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對2024年上、下半場的經濟,大咖們紛紛做出評判與預測。
《證券日報》邀請了五位首席經濟學家——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共同前瞻二季度經濟數據,并深入剖析未來宏觀政策著力點和走向。
在2024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中,中泰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發表觀點。
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在貝殼財經年會表示,要扭轉內需不足格局。
綜合以上專家意見,有以下共同點:
1、二季度增長5.1%
二季度我國外需邊際回暖,消費整體繼續復蘇,投資保持平穩,預計二季度GDP同比增長5.1%,上半年累計同比增長或高于全年目標。
對于二季度,有的預測可能有所放緩,5%左右。有的預計5.1%,上半年累計同比增長或高于全年5.0%的目標增速。
預計供給持續強于需求,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顯著高于社零增速,4月份、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別為6.7%、5.6%,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分別為2.3%、3.7%,供需裂口仍未彌合。
從供給端來看,新質生產力持續強于傳統生產力。前5個月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行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8%,專用設備和通用設備分別增長12.7%和13.5%,但鋼材、水泥等行業增長動能持續下行。從需求端來看,外需保持韌性,國內消費偏弱,固定資產投資分化。年初至今全球制造業延續補庫趨勢,疊加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導致企業出現‘搶出口’現象,5月份出口同比增速上行至7.6%。
2、擴大內需
專家預測,如果不扭轉內需不足格局,我國潛在增長速度或出現下降。專家普遍將提振內需視為下半年經濟的發力點。
如果一個經濟體內需上不去,生產商就必須降價、導致利潤下降,甚至虧損,很多企業可能就要退出(市場),投資者的回報就會下降,股市也會受到影響。
建議取消限購。2012年限購,現在情形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發燒時吃的藥,為什么現在還吃?
全國140個城市禁摩政策并點名廣州,“他自己生產摩托車卻見不得摩托車”。“理由是摩托車是犯罪工具,但那是過去呀,現在騎摩托車的人跟以前不一樣了”。“禁摩加上摩托車13年強制報廢,讓我們失去了一萬億的跟摩托車旅游相關的消費”。
下半年,在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消費增速有所加快,并仍將是經濟增長第一動力。當前,盡管需求整體上仍屬偏弱,但經濟穩步復蘇、持續向好的態勢并未發生變化,需求仍在不斷回暖。隨著經濟穩步復蘇,就業形勢逐步好轉,將對消費需求帶來積極推動作用。
下半年,暑假和國慶長假有望創造良好的服務消費場景。同時,促消費政策力度較大。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等五部門發布《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為下半年各級地方政府制定促消費政策提供指引。此外,去年下半年整體基數較低以及CPI和PPI回暖將帶動消費品價格提升,也都會對消費進一步恢復帶來推力。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加快開展消費品以舊換新活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開展新一輪消費券投放,提振終端消費;擴大服務消費,拓展新型消費;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進一步出臺穩房價和去庫存的政策工具。
3、改革消費稅
以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為契機,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央地間支出責任劃分和省以下財稅體制改革。
各級政府參與經濟活動的取向從生產側轉向消費側——消費稅留一半給地方。
在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中,進一步完善地方稅體系是改革的重點方向之一。在我國四大稅種中,消費稅是唯一尚未實行央地共享的稅種。擴大征收范圍、后移征收環節、穩步下劃地方是未來消費稅改革的三大看點。高檔手表、貴重首飾和珠寶玉石等監管條件成熟的品目可能會率先試點,而其他相關品目在未建立成熟的監管制度之前征收環節不宜后移。
4、增加收入
如果我們不抓內需,不提升消費能力,還有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我們的未來的潛在GDP增長速度可能會下降。
一方面,政策驅動制造業投資普遍加快,在大規模設備更新下要注重擴大有效投資;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增加民生領域支出、促進就業等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加快消費復蘇。
2020年9月,國研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呼吁:推動內循環,應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釋放內需潛力。建議以促進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戰場,以提高人力資本和勞動生產率為主攻方向,爭取用15年時間實現中等收入群體翻番,由現在的4億人擴大到8億人,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創造條件。
5、逆周期調節
從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來看,建議進一步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貨幣政策方面,適時降準,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LPR進一步下調,降低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財政政策方面,進一步加快專項債、特別國債發行進度。
隨著政府債發行的加速和財政政策的進一步發力,財政支出和基建投資加碼將對內需提供有力支撐。此外,房地產利好政策效果的持續累積已促使一線城市樓市交易出現回暖跡象,預示著房地產市場正逐步走出低谷。綜合來看,下半年我國經濟復蘇動能有望企穩回升,經濟形勢整體改善。
7月1日午間,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消息稱,為維護債券市場穩健運行,在對當前市場形勢審慎觀察、評估基礎上,決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開展國債借入操作。
央行開展國債借入操作,釋放了調節市場流動性,加強宏觀調控,防范利率風險,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信號。
7月8日起,央行表示將視情況開展臨時正回購或臨時逆回購操作,時間為工作日16:00-16:20,期限為隔夜,采用固定利率、數量招標,臨時隔夜正、逆回購操作的利率分別為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減點20bp和加點50bp。
6、發行國債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近日報道,世界各國政府欠下的債務史無前例地高達91萬億美元,這一數額幾乎相當于全球經濟的規模。
中國現在資產荒出現,國債基本無風險,一萬億超長期國債是遠遠不夠的,建議每年5萬億、十年可以發50萬億,到2034年國債大概占GDP比重是30%左右,對于整個中央財政杠桿率水平來講,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022年5月,各地陸續推出不同形式的消費券,規模從千萬元到億元不等,涵蓋了餐飲、文旅等多個行業,用以刺激提振居民現期消費。定向消費券可以惠及2.8億人口左右,消費券乘數效應約為1:3,也就是說1億元的消費券將帶來3億元的增量消費。傳導是有過程的,消費券發放越早越能增強今年穩增長的效果。資金方面,可以通過政府和民間捐款共同參與的方式;也可以由中央財政出資,通過增發特別國債的方式籌集。
建議釋放地方政府購買力。建議中央政府應發行特別國債,置換地方政府為基建所發行的債務,使得地方政府輕裝上陣,重新激活地方政府的支出能力和購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