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口、場景、模式,誰更占先機
我們公司有一臺友寶的販售機,公司里的小女生經常圍在前面買飲料。
我看到大多數女孩子在支付的時候,都會選擇微信支付,我問了下原因,答案很有趣。因為“微信里有朋友的紅包”、“因為微信提現有手續費,得花掉”、“微信花的是‘零錢’”、“誰天天打開支付寶啊”……
從支付的資歷上來說,支付寶開始成立于2004年,有13年的發展史;微信支付(財付通)在2012年年末微信5.0發布,因為帶有綁定銀行卡的功能,才踏入了中國移動支付的隊伍,發展至今只有4年半。
微信作為后起之秀,在線下支付領域成績不凡,這和它的戰略定位也很有關系。
在線下支付場景方面,微信支付憑著極高的打開率
支付戰爭的核心:場景
首先說財付通,社交為以微信、QQ為入口的財付通帶來經濟效益。有人說微信支付的趕超,主要通過紅包大戰與線下掃碼來實現,而這些實現的基石,是微信強大的社交與關系鏈優勢(深社交,精傳播,強關系)。
在線下小額支付場景中,微信人人都有,每天都用,使用門檻非常低,憑著極高的打開率,輕易地融入到線下支付場景。就算支付環境不安全錢被盜了也沒事,反正也沒多少錢。
再說說支付寶。眾所周知,一直眼紅于微信在社交成就的支付寶,這么多年不可謂不努力。去年“圈子”事件的發酵,讓支付寶對社交徹底放棄。
痛定思痛,正是重回“商業”的決定,誕生了如今的“口碑”。如當初在社交上的努力,但在前有O2O平臺大眾、美團,后有微信小程序的當下,即使解決了入口的問題,消費場景的雷同度實在叫人看好不起來……
對個人用戶方面,支付寶主打安全金融牌,試圖在個人用戶心里建立網絡資金保險柜的角色,大力發展理財場景的支付服務,以避開和微信的正面沖突。但對于大額交易,人們又往往更信賴銀行卡、理財機構等在線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機構。
微信的小額高頻和支付寶的大額低頻,你更看好哪一個呢?
主導型與開放型的PK
去年,當我們還沉迷在雙11的瘋狂中時,意見領袖馬云爸爸卻說“明年再也不提‘電子商務’!”演講中,依舊激情地揮斥未來的方向,其中包括最近大熱的“新零售”。
呼吁大家從電子商務走向新零售的阿里,是怎么做的?
今年5月,阿里巴巴集團收購了聯華超市18%的內資股份,成為其第二股東。集團方面表示這彰顯了阿里踐行新零售的決心。
今年7月,阿里無人超市開張,阿里稱這是“真正走向新零售”,“要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零售的無人化、智能化和信用化”。
一方面,阿里要走到線下,想像線上電子商務時代一樣,成為線下實體經濟的霸主。另一方面,慷慨激昂的雞湯和晦澀難懂、成本高昂的人工智能技術,對于當下大多數還在思考如何活好今天的中小實體商戶,實在是離得太遠,算不清的賬、材料成本不斷上漲、員工流動性大管理難,商戶在新零售的路上滿腔熱血的一頭霧水。
阿里的新零售,能夠解決線下實體商戶真實的難處嗎?
不得不說,領袖阿里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能不能帶領大家一起吃螃蟹……真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得打個問號。
相反,微信走過通訊、社交之后,將自己定義為一個開放平臺。為第三方移動程序提供接口,(這個平臺面向所有的APP開發者)使得第三方程序的內容通過微信的社交屬性擴大傳播,前提是他們擁有成熟的應用程序。
對微信內部而言,打通了外界與自己的聯系;對于外部環境而言,微信撮合了整個第三方程序市場的繁榮,引導了更多的市場需求和生產。
在新零售領域,這將使得大多數的中小商戶,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通過微信核心供應商提供的標準化的第三方程序服務,實現經營的信息化與互聯網化。
“小步試錯 快速迭代”的互聯網精神下,沒有誰是永恒的輸家和贏家。看好微信能將線下流量線上激活;線上流量在阿里的帶領下,也許在線下也會有新的生命力。
對零售業來說,變革常在、創新常在。我們的思維不應該只停留在互聯網時代。
作者 徐麟
上海尋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原點點客副總裁
資深移動互聯網營銷人,因有感于小賣部記賬落后,啟發并于2016年推出熊貓優惠,致力于幫助5000千萬線下實體商戶走上新零售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