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蕪湖已經以短跑的速度跑了很多年的長跑,從2012年開始,進入了發展的新常態。從目前來看,支柱產業仍然是蕪湖經濟的主導引擎,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已經初見成效。”談及十八大以來蕪湖經濟發展總體印象,市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說。
從言必稱奇瑞、海螺,到如今的埃夫特智能裝備、小螞蟻新能源汽車、鉆石飛機、中聯現代農機、方特系列園區、三只松鼠、共生物流等新興企業代表,蕪湖正在走出一條有自身特色的轉型發展之路。
新常態:從高速增長到穩中有進
根據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06年—2016年的十年間,蕪湖的經濟增速最高時達到17.6%,一直到進入“十二五”的前兩年,經濟增速還在12%以上,并且曾連續20多個季度增速全省第一。
這樣的增長速度,使得蕪湖的綜合實力得到了較快提升。2016年,蕪湖經濟總量越過了2500億元的關口,達到了2699.44億元,是2006年的近5倍,總量穩居全省第二位。十八大以來,蕪湖經濟增速逐步回落,穩定在10%左右。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80億元,其中汽車、材料、電子電器、電線電纜四大支柱產業實現增長值1010億元,增速比規模工業平均水平仍然高1.7個百分點,占規模工業的比重也高達68%。今年前四個月,四大支柱產業占規模工業比重接近7成,首位產業汽車產業占比接近一半。“這說明,四大支柱產業仍然是支撐蕪湖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尤其是首位產業汽車,無論是體量還是增速仍位于領先地位。”有關負責人說。
但有一個變化值得關注,那就是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產業占比已接近40%,第三產業增加值1060.82億元,增速11%,比第二產業9.4%的增速略高。
蕪湖第三產業這個比重盡管在全國范圍內看,并不顯眼。但要知道,上世紀90年代以來,蕪湖一直是個工業主導的城市。特別是“十一五”時期,由于蕪湖工業發展速度迅猛,第三產業比重逐年縮小。根據統計公報,到2011年,蕪湖第三產業比重已低至不足30%,僅為27.7%。經過近年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的發展,第三產業比重已回升至2016年的39.3%。
這并非只是數據上的變化。十八大以來,蕪湖的服務業快速發展,尤其是物流、金融、文化旅游、服務外包和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迅速發展,2016年,蕪湖第三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了千億元量級。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蕪湖人均GDP首次突破一萬美元大關。“一般認為,人均GDP在一萬美元以上,就進入了中高收入階段,經濟轉型的必要性更加緊迫。”市統計局有關人士說。
新產業:從無中生有到初露鋒芒
支柱產業的不斷壯大,是蕪湖經濟穩中有進的堅強保證。但如何適應新常態,如何在五大發展的潮流中彰顯特色,不落人后,新興產業的培育與壯大又顯得格外重要。
一個城市不能沒有新的發展動力,對于蕪湖這樣的城市,新的發展動力只有靠創新。奇瑞、海螺的誕生、壯大如此,新的動力同樣如此。航空、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便是蕪湖再一次從無到有創新的杰出代表。2016年6月,蕪湖鉆石飛機公司DA42型雙發四座飛機在蕪湖下線,并通過了地面滑行實驗,這標志蕪湖數年培育打造的通用航空產業終于結出了果實。很難想象,飛機起飛的這條跑道,兩三年前還只是蕪湖縣一塊偏遠的黃土地,也沒有人會預見到,作為高端制造業一部分的通用航空產業會誕生在蕪湖這個三線城市。而如今,愿景實現了。
十八大以來,蕪湖超前謀劃,重點推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型顯示及光電信息、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機、通用航空、新材料、節能環保裝備、生命健康、軌道交通裝備9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培育或引進了諸如奇瑞新能源、埃夫特、鉆石飛機、東旭光電、長信、中興通訊、大陸電子、中車浦鎮龐巴迪、中聯重機等一批代表企業,新興產業培育已初見成效。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蕪湖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370億元,增長20%,對規模工業增長貢獻率達48%。其中,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增加值增速均在兩位數以上,最高的新能源汽車達到40%,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業機械等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呈現快速發展勢頭。今年前四個月,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129.76億元,占規模工業的25.7%,較去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速74.4%。
“我們同時要認識到,新興產業的培育與壯大,還需要一個過程。與支柱產業相比,新興產業的體量還比較小,尚需要進一步壯大新興產業基地規模、提升龍頭企業地位、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市統計局有關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