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值建軍90周年,為了緬懷革命先烈,銘記苦難征程。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軍魂歸處在紅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奔赴中國第一將軍縣——湖北省紅安縣,尋訪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的紅色記憶。
“對歷史負責,為現實服務,替未來著想”
7月25日,為了進一步加深隊員們對紅安縣歷史的了解,我們來到了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紅安檔案館。這里是紅安檔案永久的保管基地,里面收藏了豐富的紅安歷史文獻和視頻資料。我們開始了對紅安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的閱讀和學習。董必武,李先念,韓先楚等革命先烈的事跡都令隊員們十分欽佩,大家將與本次實踐相關的內容摘抄成冊,整理出了豐富的資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7月26日,團隊來到了著名的黃麻起義策源地、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七里坪。長勝街上保留著大量的革命舊址,是紅安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革命遺址群,這里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地,是鄂豫皖蘇區早期中國革命的中心。現在,長勝街仍保存著七里坪工會、列寧市經濟公社、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指揮部等多處革命遺址。古樸的街道上依然有許多居民和商鋪,他們在這里,靜靜守候著,無聲地敘述著八十多年前的那一段不可磨滅的記憶。

軍出紅安,千里來尋故地
通過多方聯系,我們有幸尋訪到了96歲的老紅軍,他從11歲參軍,親歷了從抗日到解放再到抗美援朝數場戰爭,從敵后的地下工作到前線的荷槍實彈。我們隨著老紅軍的講述,回到了那早已塵封卻鐫滿光輝的往歲。
談起鴨綠江上空轟鳴的戰機,談起那早已將日寇驅盡卻依然矗立在黃河北岸的城樓,老人總是感慨萬千。老人教誨我們,即使已經到了和平年代,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不能丟,不圖私立,舍身為國的信念不能忘。每每講到激動之處,老人總要唱幾首當年的軍歌,仿佛能從歌聲里穿越回那崢嶸歲月。
7月27號,我們又去探望了一位參加了上甘嶺戰役的老兵,91歲的陳爺爺是當時連隊里唯一幸存下來的人。我們來到陳爺爺的家中時,發現兩個相依為命的老人生活得如此艱難,讓隊員們都為之動容。了解到老人每月的生活費大部分都拿來給行動不便的老伴治病,我們心中更是酸楚。老人與我們講述了戰火在記憶中燒灼出的片段:
“敵人用飛機丟大炸彈,大的里面包了小的,小的里面是更小的,最后爆炸裂開,大家都犧牲了。我只有21歲,我當時藏在死的尸體下面,把槍壓在身下(上好子彈),把眼睛閉著,不被敵人發現。死了同志到處都是血,我自己也負傷了全是血,敵人看到我是血人。那個時候沒辦法,敵人上來了,我就在底下偷看,敵人上來了,背對我的時候就打一槍,要動腦筋,不動腦筋活不了命,我打死一個人,我就把槍拿過來?!?/p>
“我下來的時候把全身的衣服都換掉了,不然一身血,血都成了印,硬邦邦的,好可憐呢,上甘嶺我們打的好苦啊,但是我們不松手,犧牲了的同志算是犧牲了,白天我們不敢去收尸,晚上去摸著收,那不然沒辦法上去,上去就完了?!?/p>
“我們所有人都沖進去了,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我們那會打了七天七夜,又沒有吃的也沒有喝的,喝就喝自己的尿,到后來尿也沒了,那個時候哪里顧得上吃的喝的,只顧著打仗,打紅了眼睛白天晚上就只想著打,我們那個時候21歲什么都不怕,我們在上甘嶺打的好苦啊,前面上去的都犧牲了,又補充了新兵?!?/p>
一聲銅鑼驚破九十載滄桑巨變,萬數忠魂捍守八千里鐵血山關。紅安是星星之火中的一點,更是燎原熾焰的中堅。軍魂歸處,我們依然在尋訪,在守望,在執著軍魂更深處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