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于3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以“全面釋放發展動能,共促全球經濟穩定增長”為主題,匯聚全球750余位政商學界領袖,釋放了多項政策信號并展開深度對話。
結合全國兩會報告與論壇核心議題,其更新提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經濟增長動能的新視角:以“春節經濟”為活力觀察窗口
現象級消費場景的深化解讀:李強總理在演講中首次將春節消費現象(電影、冰雪、文旅等)提升為觀察中國經濟活力的核心指標,強調其展現的「國內大循環潛力」與「新動能積蓄效應」。這與兩會報告對消費的宏觀表述形成互補,更突出具體場景的帶動作用。
科技初創企業標桿化:論壇重點提及「杭州六小龍」等新興科技企業(如DeepSeek大模型),將其技術突破視為創新動能轉化的典型案例,相較兩會「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提法更具企業主體導向。
二、科技創新戰略的具象化延伸
新質生產力的實施路徑:
技術融合新方向:明確將人工智能、綠色技術作為改造傳統產業的抓手,例如推動「AI+新能源汽車」「AI+醫療設備」等跨界融合(工信部李樂成發言)。
芯片產業政策突破:首次提出推動RISC-V芯片全國應用,建立算力擴展、通信優化等團體標準,相較兩會「集成電路攻關」表述更聚焦開源生態建設。
創新主體梯度培育:新增「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扶持計劃,形成「專精特新→瞪羚→獨角獸」的梯度培育體系,補充了兩會「專精特新」政策的覆蓋面。
三、消費提振政策的增量工具
服務消費的結構性升級:韓文秀提出「服務消費占比提升」目標,將文旅產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并規劃發展「首發經濟」(如限量版商品首發)、「健康消費」(如康養旅游)等新業態,相較兩會「擴大內需」的提法更具產業指向性。
財政工具創新:財政部宣布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以舊換新」,規模較2024年翻倍,并首次提出「消費與惠民政策聯動」(如提高養老金、發放育兒補貼),強化了政策落地的精準性。
四、開放政策的外延拓展
產業鏈韌性新表述:李強提出「維護自由貿易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穩定」,并首次將「抵制單邊主義」納入政策宣示,較兩會「推進高水平開放」的表述更直面地緣政治挑戰。
外資合作新場景:論壇釋放「支持外資企業參與科技成果轉化」「鼓勵設立研發中心」等細則,例如寶馬集團宣布加速在華研發本地化,三星、高通等企業與中國科技公司深化供應鏈合作,體現「制度型開放」的具體實踐。
五、風險防控與民生保障的細化補充
房地產風險化解新機制:新增「推動地方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的具體路徑,與兩會「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形成政策閉環。
民生保障創新工具:提出「家庭責任與兒童津貼」制度設計(如完善隨遷兒童保障)、「特殊需要信托」等金融工具,相較兩會「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表述更注重工具創新。
論壇相較兩會的更新提法,本質上是將「5%增長目標」「新質生產力」「高水平開放」等宏觀綱領轉化為場景化落地方案,并通過「現象級案例解析」「跨國企業合作動態」「財政工具量化」等方式增強政策可信度與市場預期引導。
其核心突破在于:從「戰略框架」轉向「實施路線圖」、從「國內循環」拓展至「全球價值鏈協同」。
在年會上,美國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關于“2025年中國5%左右經濟增速目標完全可以實現”的言論:
一、技術驅動增長
數字化與人工智能引領
薩克斯認為,中國在數字化、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關鍵領域蓬勃發展,這些技術突破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他指出,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投入已形成全球競爭力。
綠色技術領先地位
他特別強調,中國在綠色能源和數字技術領域處于世界前沿,例如光伏、儲能技術和智能電網的研發應用,不僅滿足國內需求,也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解決方案。
二、增長路徑分析
出口結構優化
薩克斯建議,中國需持續擴大對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尤其是東南亞、非洲等市場。這種貿易結構的調整將創造“互利共贏”的新機遇,同時分散單一市場風險。
外資吸引力穩固
針對外界對中國市場開放度的質疑,他明確表示,國際社會仍視中國為全球經濟穩定的關鍵力量,且大多數國家希望深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產業鏈完整性,將持續吸引外資流入。
三、全球經濟角色
穩定器作用凸顯
薩克斯指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政策的期待不僅限于增長本身,更看重其在應對氣候變化、供應鏈韌性等全球議題中的協調者角色。這種定位將強化中國與多邊機構的合作空間。
制度型開放機遇
他提到,中國通過制度型開放(如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融入全球體系,這種改革紅利將釋放長期增長潛力。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自2000年創辦以來,已成為中國與世界對話的重要平臺。
一、初創期(2000-2010年):融入全球化的破冰之旅
2000年:首屆論壇以“中國2010:目標、政策與前景”為主題,聚焦中國加入WTO前的改革承諾,向國際社會闡釋改革開放路徑。
2001年:探討“經濟全球化與政府的作用”,強調中國在全球化中的角色與政策調整。
2005年:主題為“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首次將綠色發展納入議程,呼應《京都議定書》的全球氣候治理框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論壇轉向“中國2020:發展目標和政策取向”,討論中國如何應對全球經濟失衡。
二、成長期(2011-2020年):深化合作與危機應對
2013年:主題“中國:改革開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首次系統闡釋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藍圖。
2015年:聚焦“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邏輯,并推動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落地。
2016年:以“新五年規劃時期的中國”為主題,強調“十三五”規劃下的增長動能轉換。
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增設“全球產業鏈調整與中美關系”閉門會議,成為跨國企業研判政策的風向標。
2020年:因疫情首次采用線上線下結合形式,主題“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與國際合作”,傳遞中國開放決心。
三、轉型期(2021年至今):后疫情時代的秩序重構
2021年:主題“邁上現代化新征程的中國”,探討“雙碳”目標實施路徑,達成行業共識。
2023年:聚焦“經濟復蘇:機遇與合作”,圍繞疫后全球產業鏈重構與數字技術應用展開討論。
2024年: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主旨演講,強調“持續發展的中國”為全球經濟注入穩定動力。
2025年:適逢論壇25周年,主題“全面釋放發展動能,共促全球經濟穩定增長”,重點探討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擴大內需等議題,提出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型開放推動全球治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