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聯合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引導在村農民和在外老鄉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促進人才、資金、技術下鄉,匯聚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力量。
《方案》提出,倡導大學生到鄉建設。鼓勵在外就讀大學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小長假、實習期,積極參與家鄉建設。引導大學生以家鄉為標本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立足學業關聯課題和家鄉建設需求,走百家、進百家、知百家,拜農民為師,和農民交朋友,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支持大學生發揮所長,參與村情調查、村莊規劃、項目策劃、建設施工、藝術設計、文化傳承、產品營銷等事業發展,開展健康咨詢、日間照料、技術推廣、教育輔導等志愿服務。支持大學生宣傳推介家鄉規劃藍圖、優勢資源、特色文化,講好發展故事,爭取高校資源,助力家鄉建設。鼓勵原籍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回鄉創業興業、到村任職。
《方案》動員能人回鄉建設。引導品行好、有能力、有影響、有聲望、熱衷家鄉建設事業的專業人才、經濟能手、文化名人、社會名流等能人,回鄉參與建設。健全縣、鄉、村服務體系,讓更多在村能人想干事、能干事、真干事、干成事,讓更多在外能人想回來、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
今
日
財
經
鼓勵引導退休干部、退休教師、退休醫生、退休技術人員、退役軍人等回鄉定居,當好產業發展指導員、村級事務監督員、社情民意信息員、村莊建設智囊員。聘任一批有威望、講公道的回鄉能人作為鄰里矛盾調解員,積極探索“包案化解”等工作方法。支持設計下鄉服務,引導愛鄉村、懂農民、熟悉當地情況的設計師及團隊下鄉,為鄉村建設提供技術服務,開設鄉村建設講堂,幫助培養本土設計人才。探索通過崗編適度分離等多種方式,鼓勵城市在職科教文衛體等工作人員定期服務家鄉。鼓勵在鄉在外能人以資助、捐贈、引資等形式,支持家鄉公益事業,開展尊老敬老、關愛兒童、助學助殘、幫扶濟困等社會公益活動。
方案還提出,對符合條件的設計師、大學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企業家等,對其子女、配偶、父母等近親屬在入托入學、就業就醫、養老入院等方面提供“綠色通道”。
今
日
財
經
這讓我想起武漢的“三鄉工程”。
2017年以來,武漢市創新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三鄉”工程,先后涌現出一大批回鄉創業的能人。他們中間,有的曾是房地產老板,有的是大學生、公務員、教師。選擇回鄉創業后,他們深入農村、扎根農業,為武漢農村產業及新農村建設帶來了“新理念、新業態、新動能”。
武漢市把“三鄉工程”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新引擎,鼓勵市民下鄉租用農村空閑農房和農地資源,引導鄉村賢達、社會名人返鄉創業,吸引企業家到農村投資興業。
2017年2月,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到江夏區五里界街童周嶺村小朱灣調研時,遇到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許剛,實現了多年的夢想。租賃350平方米空閑農房開設“新民文化書院”,為大中小學生提供國學教育,使人文元素融入鄉村。2016年7月就簽訂了5年的租賃合同,年租金4萬元,并投資5萬元,進行了裝修。
今
日
財
經
由此提出,要大力推動“市民下鄉”,為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面對武漢全市1902個行政村、16948個村民小組,光靠政府投入,財力不堪重負。武漢市農委調查發現,全市長期空閑農房約11.6萬套,其中80%有出租、合作意愿。
2017年4月,武漢市出臺了“黃金20條”鼓勵市民下鄉,其中規定以租賃、合作方式利用農村空閑農房發展農家樂,協議期在3年以上,最高可獲5萬元的獎補資金;對租賃農村空閑農房組建鄉村休閑游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規模達到一定標準的合作社可獲1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2017年9月,陳一新到葛家灣(木蘭花鄉)調研,將基層的新舉措進行歸納,提出要大力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三鄉”工程。
他說,“市民下鄉”工程,就是鼓勵和引導市民下鄉過田園生活,帶去城市文明,長期租用農村空閑農房和農地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能人回鄉”工程,就是鼓勵和引導更多在外創業有成的能人,返鄉創辦實業,反哺家鄉建設,用好當地資源,促進農民就業。
“企業興鄉”工程,就是鼓勵和引導有社會責任感、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家到農村來投資興業,利用農村資源,推動整村股份合作開發,帶領農民增收致富。
不到一年,截至10月底,武漢“三鄉工程”共吸引352位能人回鄉創業,各類社會資金投入農村達145.36億元,農村空閑農房簽訂出租協議8543戶,年租金達1.3億元,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總額達17.97億元。為武漢271個貧困村農民增收2.25億元。
到2017年底,全市貧困戶空閑農房出租總數將突破5000戶,農村土地流轉率達60%以上,貧困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比上年增長20%以上,全面完成47528名貧困人口脫貧、107個貧困村出列的年度工作目標。
2017年,武漢市吸引社會資金投入160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864元。
3年,全市持續投入62億元打造了近80個美麗鄉村和15個中心村(社區),綜合改善水、電、路、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改善停車場、衛生廁所、綠道等旅游配套設施。這些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成為市民、企業下鄉創新創業的首選之地。
這就是當年武漢的“十大創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