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0日,“中國光谷”武漢東湖高新區和“中國車谷”武漢經開區都向企業派發了新年“紅包”。
武漢經開區推出助跑計劃 ,每年5億元獎勵工業企業提質增效。東湖高新區上線企業創新積分平臺,企業憑借積分可獲銀行“積分貸”。
光谷建立了3個維度共28項指標的評價體系,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科技企業研發投入、成果產出、生產經營、融資信用等各類數據,形成單一、群體企業畫像,主動識別和篩選創新能力突出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目前,已納入積分平臺的光谷企業多達9792家。
武漢國創科光電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建魁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創新積分平臺有效緩解了銀行金融機構對科創企業“看不清、看不透”、科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發展困境。國創科公司在初創期企業積分中排名前十,被“畫像”為高技術企業,已優先獲得了銀行的創新積分貸,為企業發展提供了金融支持。
自去年9月平臺試運行以來,光谷已與10余家銀行建立合作,為156家科技型企業提供擔保授信1.02億元。光谷還與工商銀行合作全國首創數字積分貸產品,未來3年將為創新積分企業預授信20億元。
與此同時,位于武漢南部的中國車谷也在同一日推出針對制造業企業的“助跑計劃”,每年拿出5億元資金,給制造業企業“發紅包”,助推制造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例如,設立5000萬“車谷造”推廣資金,助力車谷工業企業開拓市場;符合車谷“強鏈、補鏈、延鏈”產業導向的項目,最高可補貼1000萬元;獲得中國質量獎的企業獎勵200萬元;首次獲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次性獎勵80萬元等。
東湖高新區和武漢經開區是武漢經濟發展的兩大核心主戰場和重要風向標。武漢2022年GDP總量預計達到1.9萬億左右,其中東湖高新區和武漢經開區的GDP之和有望突破5000億元,占全市比重進一步提高。
武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多次點名光谷和車谷。比如,2022年,東風云峰、路特斯等85個億元以上項目建成投產,華星光電T3擴產、猛士科技等220個億元以上項目開工建設。被點名的4家企業均落戶在“兩谷”。
2023年,武漢擬建成投產海康威視、小鵬汽車等80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加快建設東風本田四廠、邁瑞醫療等1500個工業項目。
區域經濟專家、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葉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武漢全力推動的光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產業,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大都分布在武漢“兩谷”。
“光谷、車谷呈現出互相追趕,都在想辦法提升創新增量的良性競爭態勢。”葉青說,軍山新城、補齊高校短板是車谷未來發展的重要要素;湖北規劃建設武漢新城也為光谷向東發展新增了350多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光谷的溢出效應將得到充分釋放。可以說,武漢能否在2025年進入GDP“3萬億俱樂部”關鍵就看光谷、車谷的創新發展競爭力。
葉青呼吁,像北大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落戶光谷一樣,要像重慶學習,大力引進全國名校名所研究院落戶光谷軍山等地。
“十四五”期間,武漢經開區將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建設萬億級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用3年時間再造一個車谷,2025年GDP力爭突破3300億元。東湖高新區則以東湖科學城為主導引領光谷創新發展。至2025年,GDP沖刺4000億元大關,實現經濟倍增。