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末,廣東省發布《關于調整一批省級行政職權事項的決定》。
縣域經濟發展滯后是廣東區域發展的突出短板。
7月末,2023百強縣出爐:千億縣達54個,占全國經濟總量的7.1%。江蘇、浙江、山東三省分別占23席、16席和13席。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獨占6席,并包攬前4位。
湖北8個。
廣東有且只有1地上榜 ——惠州市博羅縣,位列第69名,且無一突破千億大關。
葉青看財經
在歷史上,廣東曾經是強縣經濟的領跑者,大名鼎鼎的 “廣東四小虎” ——南海、順德、中山和東莞,無一不是從縣城起家,崛起成為首屈一指的工業大市。
早在1991年,廣東就有12個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包括南海、順德、潮陽、番禺、寶安、臺山、新會、化州、廉江、高州、三水、花縣等。如今, 這些百強縣,多數都已完成“撤縣設區”。
在2022年全國百強區中,廣東一省占了19席;而在十強區中,廣東更是獨占8席,且包攬前三。
今年8月22日,研究機構賽迪顧問發布“2023鎮域經濟500強暨西部50強”榜單,廣東有81個建制鎮入圍,總數排名全國第三。
入圍鎮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其中東莞28個建制鎮全部入圍,入圍數最多;廣州16席;佛山14席;中山12席,占建制鎮(15個)總數4/5;珠海7席;江門2席;惠州1席。此外,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有1鎮入圍,為潮州市潮安區彩塘鎮。
除東莞、中山因“直筒子市”只有市鎮兩級外,在廣東其余入圍的41個鎮中,有39個鎮隸屬于市轄區,其中有24個。湖北14個。
但是,畢竟廣東的廣闊的北部縣域經濟沒有大的作為。
珠三角9市以30%的面積,占全省經濟比重超80%;粵東粵西粵北地區12市擁有70%的面積,經濟占比不到兩成。
廣東共有57個縣或縣級市,縣域面積占全省的71.7%,縣域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8%,但縣域GDP僅占12.5%。
葉青看財經
廣東省委今年1月提出“再造一個新廣東”,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投向廣袤的農村大地,讓縣域這個重要支點強起來。
今年4月,領導在廣東視察時強調,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今年4月以來,廣東省全面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成立省級層面的“百千萬工程”指揮部,由省委主要負責同志任總指揮,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第一副總指揮;同時,省直相關部門成立了縣域經濟專班、城鎮建設專班、鄉村振興專班、要素保障專班、決策咨詢專班,從全局上著眼系統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廣東探索賦予縣級更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提高縣域統籌能力。此次調整事項目錄共60項,涉及14個省直部門,涵蓋投資、用地、用林、交通、生態環保、文化旅游等領域一批“含金量”較高的職權事項,分別為委托30項、下放20項、優化審批管理流程10項,其中有18項選取部分承接基礎較好的縣(市)開展試點。
本次“放權”包括了一批備受社會關注的職權事項,如“企業投資非跨市高速公路新增的互通立交項目核準”一項,符合相關條件的,將轉由委托各縣(市)投資主管部門實施;“粵港澳科技企業孵化載體認定”將由各地級以上市、各縣(市)科技部門推薦,由省科技廳認定。
去年,6月18日,湖北提出“強縣工程”,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