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經濟帶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共11個省(市)。其中,上游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四省市,中游地區包括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下游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省市。
面積約205.2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4%,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4年12月,總書記在部署2015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爭取2015年有個良好開局”。至此,國家級“三大發展戰略”浮出水面。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印發,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這是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基礎;“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
2017年長江經濟帶GDP占全國的45.9%。
2018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約40.3萬億元,占全國的44.1%。其中,下游地區約21.15萬億元,占長江經濟帶的52%;中游地區約9.78萬億元,占24.3%;上游地區約9.37萬億元,占23.3%。
2022年長江經濟帶GDP56萬億元,占全國46.3%。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為275939億元,占全國比重為46.8%;分三次產業看,長江經濟帶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3385億元、108612億元和153942億元,占全國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44.0%、47.2%和46.8%。按不變價核算,同比增長5.8%,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2%,拉動全國經濟增長2.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同比增速分別為3.9%、5.3%和6.4%。
上游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0%。上游地區生產總值為66636億元,占長江經濟帶比重為24.1%,三次產業占上游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7.7%、37.1%和55.2%。按不變價核算,上游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0%,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0.7%;三次產業同比增速分別為4.0%、3.7%和6.1%。
中游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1%。中游地區生產總值為65657億元,占長江經濟帶比重為23.8%,三次產業占中游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6.4%、40.7%和52.9%。按不變價核算,中游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1%,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5%;三次產業同比增速分別為3.8%、3.0%和4.9%。
下游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0%。下游地區生產總值為143646億元,占長江經濟帶比重為52.1%,三次產業占下游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8%、39.8%和57.4%。按不變價核算,下游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0%,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1.0%;三次產業同比增速分別為3.8%、7.0%和7.2%。
2022年全國人均GDP為85698元,長江經濟帶人均GDP為93239元,高出全國水平7541元。
11省市中5個省市人均GDP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葉青看財經
葉青看財經
持續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