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7日上午10點,國務院新聞辦將舉行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屆時,國家統計局將公布一系列經濟數據。那么,中國經濟將會遞交出一份怎么樣的“半年報”?
在7月6日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說,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穩中向好態勢,成績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但也要看到,面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深度調整和國內一些深層次矛盾的交叉疊加,未來發展面臨的困難仍然較多。
那么,是哪些力量推動了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筆者認為,消費拉動是一個重要因素。
先來看看“買買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根據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77.2%,而且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2個百分點。雖然上半年的數據尚未公布,但可以預期的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依然不會低。
可以說,消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和“穩定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盡管消費整體運行平穩,但下行壓力依然存在。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今年5月份消費增長10.7%,但是剔除價格因素的實際消費增速只有9.5%,連續兩個月下降。
在7月6日的座談會上,李克強強調,促進多層次、個性化新消費發展,讓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大作用。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模式創新,消費潛力會進一步釋放,消費總體上仍有望保持兩位數增長,并將繼續發揮中國經濟增長“穩定器”的作用。
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新動力是服務業,其在創新發展中亮點突出,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高,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助推器”。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8%,分別高于5月份和去年同期0.3個百分點和1.6個百分點。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更為搶眼:6月份,生產性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升至59.0%以上,環比上升6.0百分點,表現出較強的擴張態勢。
透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服務業發展總體穩中有升,而以信息服務、金融等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已經逐漸成長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除了消費和服務,推動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因素還有不少。比如,今年以來,實體經濟特別是企業效益明顯改善,提高了企業投資能力和投資預期。
而政府對企業的支持力度仍然不減。李克強說,繼續把強實體作為關鍵舉措,全面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措施,努力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讓廣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