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西寧7月16日電 記者鄭彬 石晶報道:第三屆全國民族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驗交流現場會今天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召開。記者從會上了解到,近年來,我國30個民族自治州堅持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后發趕超跡象明顯,2016年相關地區生產總值與2010年相比已實現翻番。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巴特爾在會上表示,我國30個民族自治州大多地處偏遠,昔日發展相對滯后。最近幾年,各州通過堅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經濟發展領域已具備一定的后發優勢。
與此同時,近年來各州在公共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設施建設方面突飛猛進,為“后程發力”提供了基礎。如青海省果洛州、玉樹州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建成支線機場,云南省文山州等7個自治州已經通了高鐵,這些成就在過去都是難以想象的。
“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各自治州后發趕超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巴特爾說,據初步核算,2016年我國30個民族自治州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72萬億元,與2010年相比已實現翻番。
盡管如此,各州在脫貧奔小康的道路上仍肩負著較大壓力。巴特爾說,我國民族自治州面積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但經濟總量較小。截至2016年底,我國30個民族自治州的貧困人口還有近550萬,占全國的13%,貧困發生率9%,高出全國1倍。
巴特爾說,各自治州要實現如期脫貧、同步小康,必須立非常之志、建非常之功,一方面,需進一步用好用足國家出臺的各項利好政策,努力盤活當地既有特色資源;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更完善有效的脫貧、發展機制,將國家支持、外省援助、內生動力一同轉化為跨越式發展的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