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工信部印發《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若干措施》。措施包括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對優質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支持,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融資;落實擴大汽車、綠色智能家電消費以及綠色建材、新能源汽車下鄉等共計15條十五項具體舉措來。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
我覺得很有創新的有三點:
(1)充分發揮“中小企助查APP”等數字化平臺作用,提供個性化政策匹配服務,提高惠企政策的知曉率、惠及率和滿意率。
中小企助查APP,是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依托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研究發布了的APP,致力于為中小企業提供“找得到”“看得懂”“推得準”“用得好”一站式政策咨詢服務,打造首個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門戶。
(2)嚴格執行《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落實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逾期未支付中小微企業賬款信息披露制度,加強投訴處理。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文凱在2022年6月8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上表示:鑒于當前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境,我們建議集中加大政策力度,以提振市場的信心。一是財政加力,比如在目前社保緩繳的基礎上,變為不繳,期限可以擴大至三年。二是亟需有效解決中小企業的應收賬款的問題。
(3)深入實施“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擇優派駐一批博士生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實施“校企雙聘”制度,遴選一批專家教授擔任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技術、管理導師,為企業提供“一對一”咨詢指導等服務,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
——博士生應該可以獨當一面了,而且有助于博士生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非常好的想法。
——“校企雙聘”,可以解除專家的后顧之憂。
案例:2022年11月9日,《湖北日報》頭版報道湖北文理學院(襄陽)新進的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中山大學博士后吳玉峰,同時被湖北荊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聘為首席技術專家。作為學校首個校企“雙聘博士”,吳玉峰和團隊成員進行環戊烯基醚產品純化實驗,其團隊研發的相關產品已推進至中試階段。
近年來,該學校充分把握襄陽市“1+7”人才新政機遇,及時出臺支持校企共引、共享的人才“雙聘”政策:學校與本土企業對意向人才分別組織考核,得到一致認同的人才,由學校引進并按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法規進行管理。同時,學校引導、鼓勵、支持人才與企業簽訂兼職聘用協議,在完成學校基本崗位職責之余或階段性為企業開展科技服務,按約定工作任務獲取報酬。新進人才“既是高校人,也是企業人”。
該校面向襄陽市重點產業科技型企業,聘任“湖北省產業教授”4名,外聘企業導師50余人,選派近百名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博士服務團、科技副總、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專項等省、市科技服務項目,投身企業和基層,為企業解難,為基層排憂。
近日,以“共創共享、邁向一流”為主題的灣區科創峰會在廣東東莞舉行,澳門大學教授麥沛然在峰會中分享了自己在澳門大學、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三地奔走,連通研發、制造、應用和市場的經歷:“大灣區數實并重、軟硬一體的研發和產業生態,不僅讓產業鏈、基地、人才等優勢可以跨境利用,還能讓產品研發在與現實需求和市場的溝通對接中得到錘煉,提升創新的‘含金量’和競爭力。”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灣區芯谷”再傳重磅好消息。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代主任麥沛然教授榮獲第四屆“科學探索獎”,成為澳門首位和唯一獲此殊榮的學者。
——遴選一批專家教授擔任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技術、管理導師。
武漢科協自2021年起,實施了專家科創工作站建設。專家科創工作站建設,就是為了引導企業和專家建立長效穩定的合作關系,依托產學研合作項目,共同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培養創新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從而幫助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及核心競爭力,讓企業創新的信心和底氣更足,創新的腰桿更硬。
截至目前,武漢市專家科創工作站已累計建成40家,涉及光電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與新材料、智能建造、生態環保、生物技術等多個行業領域,柔性引進40余位高層次科技專家及200余位團隊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