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財經記者肖旭宏)北京時間6月27-29日,第11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大連舉行。本期論壇主題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實現包容性增長”,將重點探討科技進步中的商業模式與政策創新,旨在引導全球增長模式向更具包容性的方向轉變。
李克強總理也在第十一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致辭,強調了中國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維護自由貿易的主張。本次論壇以“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實現包容性增長”為主題,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圍繞全球化以及具體現實中國“走出去,引進來”的話題,鳳凰財經獨家采訪了瑞銀中國戰略委員會主席錢于軍博士,錢于軍向記者表達了現今中國在走出去以及跨境業務中的現狀及發展預期。

瑞銀中國戰略委員會主席錢于軍博士
錢于軍表示:“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史無前列地在速度、深度和廣度上跟國際經濟進行深度的融入和接軌。中國經濟可以說是跨越了其他一些主要的西方比較發達、成熟經濟體可能要用50年、上百年的歷史才能取得的經濟宏觀總量。自2001年-2002年‘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倡議被提出以來,15年過去,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跨境并購的項目可謂是百花齊放,行業較過去更加豐富,參與企業的性質也從大型的國企、央企擴散到民營領先企業。
不過,錢于軍認為,跨境業務不應該出現一窩蜂以及高杠桿的資金的收購項目,時間久了難以為繼。有個別大企業在走出去,做了一些適當的杠桿,不會造成整個體制很大的風險,敏銳的大公司也不會因為一個收購或者一個階段的收購成功或者失敗而造成重大財務問題。
談及中國對海外業務的監管的動作,錢于軍表示,這一切都是未雨綢繆的。從風控角度來看,以及從走出去的理性運營、合理規劃以及爭取取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可持續性的發展角度來看,我覺得適當地收緊監管不是壞事,市場不必過多地解讀。
而公司方面做國際跨境業務最應深度思考所在行業的并購邏輯:為什么要買,要往哪方面發展,資源往哪方面配置等等。上到政策導向,下到公司具體實力,必須審慎地匹配最符合商業邏輯的和最適合的買家和擁有者合作,使得資源的再配置符合公司戰略和公司取向。
談及走出去的風險,不免會談到外匯風險。錢于軍表示,現在中國經濟與國際化的融合度已經非常高,眾多貿易和投資都需要考慮匯率風險,尤其是今天境外投資也成為中國經濟走出去或者是中國企業國際發展很重要的一環,所以匯率的風險是在進行跨國運營、跨國投資里面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
但是,即便像瑞士、美國、英國這樣有著幾百年的國際化運營經驗的國家,當前的匯率或者是外幣的風險跟本國貨幣兌換率的風險是一直存在的。因此瑞銀作為在國內提供跨境并購的財務顧問,擁有超過三十年經驗,在做跨境評估服務時,會對挑選客人、撮合標的與公司的對接、如何更好地收購,以及具體項目結構、融資結構等方面給予重點考慮以及專業咨詢服務。比如通過一套比較成熟而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匯率風險的工具,做一個風險敞口的封期保值,或者通過具體的正確的業務安排對沖自然貨幣風險。
具體說,企業在全世界配置生產環節的時候,可以把主要的原材料來源跟主要的產品終端的銷售國之間做一個連接。而中國企業的好處是很多的客戶在中國,最終消費的貨幣是人民幣。對于進口的東西有很多國家都逐步地接受人民幣作為跨境交易的結算貨幣,當然有一些大宗商品在世界范圍內主要的結算貨幣還是美元。
因此匯率的風險管理集中體現為人民幣跟美元兩種貨幣之間對沖或更容易安排。而隨著人民幣加入SDR(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國際化的進程,這對中國企業的跨境貿易也做了支持,在2015年、2016年是,人民幣已經成為跨境國際貿易排名第三的結算貨幣。但當實際的海外收購中,若需要用外幣交易時,則可以以股份結算,或以當地貨幣來計值。
以上一切的這些都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重要的成果。當然,改革開放還包括自身內部的改革,這里面包括對外經濟、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的一些政策制度的改革。以前是走出去,引進來,其他國家有很多經驗確實是可以借鑒的,所謂他山之石。現在我們在大幅度改革開放的過程當中,也在練好內功,把國內的一些行業通過進一步地改革開放帶出去。但是很多人也擔心是不是開放會致使中國的民族工業、中國的民族的本土的服務業就沒有生存空間了?
事實證明我國40年來的改革開放是非常成功的,中國的民族的本土的行業并沒有受影響,比如金融服務業:我國的內資、國資、國有的銀行或者是金融各方面的服務公司占整個市場的份額不但沒有下降,而外資進來的比例現在仍然不高。所以外資也好、內資也好,都充分體現了中國整個市場做大做強的成果。
錢于軍表示,“我相信繼續地開放是必須的,我也相信一些監管部門都在加大力度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中國的企業、機構投資人以及個人將來都可以逐步地走出去做投資、做生產,參與到世界經濟發展,也從世界經濟的成長當中也繼續獲益。今天中國走出去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但還需要逐步地成熟成為一個更加可持續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