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上人工智能這個浪潮,并非為踏而踏,更不是簡單趕一次時髦。

上海對人工智能的興趣,正在急速升溫。
6月26日上午,韓正會見印度印孚瑟斯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史維學一行。他告訴這家正在向人工智能服務公司轉型的行業巨頭,上?!案叨汝P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上海市委、市政府正著力研究這方面工作,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在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中走在前列?!彼f。
這是韓正在一個月內第四次提及人工智能。一周前,他剛剛圍繞人工智能問題,主持過一場擴大規模的市委常委學習會。
在學習會上,韓正首次提出,上海要努力打造“國家人工智能發展高地”。這被視作上海推進科創中心建設這一國家戰略的一項具體作為。
對于這個正在風口上的行業,上海的追求顯得不無緊迫。

韓正在市高院主持常委學習會。陳正寶攝
這場學習會沒有放在康平路市委大院,而被安排在市高級人民法院,這在過去并不多見。學習會邀請了兩名“教師”——科大訊飛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就“人工智能最新進展及典型應用”作講解,側重“理論”;市高院院長崔亞東介紹上海法院人工智能應用成效,側重“實務”。
如此安排,緣自本月初的一場調研。6月7日,韓正前往市高院調研時,著重了解依托于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智慧法院”建設。
在高院的系統研發基地和信息管理中心,韓正曾詳細聽取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開發建設情況介紹。這套系統將現代技術與司法改革進行嫁接,把統一適用的證據標準嵌入數據化程序中,以解決刑事案件辦案中存在的證據標準適用不統一、辦案程序不規范等問題,以減少司法任意性,防止冤假錯案,提高審判質效,促進司法公正。
這種將現代技術同法治實務融合的方式,頗得高層認同。特別關鍵的是,程序性問題曾是刑事案件辦案中的潛在短板,僅靠人力并不能保證杜絕出錯風險。這一條,恰恰能由新技術予以補上。
為此,他在調研高院時要求,法院系統“要進一步以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為支撐,全面提高工作水平,更好推進‘陽光司法、透明法院’建設”。
第二天,韓正調研分類綜合執法改革時,也要求“不斷創新管理方法和模式,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提高監管能力和監管水平”。
顯然,正處于“窗口期”的人工智能技術,被視作上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推進改革破題的重要輔助工具。而對旨在擔綱“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以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的上海,能否抓住新技術的“窗口期”,就是對科創中心含金量的基本考驗。
韓正在兩周后的常委學習會上解釋說,當前人工智能的實用門檻已經突破,應用的廣度和深度超乎意料,人工智能未來將呈現以市場為導向的快速增長。有了這樣的判斷,意味著上海各級領導干部不能放過這個機遇,必須“加強學習、掌握新知識、把握新趨勢”。
而在會見史維學一行時,韓正也表示,人工智能發展雖處于初期,但發展速度驚人,“技術迭代之快大大超過人們的預期,并加速滲透到我們生產生活許多方面,使城市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

韓正同史維學探討人工智能發展前景。陳正寶攝
踏上人工智能這個浪潮,并非為踏而踏,更不是簡單趕一次時髦;上海這個“人工智能發展高地”目標,亦非憑空提出。據韓正的分析,人工智能本身就與上海已經具備的基礎具有很高的關聯度,而上海一些存量資源和潛在優勢,亦需靠這門新技術來激活。
“大數據、人才和應用技術是人工智能發展的要素,上海要牢牢把握、充分發揮在人工智能發展上的自身優勢?!表n正分析說,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而經濟中心城市就是數據中心,上海在經濟、金融、醫療、教育、政府管理等諸多方面產生著規模龐大的數據,但“未經處理的數據只是符號,經過處理的數據才是資源,大數據技術出現及其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使超大規模訓練數據、復雜的深層模式和分布式并行訓練成為可能,這是人工智能飛躍式發展的關鍵。”
與此同時,上海相對齊全的產業門類和集中度頗高的科研院所,以及龐大市場,能給人工智能發展提供科技和應用支撐;人才這一相對優勢,也能夠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但這些基礎是否能化作“優勢”,仍是巨大考驗。與許多科技創新成果一樣,圍繞人工智能的競爭,不只是技術之爭,也不只是企業之爭,而是生態之爭。是否能培育出適合人工智能發展的生態,就考驗一種綜合的創新發展思路。
韓正分析說,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需要不斷用真實數據進行學習訓練,形成迭代反饋,這就需要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生態。他坦言,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總體還是企業間的競爭,尚未形成產業聯盟,產業鏈營造還處在初始階段,政府支持沒有形成體系。“上海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在數據整合、平臺建設、示范應用、產學研效率提高、產業生態支撐體系、產業政策等方面認真研究推進?!?/span>
這里提到的數據整合、產學研聯動效率、生態支撐體系等,均是政府的產業政策甚至政府內部治理中存在的普遍短板,而近年來上海圍繞科創中心建設的諸多努力,很大程度上正是要突破這些短板。
同時,隨人工智能暴露出的種種挑戰和問題,尤其是對政府傳統管理體制、監管方式的挑戰,以及潛在的社會倫理問題,亦需要以創新方式對之。這同樣考驗政府治理的應變能力。
在這一點上,人工智能可以被視作一種縮影,折射的其實是上海面臨的普遍創新考驗。而“以應用為驅動”的要求,也決定了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務實導向——技術需要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城市治理中遭遇的突出問題。唯有如此,才算真正踩上了新技術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