,沒有正兒八經坐下來議過。” 蔡聯偉回憶起2015年第一次組織“鄉間夜話”的情形。
在那次“夜話”上,村民敞開了心懷,“修路”這件事也正兒八經的列進了“鄉間夜話”的問題清單。
上猶縣黃埠鎮黃沙村村民參加“鄉間夜話”。幸垂有 攝
一年后,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生意比以前好多了!”從傅品云的話語中,記者能感受到他溢于言表的興奮。隨著光菇山交通狀況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升,傅品云開始嘗試著網上接客,其他村民在幫扶干部的指導下,也開始琢磨著“靠山吃山”了。
“以前,干部白天去老俵家里,村民忙著干農活,哪有時間和心思坐下來聊。現在,縣鄉駐村干部事前了解村組情況,初定下幾個議題,提前告知大家地點,就像一家人集中說事,如今村里的狗見了我們的駐村干部、幫扶干部都不叫喚了。”五指峰鄉大學生村官李蘭芳風趣地說。
從2014年起, 上猶縣就在黨員干部中開始推行“鄉間夜話”。“利用群眾晚上閑暇時間,召集大伙兒一起坐坐,聊聊天,既聽取大家的呼聲,又為大家解決難題”。朋友越走越近,親戚越走越親。“鄉間夜話”讓干部與村民交上了朋友,成為了自家人。
據統計,截止目前,該縣鄉、村、組已先后開展夜話活動1600余次,收集意見建議2400余條,解決矛盾糾紛、道路維修、村容村貌整治等問題1486個。
上猶縣陡水鎮紅星村村民在“鄉間夜話”中暢所欲言。羅江華 攝
“話”中樹起“好民風”
深山里的農家院落微風習習,“齊云農莊”的“鄉間夜話”還在繼續。
“老傅家媳婦,你家垃圾不能倒在路邊,游客來了看著都窩心!”“不是我倒的,是孩子她奶奶倒的,我都說她好幾次了!”“門前‘三包’啊,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門前三包”,是村民們在“鄉間夜話”中,反復討論最后舉手表決定下來的“組規”。像這樣的“組規”在上猶并不新鮮,不少“村約”“組規”就是在“鄉間夜話”中,村民的爭論中自發形成的。
7月15日,油石鄉塘角村靠椅組的通組公路開始施工。“全組47戶人家,家家出工出力”,在商討修路的“鄉間夜話”中,油石鄉黨委書記黃慶毅見證了這條“組規”的出臺全過程。
上猶縣陡水鎮紅星村村民在“鄉間夜話”中為干部點贊。羅江華 攝
通組公路項目確定后,村民提出部分路段要拓寬路基,導致用地補償費用增加;增開的一段路基,又增加了工程量,如今下撥的項目資金有些缺口。項目會不會成為半拉子工程,“鄉間夜話”舉行前,黃慶毅心里在打鼓。
“這條路是國家對我們村的幫扶,大家的愿望要滿足,錢又不夠,怎么辦?路還修不修?怎么修?”會上,靠椅組理事會會長楊安石開門見山。
“黨和政府對咱們村關心,但咱也不能全等著!”“等不是辦法,早修通早致富。要不,大家伙湊點?”“自家路自家出點力,可以省點人工錢!”。在“鄉間夜話”上,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最終商定,缺口資金大家“共籌”,施工期間每家每戶輪流出工。
“以往幫扶項目落地難,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今天沒想到,大家思想這么一致,自發支持鄉村建設,‘鄉間夜話’順了民心,淳了民風啊!”黃慶毅感慨。
塘角村靠椅組為修路集體議定“組規”,同在該鄉的水村梅前組,卻有一條不成文的“族規”。
每年大年初一,梅前組每家每戶派出一名代表參加一年一度的“曾氏族會”,會上對去年家族內發生的喜事、幸事、大事逐一點評,對新一年家族內的重大事項集體敲定,實施中遇到問題和困難則在不定期的“鄉間夜話”上,由族里年高望重的老者提出,在鄉村干部的見證和指導下,族內宗親商議后解決。
由客家傳統習俗形成的“家族會”和在鄉村干部引導下成立的“鄉風文明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民間組織,在“鄉間夜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村民在夜話中,自我認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對公共事務從‘觀望’到‘參與’,每個人都是鄉村建設的主角,人人都是良好鄉風的推動者。”上猶縣文明辦主任曾祥升對“鄉間夜話”有著切身的體會。
“話”中筑起“黃金屋”
上猶縣安和鄉鄱塘村是典型的山區村,山上資源豐富但經濟卻不發達。只有把山上經濟盤活了,村民的錢袋子才能鼓起來。
每一次的“鄉間夜話”,如何種好油茶、如何抱團發展是鄱塘村干部和村民熱議的話題。通過一場接一場、一次又一次“鄉間夜話”,最終村民一致決定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發展油茶產業。
“種油茶是技術活,光靠蠻干不行,有了標準大家要執行,不能想當然。”“支部帶了頭,社員要跟上”。參加夜話的村民們熱情高漲,紛紛提意見、出對策,對產業的發展充滿信心。目前,鄱塘村油茶山面積達2100畝,可輻射帶動全村30多戶300多人脫貧致富。
“鄉間夜話”上,既拉家常,更講發展。
上猶縣是茶葉、油茶種植大縣,但土地流轉、種植技術、產品銷售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產業發展。為此,當地干部不定期開展“兩茶”產業發展的“鄉間夜話”專題會,有針對性地與村民商議解決遇到的問題。
如今該縣“兩茶”種植面積達53.8萬畝,在“兩茶”產業村,幾乎家家有茶園。不僅如此,村民還結合“兩茶”產業的發展,利用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起了鄉村游,全縣有6個村列為全國鄉村游重點村。
村民在“鄉間夜話”中舉手表決通過所議事項。羅江華 攝
前不久,在“贛南茶葉第一村”梅水鄉園村,干群們再次圍桌而坐,討論“如何打造特色旅游小鎮”。近年來,園村一直在走茶旅融合特色旅游的發展路子。村莊的發展方向,正是在一次次“鄉間夜話”中謀劃出來的。
村莊的發展變化,群眾看在眼里、喜在心頭。村民鐘祖勝感嘆:“環境更美了,村民更富了,我在大金山漂流景區找到了工作,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村民吉同萍開心地說:“村里游客多了,農家樂也火了,沒想到咱也吃上了旅游飯。”
在“鄉村夜話”的幫助下,村民們找政策、謀思路、想對策,貧困戶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油茶、民宿等致富產業。2016年,上猶縣全縣9個村退出貧困村,3266戶1.08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6.7%。
“鄉村夜話”聽民聲、淳民風、謀發展,真正的走進了百姓的心里面,成為了百姓奔向小康的法寶,更成為了上猶縣發展提速的“助推器”。(記者 鄧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